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5766400000004

第4章 文物发现

大明宫不仅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我们认识和了解大明宫出土文物和考古方面的新成果,对于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唐朝砖瓦

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了不少蓝色和绿色的釉陶砖瓦遗物,以莲花纹方砖、瑞兽葡萄纹方砖、四叶纹方砖为主。瓦面经渗碳处理,表面黑亮的青掍瓦为精品,有些砖瓦上还带有“天下太平”“左策辛巳”“使窑”“官匠”等字款。

考古学家们曾在唐大明宫古建筑遗址上发掘出23座具有唐代结构的砖瓦窑址,年代稍早于含元殿,砖窑里出的砖和殿址上用的砖,砖匠的名字都是一样的。由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曾颁下敕令:“城内不得挖掘为窑,烧造砖瓦,其有公私修造,不得于街巷挖坑取土。”可以证明大明宫里的窑址都是官窑。

我国用砖的历史非常早,早在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空心砖、条砖、方砖和栏杆砖。出于防御他国侵略的需要,各国在险要地方都采用大量的石、土和土坯等材料修墙筑城。我国用瓦的时候也很早,可以追述至西周时期。之前河北出土了一种战国时期的花纹瓦,说明当时的制瓦技艺已经相当纯熟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块条砖已开始应用在建筑领域,出现了楔形砖和空心砖、方砖及装饰用的砖刻。青瓦的品种和加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秦砖汉瓦”的时代。到了隋唐时期,砖的应用更加广泛。当时城郭的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砖了,宫殿更是能够用花砖铺地。

这个时期,造瓦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琉璃瓦、灰瓦、黑瓦三大重要屋面材料。在唐代,琉璃釉料的工艺和配方有了更大进展,产生了至今仍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唐代经济发达繁荣,是琉璃烧造技术的黄金发展时期,杜甫《越王楼歌》中写道:“碧瓦朱甍照城郭”就是当时宫殿采用釉陶砖瓦建造的真实写照。

这批出自大明宫遗址中官窑烧制的产品,主要用于含元殿的建造。建含元殿就在当地取土,到了山坡,则在窑里面烧制,之后再将殿前广场处理平整。在考古中还发现了许多没烧的砖坯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殿前广场就是砖坯场。

如今,大明宫遗址出土的表面雕刻莲花的绿琉璃砖是琉璃砖瓦最早的实物。

方砖正面方形边框内缠枝花叶,而中部为动物纹,边长32厘米,厚6厘米,泥质,灰陶,坚硬,装饰纹样相仿,称为宝相花。这类砖在唐大明宫遗址中比比皆是。它们上面的纹饰清晰可见,除莲瓣纹外,还有葡萄纹、动物纹、缠枝纹。

纹饰的构思布局一般是以枝干为主,弯曲盘绕,随意变化,配以茎、叶、花、果。使其看起来纤细、繁缛、富丽堂皇、匀称巧妙。

砖瓦纹饰图案既继承了传统汉文化又吸收了外来文化,使其互相融合,成为了新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颇具观赏价值。

花纹的特征变化丰富,艺术题材世俗化、大众化,写实性强,刻画精确,表现生动,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对以后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大明宫遗址里还出土有各种石雕构件、陶瓷器、金属器饰等。

(二)汉代墓葬群

2010年2月26日,考古勘探发现十座汉墓,配合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以北中央博物馆的建设,中国社科院唐城考古队对建筑基址内勘探发现的汉代古墓进行了清理挖掘,共清理了五座墓葬,其中大部分墓葬保存状况较好。

这些墓虽方向各不相同,但形制多为长方形砖室,均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

墓室皆被淤土填满,一般都由砖铺而成,墓室长度在3.5米至4米之间,宽1.7米至2.2米之间,高度1.5米至1.8米之间,其中底部和四壁是用长方形条砖铺砌,而上部则是以子母砖拼砌成的圆拱状券顶。

这些已挖掘墓葬中出土了五十多件陪葬品,大部分保存十分完整,以绿色和酱黄色的釉陶器居多,也有铜镜,玉器中有玉蝉和玉塞。

从这些墓中,另外还发掘了铁器和“五铢”钱。其中出土的一把金属剑十分珍贵,剑长1.1米,剑与剑鞘虽然有断裂,但剑柄上的装饰品,一长条形古玉保存十分完整。

考古人员以此推断墓主人应该是一位尚武的男子,且家境殷实,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因墓葬中没有发现任何文字性的东西,专家根据墓葬及出土文物推断,这些墓葬均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修建,属于汉长安城的东郊之地,在唐朝为大明宫利用。

考古人员根据西安地区特别是大明宫周边以往发现的汉墓有关材料,依据出土陶器的组合和形制特点、铜镜装饰纹样和五铢钱的特点等,初步判断这批墓葬应属汉代中晚期的小型墓,墓主人应该为汉代长安城或附近地区的居民。但是汉代墓葬没有墓志铭,墓主人的身份无从认定。

这十座墓葬相距不远,形制大小相差不多,但是到底属于家族墓地还是某个村落的墓地,仍需要进一步发掘确认。

据介绍,在四座墓葬中,三座墓出土器物大多完整,多数为绿釉陶器,其中一件陶器盖子还雕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像。

在唐代大明宫遗址中,发现的汉代墓葬群既为考古学家们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为研究唐大明宫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