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山志
【作者简介】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元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元末为江西儒学提举。晚年居松江。张士诚在江南起事,屡召不至。明太祖于洪武二年(1369)遣使征召修礼乐书,不仕。不久被放还山。他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工诗能文善书。有《东维子集》、《铁崖文集》等。
【原文】
华亭地岸海,多平原大川,其山之联络于三泖之阴者十有三,名于海内者九其一,曰干山①,又九之甲也。世传夫差王冢干将其上,故名。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礧礧状马,又云天马。
至正癸卯四月十有八日,洪生驾黑楼船邀予出南关,泛白龙堆②北行,过沈泾,至皇父林西小溪。蛇行六七里,抵山麓。命谢公屐③蹑峻磴。及半山麻松溪,丹室道士郭常作茗供,题诗壁间。更肩舆上绝顶,借盘石踞坐,俯视众山累累,如子立膝下。佛宫老宇离立于旁,瓦次鳞鳞,杂出藂树间。桑丘麦亩,连绵错绣,俨然如辋川画苑也。鸟有婆饼焦者,时声于耳。冷风锵然起松,雨滴衣帽,使人肌骨惨懔。
下山,生之外氏张景良请移舟,旋山而北若干步,斗折三矢地,怪石夹插,类剖蚌拔土特起,类跳狼躩豹,木皆鸾回风翥。顶悬碧萝若缕索,下有轩四程,名碧萝窗。扫榻就坐,窗洞开,野香袭人,若术芝。良父梓山公几八秩,扶藜出,肃客,已而燕客于轩,复出子女罗拜。公躬奉觞为余寿,予复觞之曰:“劫灰④一吹,阅十年,无地不烬砾,公独在不劫地,又时与一辈高人韵士徜徉山水,谓东南之庆人福地,非耶?”于是主客交欢,酒不计量,颓然就醉,不觉日在牖西。是日,宿东崦曹氏玄修精舍。
明旦,奠云西处士墓,放舟山南,访金山卫饿夫郑道士,不值。又沿流经石氏醉痴门邂逅。捉月时,李份邀予饮蠢石轩笴隐生,余谨陪饮,赋蠢石诗,书于东窗,夜乘月归,凡题某氏、某轩、某斋舍,凡若干,所入《铁雅集》。会稽抱遗叟杨维桢试老陆乐墨书。
【注释】
①干山: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又名天马山。
②白龙堆:泽名,在泖湖中。
③谢公屐: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创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
④劫灰:佛教称世界遭大难为“坏劫”,劫火毁坏世界,其灰烬叫“劫灰”。
【赏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的一篇游记,记述他两天内游览干山的经过。干山地处江南水乡,坐船游山,本身就别有一番情趣。作者描绘登上山顶俯瞰的景致,夸称是王维笔下的辋川山水,既点出了干山风景的特色,也表达出作者向往王维隐居生活的心境。而在山脚下坐船迂回绕行所见的石、树、藤、轩等景物和轩中闻到野草的芳香,也让读者领略到水乡干山的一种韵致。然而,作者在文章中写景着墨并不多,只是简笔勾勒,略加点染;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记游,叙述他会友遣怀的种种情景。这些叙述同文中的景物描写相映衬,把干山描绘成了一处幽深僻远的隐逸胜境。作者在元末的战乱之中避居松江,而今面对新朝又以遣老自居,自怀清高而庆幸劫余,就不免把这次游山看作是“庆人福地”从而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龙门记
【作者简介】
