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礼仪大全
5784200000011

第11章 家庭礼仪(1)

家庭称谓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形成了既定的称谓关系,而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称谓就是表示家属与亲戚之间关系的特定的名称。

1、常见称谓

(1)尊称语

现在对长辈老者,以“老”字构成尊称语较多,如“老伯、老人家、老先生”等。又如对德高望重的老人,常于“老”前冠其姓氏表敬重,如“赵老、钱老、孙老”等。

“同志、师傅”是我国除了亲属以外的一种常用敬语,使用上不受年龄、地位、性别限制,但也有以“先生、女士、小姐、夫人”相称。

(2)自谦语

使用自谦语的目的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是我国的一种良好的交际传统,就连古代帝王也用“孤、寡”自谦称呼。不过,大多自谦语还是以“愚、愚下、敝人、不才、卑人、鄙夫、区区”等词构成。并由此延伸,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为“拙文、拙著”,称自己的住所为“寒舍、陋室”等等。

(3)家庭成员的介绍

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亲属时,应谦恭地先说对方的姓名,如:“李现实,这是家父。”“胡先生,我想请你认识一下我的妻子王敏。”

在介绍丈夫与妻子的父母时,仅用“父亲、母亲”的形式易使对方混淆误会,不如用“这是我公公婆婆”来得简单明确。

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人们为使自己的礼节更显庄重优雅,往往使用敬称、美称、自谦语,如“令、尊、贤、家、舍、敝”等词。因为这些敬语在语气上已包含了第二人称的意义,而这些自谦语在语气上已包含了第一人称的意义,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必再前冠人称代词,“您令尊、我舍弟”的称谓是会闹笑话的。

(4)职衔称谓

用职衔称呼对方为古今常见,这也是一种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用语,但无亲切意味,同事亲友或关系密切的上下级之间往往很少采用,但有时在庄重场合,恐怕还得以职衔相称,如在某次董事大会上,作为总经理的儿子当着众多董事的面称呼作为董事长的父亲,就应该用职衔而非家庭关系来称呼。

2、对父系亲属的称谓

所谓父系亲属,是指与自己的父母有直接关系的亲属。一般来说,对父系亲属有以下称谓: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父亲的祖父、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 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父亲、母亲 祖父、祖母(爷爷、奶奶) 孙子、孙女

父亲的姑父、姑母 姑爷爷、姑奶奶 内侄孙

父亲的舅父、舅母 舅爷爷、舅奶奶 外孙

父亲的姨父、姨母 姨爷爷、姨奶奶 姨外孙

父亲 父亲(爸爸) 儿子、女儿

父亲的后妻 继母(妈妈) 继子

父亲的兄、嫂 伯父、伯母 侄子

父亲的弟、媳 叔父、婶母 侄子

父亲的姐妹及丈夫 姑妈、姑夫 内侄

父亲的侄儿、侄媳 堂兄、堂嫂 堂弟

堂弟、堂弟媳 堂兄

父亲的侄女、侄女婿 堂姐、堂姐夫 堂弟

堂妹、堂妹夫 堂兄

注:同宗而非嫡亲者称“堂”,母亲之后裔为表亲关系,称“表”

3、对母系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母亲的祖父、祖母 外曾祖父、外曾祖母 外曾孙

母亲的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后夫 继父(爸爸) 继子

母亲的兄弟及妻子 舅舅、舅妈 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妹及丈夫 姨妈、姨夫 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表兄弟、姐妹 表舅父、表姨母 表外甥

4、对兄弟姐妹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兄弟及其妻 哥哥、嫂嫂 弟、妹(夫弟)

弟及其妻 弟弟、弟媳 兄、姐(夫兄)

姐及其夫 姐姐、姐夫 弟、妹(内弟)

妹及其夫 妹妹、妹夫 兄、姐(内兄)

