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5763700000022

第22章 宋代游记(5)

爆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泺水⑤源也。山水汇于渴马崖,洑而不流,近城出而为此泉。好事者曾以谷糠验之,信然。往时漫流,才没胫,故泉上涌高三尺许。今漫流为草木所壅,深及寻丈,故泉出水面才二、三寸而已。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爆流字又作趵突,曾南丰云然。金线泉有纹若金线,夷犹池面。泉今为灵泉庵,道士高生妙琴事,人目为琴高,留予宿者再。进士解飞卿好贤乐善,款曲周密,从予游者凡十许日,说少日曾见所谓金线者。尚书安文国宝亦云:“以竹竿约水,使不流,尚或见之。”予与解裴回泉上者三四日,然竟不见也。杜康泉今湮没,土人能投其处。泉在舜祠西庑下,云:杜康曾以此泉酿酒。有取江中泠水与之较者,中泠每升重二十四铢,此泉减中泠一铢。以之瀹茗,不减陆羽所第诸水云。舜井二,有欧公诗,大字石刻。《甘露园纪·历下泉》⑥云:“夫济远矣,初出河东王屋曰沇水,注秦泽,潜行地中;复出共山,始曰济。故禹书曰:道沇水东之,逾温,逾坟城,入于河。溢于荥,洑于曹濮之间,乃出于陶丘北,会于汶,过历下泺水之北,遂东流。且济之为渎⑦,与江、淮、河等大而均尊。独济水所行道,障于太行,限于大河,终能独达于海,不然则无以谓之渎矣。江、淮、河行地上,水性之常者也;济或洑于地中,水性之变者也。”予爱其论水之变与常,有当于予心者,故并录之。珍珠泉今为张舍人园亭,二十年前,吾希颜兄尝有诗。至泉上,则知诗为工矣。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若玉环、金虎、黑虎、柳絮、皇华、无忧、洗钵及水晶潭,非不佳,然亦不能与三泉侔矣。

此游至爆流者六、七,宿灵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

遂东入水栅。栅之水名绣江,发源长白山下,周围三四十里,府参佐张子钧、张飞卿觞予绣江亭,漾舟荷花中十余里,乐府皆京国之旧。剧谈豪饮,抵暮乃罢。留五日而还。道出王舍人庄。道旁一石刻云:隋开皇丙午十二月铅珍墓志。珍巴郡武昌人,学通三家,优游田里,以寿卒。志文鄙陋,字以巴为已,盖周隋以来俗书传习之弊。其云葬山之西者,知西南小丘为炮山也。以岁计之,隋开皇六年丙午,至今甲午,碑石出圹中,盖十周天余一大衍⑧数也。道南有仁宗时侍从龙图张侍郎掞读书堂。读书堂三字东坡所书,并范纯粹律诗,俱有石刻。掞字叔文,自题:仕宦之后,每以王事至某家,则必会乡邻甥侄,尽醉极欢而罢,各以岁月为识。叔文有文誉,仕亦达,然以荣利之故,终身至其家三而已。名宦之役人如此,可为一叹也。

至济南,又留二日,泛大明,待杜子不至。明日,行齐河道中,小雨后,太山峰岭历历可数。两旁小山间见层出,云烟出没,顾揖不暇。恨无佳句为摹写之耳。

【注释】

①济南:府名,治所在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

②河朔:黄河以北地区的泛称。

③太山:即东岳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县。

④大佛头岭:一名佛慧山,在济南市东南。

⑤泺水:源出于趵突泉,向东流为小清河。

⑥《甘露园记》:当为书名,不详。

⑦渎:单独流入海的河流。

⑧十周天余一大衍数:六百四十九年。周天,可能是指花甲,六十年为一花甲。

【赏析】

本文作于金亡后的第二年,记述了作者长达二十天的济南之行。在写法上,它是把二十天游历的所见所闻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加以叙述和说明。因此,本文的结构方式也就显而易见。作者在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济南之行的时间、背景和动因之后,分成三个部分描写济南的名山、胜水、古迹文物。首先写山。文中详细介绍了济南众山的名称和位置,其中又借助民间传说、前人诗句以及历史遗迹来突出名山之所以有名,而极少对它们作正面的具体描写。其次写水。大明湖虽也著名,但作者只以数语带过,而将笔墨集中在描叙最富特色的泉上。济南有泉城之称,号称有七十二泉;作者却又突出了其中的趵突、杜康、金线三泉。同样,极少正面着笔于描绘泉的景色,而是抓住它们的另一种特色加以叙写,如趵突泉时出时伏的奇特泉流、全线泉中有金线的传说、杜康泉之水酿酒烹茶的佳美等,这样也就突出了名泉之所以有名。然后写古迹。其实,在写山、写泉时已经介绍许多济南有名的古迹;而文章后部又具体写了铅珍的墓志和张掞的读书堂,并由此而引发出一番评论和感慨。

作者学识渊博,边记游而边谈今论古,加深了济南名胜的历史感;关于水性的变与常一段引述和议论,也颇使人增长见识。作者在前面抒写历史兴废之感,在后头发出名宦役身之叹,实在是他当时内心的一种真实写照。文章不刻意构思,也不讲究藻饰,纵横捭阖而又朴实自然。

游龙山记

【作者简介】

麻革(生卒年不详),约元太宗末年(公元1239年前后)在世,字信云,虞乡(今属山西省永济县)人,随父迁居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金哀宗正大年间(1224~1231),与朋友杜仁杰、张澄一同隐居内乡(今河南省内乡县)山中,教授学生,日以作文为乐,人称之为贻溪先生。元朝立,他曾远走代北,滞留居延。有《贻溪集》。