萨都刺(约1308~?),字天锡,号直斋,先世为蒙古族,祖父始世居雁门(今山蹭西省代县)。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至淮西江北道经历。常游历山水,晚年寓居武林(今杭州市)。工于诗文,其诗多写自然景物。有《雁门集》等。
【原文】
洛阳南去二十五里许,有两山对峙,崖石壁立,曰龙门①;伊水中出,北入洛河,又曰伊阙。禹排伊阙,即此。
两山下,石罅迸出数泉,极清冷;惟东稍北三泉,冬月温,曰温泉。西稍北,岸河下一潭,极深,相传有灵物居之,曰黑龙潭。
两岸间,昔人凿为大洞,为小龛,不啻千数。琢石像诸佛相、菩萨相、大士相、阿罗汉相、金刚相、天王护法神相,有全身者,有就崖石露半身者。极巨者丈六,极细者寸余。趺坐者、立者、侍卫者,又不啻万数。然诸石像旧有裂衅,及为人所击,或碎首,或损躯,其鼻、其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装饰悉剥落,鲜有完者。
旧有八寺,无一存。但东崖巅有垒石址两区,余不可辨。有数石碑,多仆,其立者仅一二,所刻皆佛语,字剥落不可读,未暇详其所始。今观其创作,似非出于一时。其工力财费,不知其几千万计。盖其大者,必作自国君,次者必王公贵戚,又其次必富人而后能有成也。
然予虽不知佛书,抑闻释迦②乃西方圣人,生于王宫,为国元子,弃尊纲而就卑辱,舍壮观而安僻陋,弃华丽而服朴素,厌浓鲜而甘淡薄,苦身修行,以证佛果③。其言曰“无人我相”,曰“色即是空”,曰“寂灭为乐”。其心若浑然无欲,又奚欲费人之财,殚人之力,镌凿山骨,斫丧元气,而假于顽然之石,饰金施彩,以惊世骇俗为哉!
是盖学佛者习妄迷真,先已自惑,谓必极其庄严,始可耸人瞻敬,报佛功德。又操之以轮回果报之说,谓人之富贵、贫贱、寿夭、贤愚,一皆前世所自为,故今世受报如此。今世若何修行,若何布施,可以免祸于地狱,徼福于天堂,获报于来世。前不可见,后不可知,迷人于恍惚茫昧之涂。而好佛者溺于其说,不觉信之深,而甘受其惑,至有舍身、断臂、施财,至为此穷报之功。
设使佛果夸耀于世,其成之者,必获善报,毁之者必获恶报,则八寺巍然,诸相整然,朝钟暮鼓,缁流庆赞,灯灯相续于无穷,又岂至于芜没其宫,残毁其容,而荒凉落寞如此哉!殊不知佛称仁王,以慈悲为心,利益众生,必不徇私于己而加祸福于人,亦无意于炫色相以欺人也。
予故记其略,复为之说,以解好佛者之惑,又以戒学佛者毋背其师说以求佛于外,而不求佛于内,明心见性,则庶乎其佛之徒也。
【注释】
①龙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伊河之西有龙门山,河东有香山。现存北魏至唐所建石窟一千多处,称之为龙门石窟。
②释迦:即释迦牟尼。
③佛果:佛教的结果,指修行学佛而证悟佛教的真谛。
【赏析】
这是一篇以议论见长的游记。文章开头简略地介绍了龙门石窟的地理位置,描绘了那里的山水景物,接着对石窟佛像作了详略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壮观的著名古迹图卷。接着,作者把笔锋一转,着重描写石窟佛像残缺破损的情状,以及龙门八寺的废墟,指出其建筑与制作费时之长,耗资之大,非极权巨富者不能为,由此而引出下文的一大篇议论。作者的议论,直把矛头指向那些名为虔诚敬佛,实则炫耀自身的“好佛者”,抨击封建统治者推行迷信、愚弄百姓的行为。首先从正面引述佛祖苦身修行的行为,引述佛教的有关教义,一针见血地指出“好佛者”的作为恰恰违背了佛的本意;接着从反面揭露“好佛者”迷信于虚妄之说,并用以迷惑他人的行径;随之又由假设而推出种种结果,反证“好佛者”所为并非佛的本意。最后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警示劝戒的用意。
整篇文章结构分明,层次清晰,议论精彩极富说服力,且立意精当,说理透辟,笔调诙谐,语言犀利,读来感到畅快淋漓而又富有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