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5763700000026

第26章 明代游记(2)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木戈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拿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醪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飂飂,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士之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释】

①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是苏州名胜之一。

②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二篇,都是写周厉王的无道,后人们用以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赏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和同伴一道于重阳佳节到天平山登高览胜的经过。文章记游写景极富层次感。开头交代出游的时间、缘由和准备情况,继而写登山时所见的奇丽景物,再写同伴们的游山活动,接着写独自登上山顶的经过,最后写众人畅饮抒怀,一气呵成,结构紧凑。作者写进山时所见的景物,顺着游踪依次写了古迹、怪石、甘泉、山亭、岩谷、石洞,井然有序;写独身探奇,也依着上山、极顶、下山的顺序详细叙写,脉络清晰。文章写景逼真,抒情自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段来工笔描绘,把一景一物摹写得栩栩如生;又以粗线勾勒的笔法,把同伴们各种不同的动作、神情一一勾画出来,表现出他们不同的兴致和感受。尤其是写独自登上峰顶一段,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超然忘世的感情,刻画了自己被困山上时尴尬而恐惧的心态,令人读来都感到顺乎自然。作者此游正逢乱世,因而篇末所发的一番感慨,也十分自然地把他的心态和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语言精炼流畅,活泼生动,文辞却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毫无华丽夸饰之感。

游龙门记

【作者简介】

薛瑄(1392~1464),明文学家、地理学家,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永乐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性刚直,不阿谀权贵,曾因触犯宦官王振下狱。能诗善文,风格淡雅,人称其所倡之学为“河东学派”,卒谥“文清”。所作山水旅游诗文,多写山西山水。有《薛文清公集》。

【原文】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①。大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相望。神禹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浮虚驾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河有宽平地,可②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③。步石磴,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④,甃甓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⑤,开阖晦明⑥,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太华⑦,潼关,雍、豫诸山,仿佛见之。盖天下之奇观也。

下磴,道石峰东。穿石崖,横竖施木,凭空为楼。楼心穴板⑧,上置井床辘轳,悬汲河。凭栏槛,凉风飘洒⑨,若列御寇驭气在空中立也。复自水楼北道,出宫后百余步,至右谷,下视窈然。东距山,西临河。谷南北涯相去寻尺,上横老槎为桥,蹐步以渡。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⑩曰“后土”。北山陡起,下与河际;遂穷祠东。有石龛窿然若大屋,悬石参差,若人形,若鸟翼,若兽吻,若肝肺,若疣赘,若悬鼎,若编磬,若璞未凿,若矿未炉,其状莫穷。悬泉滴石上,锵然有声。龛下石纵横罗列:偃者,侧者,立者;若床,若几,若屏;可席,可凭,可倚。气阴阴,虽甚暑,不知烦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处。复自槎桥道由明德宫左,历石梯上。东南山腹有道院,地势与临思阁相高下,亦可眺河山之胜。遂自石梯下栈道,临流?观渡,并东山而归。

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杨景瑞也。

【注释】

①横出天汉:直插云霄。

②可:大约。

③危出半流:高高地突出在河中间。

④不可木:不可用木料建筑。木,此用作动词。

⑤走雾:雾流动很快。走,跑动。

⑥阖:关闭。晦:昏暗。

⑦太华:华山,五岳之一。

⑧楼心穴板:在楼板中间打一个洞。穴,此作动词用,打洞的意思。

⑨飘洒:吹拂。

⑩扁:同“匾”。

?临流:面对河流。

【赏析】

本文以作者游览行迹为序,在描绘龙门山壮丽景色的同时,又怀着崇敬的感情颂扬夏禹疏通河道的功绩,使全文充溢着一种敬畏赞叹的深情豪气,具有见贤思齐、奋发有为的感染力量。写景能抓住外观特征,突现其内在神情,如明德宫以松见刚毅性格,临思阁以高瞻远瞩见远大情怀,汲水楼以巧夺天工称奇,石龛则以悬石天姿多异。加之多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更把景物描绘得穷形尽相,淋漓尽致。文章略中有详,重点突出,类似特写,各具特色;辞藻丰富,色彩斑斓,句式变化多样,错落有致。

游点苍山记

【作者简介】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四川成都人。武宗正德六年(1511)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世宗即位后因故被廷杖革职,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一带),长期过着流放生活。后回到家乡,病死。明末追谥“宪”。他是明代著名学者,他学识广博,游历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一生著述繁富,尤致力于诗文、艺术、地理等方面的著术。有《陶情乐府》、《丹给总录》、《升庵集》等。

【原文】

自余为僇谬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已乃泛洞庭,逾衡、庐,出夜郎,道碧鸡而西也。其余山水,盖饫闻而厌见矣。及至楪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①之游。二月辛酉,自龙尾关窥天生桥,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下山乘舟至海门阁小饮。壬戌,复行入关,由混混亭而升觉真庵,北折入谷口,观宝林寺山茶。因叩圆海寺,瀹茗煮泉,坐于万松之阴。已乃拄杖下北涧,渡石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大密,此景时有时无,不常然也。”曰:“但观于涌金流采,已自胜耳。”

