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讫:前4330前4303年。
生卒年:前4354前4303年。
出生地: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北)。
即位于:霍山(今山西临汾霍州市南)
迁都:阳平(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西)。
年号:帝咁元年(壬子,前4329)。
黄帝姬咁,男,姓姬,名咁(gan),号轩辕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的七任帝。他的祖父是黄帝轩辕氏政权的第四任黄帝姬本,父亲是第六任黄帝姬号。
黄帝政权六任帝姬号娶荆山氏女子为妃。荆山氏女才貌出众,黄帝姬号对她十分宠爱,想让她留在宫中经常陪伴在他身边。但是这位爱妃十分任性,坚决不肯离开故地,姬号只好在荆山之阳建立别都,供爱妃居住。
黄帝姬号因为宠爱荆山氏女,便经常到荆山别都去和爱妃游玩。不久,荆山氏女怀孕,姬号很是高兴,对她更加宠爱。
帝号十二年(丁亥,前4354)春天,王屋山桃花盛开,任性的荆山氏女听说后,非要往山上去看桃花。当时她已经怀孕七个多月,黄帝担心她的身体,劝说她不要去,并答应让人给她弄好多桃花回来。可是荆山氏女就是不听,非要亲自上山去看桃花,否则就不吃不喝,进行绝食抗议。姬号被逼无奈只好带着这位任性的爱妃和数十名护卫、宫女,前往王屋山游玩,观看桃花。姬号和妃子乘坐着滑竿来到山上。荆山氏女走进花的海洋,兴奋极了,不听身边人的劝阻,在山上东奔西走。由于活动过量引动了胎气,荆山氏女突然腹痛起来,孩子提前临盆。帝号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突然有位护卫报告,说发现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好像里面曾经有人住过。姬号便命人点起了松明火把,进洞中察看。几名护卫进去后,很快便出来报告,说里面宽敞干爽,可以让娘娘进去休息。姬号急忙让宫女们把王妃搀扶进山洞。幸好帝号有先见之明,随行带有助产婆,于是,宫女们在助产婆的指导下,在地面铺好干草,将柔软的衣物铺在干草上,帮王妃脱了衣服,大家围了一圈,为王妃鼓劲助力,促使她勇敢地面对新生儿的到来。就这样,帝号的妃子便在洞中顺利地生下了一名男孩。因为当时正值满山桃花盛开,人们便把这个山洞称作了桃花洞。据说桃花原本是白色的,因为黄帝的妃子荆山氏在山洞生产,污染了桃花,从此桃花就变成了粉红色。
这个在桃花洞提前出生的男孩就是姬咁。
此时黄帝姬号已经四十三岁,对爱妃所生之子十分疼爱,并许诺将来一定要把帝位传给他。姬咁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很快长大。
姬咁是个很要强的孩子,他虚心好学,尊礼守德,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聪明机智,从小就有帝王之德,十几岁时便开始在朝中帮助父亲处理政务,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姬咁二十岁时娶有熊氏女子为妻。
公元前4330年,黄帝轩辕氏政权六任帝姬号去世,姬咁在霍山帝都正式即位称帝,立原配夫人有熊氏女子为妃,以壬子年(前4329)为帝咁元年。
姬咁即位后,因为不喜欢霍山帝都,便在黄河以南修建了新都。
帝咁二年(癸丑,前4328),新都建成,取名阳平(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西)。于是,姬咁择日率朝中大臣迁往新都。迁都后不久,他的妃子便在新都阳平为他生下了长子姬转茸。
帝咁五年(丙辰,前4325),太子转茸已经三岁,因其母不习惯帝都的环境,经常闹病,便请求帝姬咁送她和孩子回自己的故乡有熊去居住。帝姬咁同意了妃子的请求,将他们母子封在了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并在有熊建造宫室,供他们母子居住。
姬咁虽然博学多才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却不喜欢帝王之道。他平生最愿意结交的就是那些治病的江湖医生和隐居山中的道士。他执政期间曾多次外出寻仙访道,向“巫方”学习道术,向“医方”学习医术。他不仅研究医学,而且还亲自为许多人治过病,并且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他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用多年时间撰写了中医理论巨着《内经》。
黄帝所着的《黄帝内经》与上古燧人氏的《河图洛书》、伏羲氏的《太极八卦》,被后世合称为“三坟”。“三坟”不仅是中国上古文明的精华,也是世界文明大厦的奠基石。
姬咁二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八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帝咁二十七年(戊寅,前4303)秋天,姬咁因撰写《黄帝内经》操劳过度,突发疾病,来不及救治就死了,终年五十二岁。死后遗体葬在荆山(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东北),帝号咁,尊号黄帝。
姬咁在位年表
前4329(壬子)元年
前4328(癸丑)二年
前4327(甲寅)三年
前4326(乙卯)四年
前4325(丙辰)五年
前4324(丁巳)六年
前4323(戊午)七年
前4322(己未)八年
前4321(庚申)九年
前4320(辛酉)十年
前4319(壬戌)十一年
前4318(癸亥)十二年
前4317(甲子)十三年
前4316(乙丑)十四年
前4315(丙寅)十五年
前4314(丁卯)十六年
前4313(戊辰)十七年
前4312(己巳)十八年
前4311(庚午)十九年
前4310(辛未)二十年
前4309(壬申)二十一年
前4308(癸酉)二十二年
前4307(甲戌)二十三年
前4306(乙亥)二十四年
前4305(丙子)二十五年
前4304(丁丑)二十六年
前4303(戊寅)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