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5766400000002

第2章 考古发掘

位于陕西省境内的唐代大明宫遗址建筑群被称为我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纵观唐朝历史,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大明宫内。直至唐朝末年,这座宏伟的建筑群由于屡受战火破坏,才沦为废墟,前后历时达两百余年之久。

大明宫自唐高宗起,就是唐朝帝王们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它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随着考古学家们对大明宫遗址的考古挖掘,这座历史宫城的风采又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发现古城遗址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这个城市里处处古迹斑驳,文物丰富。

大明宫等遗址都是在很偶然的发现中开始的。据考古学者马德志先生回忆,大明宫的考古工作起初是因为发现了一个记载唐代打马球的石碑而开始的。

大明宫是地上建筑,千百年来虽然经过了人为的破坏和岁月的侵蚀,一千多年过去后,这座宫城的遗址仍然保存的十分完整,而且埋藏丰富。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以北,玄武路以南的范围内,包括现今西安市的部分城区和近郊。

唐末兵荒马乱,长安逐渐被毁坏,最终成为废墟。1949年之前曾有不少学者试图发掘这座唐代古城的遗址,但是苦于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如愿。

直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考古专家才开始了对大明宫遗址的专门田野考古工作,迄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明宫的考古发掘工作,和其它地方一样,目前一直还是在采取洛阳铲、地质锤、测量尺、水平仪、测绘版、毛刷等简单工具。在全面勘探的基础上,勘探人员重点发掘了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遗址和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遗址。

近几年,在大明宫区域进行的考古研究中,出土了包括砖瓦、石雕构件、陶瓷器、金属器饰等在内的大批精美遗物,具体的数量和物品价值还有待于量化的确定。这也预示着今后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开发、保护工作还需要任重道远地进行下去。

(二)开展挖掘工作

如果详细划分,大明宫的考古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7年3月至1961年底,这一阶段考古工作者们着重搞清大明宫的规模,纠正了历史记载上的一系列错误,绘制成了大明宫的规模第一张测绘图。

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规模较大的发掘工作。他们组织专门的唐城考古发掘队,经过四年多的辛勤劳动,遗址的概貌逐渐显露出来,从当时已经发掘的城市布局、宫殿、街道、坊里的遗迹,可以想象出当时这座城市中千门万户,车水马龙的盛况。

发掘探测的结果证明,唐代长安城的周围三十多公里内都是其遗址,比今天的西安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的西安城址大五倍以上。

全城分三个部分,最外是外郭城,中间的北部是皇城,皇城的北段正中是宫城,皇帝居住的地方。在外郭城垣上有12个城门,目前已经发掘出了8座城门的基址。

许多纵横的街道把除宫城和皇城以外的全部地区划分为108个长方形的坊里。整个大明宫是北京故宫的两倍多。其中,麟德殿是大明宫殿内雄伟的殿堂之一,建造在夯土筑成的台基之上。殿堂柱础有一百多个,可见规模之宏大。

大明宫考古工作的第二阶段为1962年至1994年,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大明宫区域主殿,即含元殿的深度挖掘,并出版发行《唐大明宫》专刊报告,全面向社会公布了大明宫的考古发现成果,逐步把工作重心转向遗址保护方面。

考古工作者在大明宫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精细的花砖和建筑用的石质雕刻品。长安遗址的发现与挖掘使当代的中国人得以了解盛唐的万千气象和宏伟气魄,人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曾经达到的高度。

(三)遗址复原概貌

通过对大明宫建筑群的勘探和局部发掘,人们可以大体知道唐代大明宫的建筑概貌。

整个建筑群平面南宽北窄,近于梯形,相差两百多米,东墙不十分规则,总面积为三平方公里多。

宫南墙利用的是长安外郭的北墙东段,宫内布置自南而北大致分为四个区。最南端为长五百米左右的广场,北边的地势高起十五米左右,在高岗的前沿建有第一座宫殿即含元殿,南临广场。大殿东西是横亘全宫的第一道横墙。

含元殿后三百余米处建有宣政殿,东西横亘是全宫的第二道横墙。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三百余米的巨大殿庭。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朝廷官署。

含元殿是举行大朝会之殿,性质相当于太极宫的承天门。它左右的翔鸾、栖凤两阁实际是双阙,阙外有朝堂,也和承天门外的情况相同。宣政殿是皇帝每月召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太极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况也相同。

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宫中的朝区。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也是皇帝隔日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两仪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场所。

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主殿在紫宸殿北,名为蓬莱殿,殿后又有含凉殿,北临太液池。蓬莱、含凉两殿之左右又有若干次要殿宇,与之东西并列,自成院落。南起紫宸门,北至含凉殿,包括东西次要殿宇,四周有宫墙围绕,形成宫中的寝区。

寝殿区之北为宫中湖泊太液池,池中有岛。池东、西、北三面各建有若干殿宇。

池西有麟德殿、大福殿,都是巨大的建筑群,麟德殿是非正式接见和宴会之处;池东有太和殿、清思殿等,是唐朝皇帝游乐之场所。

池北有大角观、玄元皇帝庙、三清殿等,都是道观,因唐朝信崇道教,所以殿宫中多建道教建筑。

三清殿等的北面即宫北墙,正中为北面正门玄武门。自殿寝区以北,包括太液池及其周围诸殿宇,是宫内苑囿区。

大明宫各殿都用夯土台基,四周包砌砖石,绕以石栏杆。

初期建的含元殿殿身东、北、西三面用夯土建承重墙,麟德殿三面各有一处用夯土填充,表现出北朝和隋代惯用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的残迹,以后所建各殿宇即为全木构架建筑,但房屋的墙壁仍为土筑,不用砖,表面粉刷红或白色。

大殿的地面也铺着砖或石头,踏道或坡道铺模压花纹砖。建筑的木构部分以土红色为主,上部斗拱用暖色调彩画,门用朱红色,窗棂用绿色,屋顶用黑色渗炭灰瓦,脊及檐口有时用着绿色的琉璃。

晚期大明宫建筑遗址曾出土黄、蓝、绿三色琉璃瓦,显示出唐代中晚期建筑色彩由简朴凝重向绚丽多彩发展的趋势。

总之,唐代大明宫遗址复原后,对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了更多、更宝贵、更直观的资料,可谓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