癸亥,北循山坂,至金相寺废址,有唐碑,为高僧讲经处。盘山脚而西,至松萝崖,石洞幽胜,相与酌酒赋诗。暮投感通寺楼,篝灯夜坐,闻寺僧诵等字。中溪曰:“六书②中转注实非‘考老’,而宋人妄拟。后世学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无述,愿公任之。”予遂操笔书转注之例约千余字,汇成一编。中溪题其额曰“写韵楼”。寓此凡二旬日而去。兹寺有高皇诗十八章,镌碑山门院,凡三十六。今存仅半耳。

三月乙酉,北行五里,有寺曰玉局,内有昭文祠,土人③祀唐御史杜光庭之所。西南有一溪,叠嶝承流,水色莹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宝玉之丽,其名曰清碧溪。缘山麓北行二里,至天台,有诸葛武侯画卦石,土人于上建八卦塔,以识侯之迹云。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丈,规制严整。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或曰阿育王。北行二里,至点苍神祠,即唐书载史臣与南诏设盟处也。翠微有岩,异香酷烈。予二人不能上,令人候之,果然。庙后有问俗亭,俯瞰城郭楼观,海波万顷,涧松萦云,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荐米缆,食而甘之。既醉既饱,下山,北行二里,抵三塔寺宿。寺有七楼八殿,皆中溪重加修建者。中溪有书楼在焉。因留连累日,芒鞋、藜杖相与。入瀑布溪,悬流百尺,其承流处有石如盘。盘中有一石,为瀑流所激,跳跃如马,声如雷訇。石壁上有朱字诗,为溅沫所涂,远不可辨。忆当时题刻悬构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壬辰登帝释寺,松萝苍翠,因止宿焉。夜中静默,聆丁东琳琅,如琵琶笙箫,又如琴瑟。有顷而寂。旧闻兹地夜聆天乐,故名其峰曰“应乐”。中溪曰:“岂山腹空洞,万窍递响耶?”予曰:“如此则不应有作止也。”僧曰:“世传空中陨石上有帝释像,今所奉者是已。帝释为天主中最尊,故有天乐随之。”予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言,此亦世外事,不可以臆见度其是非也。”

癸巳,北渡两涧,乃至无为寺,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西上里许,有寺曰救疫,山泉甘冽,疫则饮之,可以已病,寺因得名。北去四里,登鹤云寺,寺有仙女池,冲举石,相与坐啸久之。又北六里,至石云寺。沿溪而西,过独木桥,升宝华寺,其地多花卉,红紫相间,乃移枕簟以息。中溪弟仲春、叔齐、季和,预煮醇酒于丛薄中,忽从滴乳岩旁出见,不觉惊喜,拍手大笑,因引满尽醉。是夜草庵,殊觉快适。

甲午,同上悉达场,遥见瓦屋悬构于苍烟之上,扁曰“中溪小隐”。时已入夏,犹围火而卧。晨起,窥石洞,猱缘细路,下临百仞。比归,颇有垂堂④之悔。出山因以相规云。

丁酉,至阳溪,历遗爱寺,观舍利塔。入溪三里,有一石门如圆月者,罗刹洞也。世传观音大士闭罗刹于其中云。又西行八九里,至出佛洞,岩壑幽绝,可以结庐。又西六里,为洞天山,层峦叠嶂,望之蔚然。顾经路崎仄,且空山无人,乃旋辔出谷,宿遗爱寺。中溪谓予曰:“‘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人在此山中’,必须东泛洱水,卧数溪峰,庶尽点苍之变耳。”

己亥,由上关水月楼放舟遵岛屿而南,至金榜寺,摇落无僧。又南观青巅寺前巨人迹,已乃南泛,有崖飞出水面,曰鸡额山,维舟山隒徒步而升,石磴盘旋,可三百武,见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石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以终余年。经营其地约二十亩,可为蔬圃。草间得柱础、古瓦,知为寺场也。往来久之。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榜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天光澄净,波纹紜紜,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浅,皆渔家妇子居之。生事萧条,身无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问诘,盖素所未见也。予二人不忍其穷,各解衣投食。问其男子何在,曰:“欠课,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铁雨崖,云是罗刹欲背盟逃逝,大士雨铁以止之,是其迹也。崖面如峰房,大者栖鹘鹞,小者巢蝠鸽。闻舟人喧惊,出而群飞。又南至赤文岛,云是大士买地券,字如蠡篆,不可辨识。暝色欲来,河水浮绿,乃举棹西向洱水龙祠,辞舟登阁。

自念放逐以来,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与予赓和诗若干首,汇为一帙,题曰《点苍杂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