【原文】

余生中条、王官、五老之下,长侍先人西观太华,迤逦东游洛。因避地家焉。如女儿、乌权、白马①诸峰,固已厌登,饱经穷极幽深矣。革代以来,自雁门逾代岭之北,风壤陡异,多山而阻,色往往如死灰,凡草木亦无粹容。尝切慨叹南北之分,何限此一岭,地脉遽断,绝不相属如是耶?越既留滞居延,吾友浑源②刘京叔尝以诗来,盛称其乡泉石林麓之胜。浑源实居代北,余始而疑之。虽然,吾友著书立言蕲信于天下后世者,必非夸言之也。独恨未尝一游焉。

今年夏,因赴试武川,归,道浑水③,修谒于玉峰先生魏公。公野服萧然,见余于前轩,语未周浃,骤及是邦诸山:“若南山,若柏山,业已游矣。惟龙山为绝胜,姑缺,兹以须诸文士同之。子幸来,殊可喜。”乃选日为具,拉诸宾友,骑自治城西南行十余里,抵山下。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铿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揖,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禾农郁。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洑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阴木荫其颠,幽草缭其趾。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识。”因命余。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又行十许里,大抵一峰一盘,一溪一曲,山势益奇峭,树林益多,杉桧栝柏,而无他凡木也。溪花种种,金间玉错,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罥人衣袖。又萦纡行数里,得冈之高,遽陟而上,马力殆不能胜。行茂林下。又五里,两岭若歧,中得浮屠氏之居曰大云寺。有僧数辈来迎,延入,馆于寺之东轩。林峦树石,栉比楯立,皆在几席之下。

憩过午,谒主僧英公,相与步西岭,过文殊岩。岩前长杉数本挺立,有磴悬焉。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巧斗,试一临之,毛骨森竖。南望五台诸峰,若相联络无间断。西北而望,峰豁而川明,村墟井邑,隐若微茫,如弈局然。徜徉者久之。夤缘入西方丈,观故侯同知运使雷君诗石及京叔诸人留题。回,乃经北岭,登萱草坡,盖龙山绝顶也。岭势峻绝,无路可跻,步草而往,深弱且滑甚。攀条扪萝,疲极,乃得登。四望群木皆翠杉苍桧,凌云千尺,与山无穷,此龙山胜概之大全也。降,乃复坐文殊岩下,置酒小酌。

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翛然自万壑来。客皆悚视寂听,觉境愈清,思愈远。已而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欤!”酒醺,谈辩蜂起,各主其家山为胜,如郭主太华,刘主兹,余主王官、五老,更嘲迭难不少屈。玉峰坐上坐,亦怡然一笑。《诗》所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④者是也。至二鼓,乃归,卧东轩。

明旦复来,各有诗识于石。午,饭主僧丈室。已,乃循岭而东。径甚微,木甚茂密,仅可通马行。又五里,至玉泉寺。山势渐颇隘,树木渐稀阔,顾非龙山⑤比。寺西,峰曰望景台,险甚。主僧导客以登,历斁崟,坐盘石,其旁诸峰罗列,或偃或立,或将仆坠,或属而合,或离而分,贾奇献异,不一状。北望川口,最宽舒。金城原野,分画条列,历历可数。桑干一水,纡绕如玦,观览旷达,此玉泉胜处也。

从此归,路峻不可骑,皆步而下。重溪峻岭,愈出愈奇。抵暮,乃得平地,宿李氏山家。

卧念兹游之富,与夫昔所经见,而不能寐。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女儿之婉严,乌权、白马之端重,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渊邃,树林荟蔚繁阜,不一览而得,则兹山亦其可少哉!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今中书令湛然公纪西域事,称金山之秀,李子微贻友书论和林之胜,有过于中州者。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因观山,于是乎有所得,徒以文思浅狭,且游之亟,无以尽发山水之秘。异时当同二三友,幅巾藜杖,于于而行,遇佳处辄留,更以笔札自随,随得随记,庶几兹山之仿佛云。

己亥岁七夕后三日,王官麻革记。

【注释】

①女儿:山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乌权:山名。白马:白马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②浑源:县名,即今山西省浑源县。

③浑水:源于浑源县东北,流入桑干河。

④“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语出《诗经·卫风湛奥》,意思是很善于打趣,却又不过分。

⑤龙山:在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又名封龙山。

【赏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龙山二日游,向读者展现了远离中原的塞外山水风光。文章按照游记写作的惯例,依出游者的游踪为线索来记叙描写,但在构思上独具特色。作者不是一般地把记游和写景结合在一起,而是以自己的情趣、游兴、感受以及情感的起伏变化,作为行文的内在线索,层层叙写,引导着读者步步进入胜境,饱览那里的景物风光。在开始记游之前,写了魏玉峰特意等待文士同游龙山之事。这些都不是虚置的笔墨,正是作者为写龙山之游所作的铺垫,也是为读者设下的层层悬念。写游山,起初是“未有奇”,不久就“始异之”,把读者渐渐带入奇境。再而,如见山木之状而神骇目眩,得清泉而饮酒题名,闻花香而觉幽远可爱,得高冈即快步而登,望深谷而毛骨悚然,览平川而徜徉良久,登绝顶而顿览龙山之大全,观月色、听松涛而觉境清思远,游玉泉寺而觉观览旷达等等,真是佳境迭现,情景相融,引人入胜。此次游山的情感高潮放在了对众游客饮酒谈辩场面的描写。文末的一段议论更是新颖别致,再次突显龙山之胜,层层抒写,照应开头,总括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