堂兄、堂嫂 堂弟

叔伯之子其妻 堂弟、堂弟姐 堂兄

堂姐、堂姐夫 堂弟

叔伯之女及其夫 堂妹、堂妹夫 堂兄

姑父、舅父、姨父之子及其夫 表姐、表姐夫 表弟

表妹、表妹夫 表兄

嫂嫂、弟媳、姐夫、妹夫之父母 姻家父、姻家母

嫂嫂、弟媳、姐夫、妹夫之兄弟及妻 姻兄(姻嫂)姻弟

姻弟(姻弟媳)姻兄

5、对夫家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丈夫 夫(爱人) 妻

丈夫的祖父、祖母 爷爷、奶奶 孙媳

丈夫的父、母 公公、婆婆(爸爸、妈妈) 儿媳

丈夫的兄弟及妻 大伯、嫂嫂、阿叔、弟媳 弟媳、嫂

丈夫的姐妹及夫 阿姑、姑爷、姑姑、姑爷 内弟媳、内兄嫂

丈夫的姑母、姑父 姑母、姑父 内侄媳

丈夫的舅父、舅母 舅父、舅母 甥媳

6、对妻家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 称呼 自称

妻子 妻(爱人) 夫

妻子的祖父、祖母 岳祖父、岳祖母 孙婿

妻子的父、母 岳父、岳母 婿

妻子的兄弟及其妻 内兄、内弟(舅子) 妹夫、姐夫、

内嫂、内弟媳 姑丈

妻子的姐妹及其夫 姨姐、姨妹(姨子)姨夫 姨妹夫、姨姐夫

(襟兄、襟弟)

妻子的姑母、姑父 内姑母、内姑父 内侄婿

妻子的舅母、舅父 内舅母、内舅父 内甥婿

7、常见亲属合称称谓

公孙(祖父与孙子女)、父母、父子、母女、叔伯(叔父与伯父)、叔侄(叔父伯父与侄儿侄女)、公婆、翁姑(对丈夫之父母的旧称)、翁媳(公公与媳妇)、婆媳、翁婿(岳父母与女婿)、舅甥(舅父舅母与外甥)、兄弟、姐妹、夫妻、妯娌(兄妻与弟妇)、姑嫂(丈夫的姐妹与嫂嫂弟媳)、连襟(姐妹的丈夫)、郎舅(姐妹之丈夫与其兄弟)等等。

家庭成员礼仪

亲戚之间相处要相互尊重,对尊长、平辈也都要彬彬有礼、互敬互爱。在交际中尚礼貌、重文明,是民族和国家具有文化素养的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社会交往中,有时称呼对方的长辈时,都要加上一个“令”字,这是出于对亲属表示尊敬。同时,作为一家之主的夫妻二人,在日程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

1、夫妻之间的礼仪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和睦相处的夫妻才会赢得幸福的家庭。健康的夫妻关系应遵循以下几条交往原则:

(1)遇事多商量,生活细节要讲究。夫妻具有平等的家庭地位,这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夫妻之间应相互信任。无论是有关家庭的决策,还是一方个人工作上的困惑或计划,都不应一个人说了算或各走各的独木桥、井水不犯河水,这样做对发展夫妻感情是十分有害的。夫妻在日常生活琐事中也要以礼相待,外出时友好道别,回来时亲切问候,虽朴素之至,却能唤起夫妻间崇高的爱情。

(2)切忌大男子主义,切莫惟我独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男尊女卑”,这直接影响到一部分丈夫,习惯耍威风,对妻子发号施令,不顾妻子自尊,粗暴无理,甚至大打出手。也有的女性,从小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习气,眼中根本没有他人,结了婚,就总想统治丈夫,漠视公婆,大谈“驯夫术”,稍有不顺,便蛮横无理,大吵大闹。

(3)避免争吵。夫妻不可能事事统一、处处一致,夫妻间的争吵是难免的。争吵时情绪激动,容易口出秽言,说“过头话”、做“过头事”,所以夫妻争吵有“四忌”:忌口出秽言、忌“翻旧账”、忌“回娘家搬救兵”、忌人身攻击。为尽量避免夫妻间的争吵、降低争吵的程度,应注意这几点:第一,多尊重少责备;第二,主动认错、勇于自责;第三,多一分幽默、多一点宽容;第四,善于总结分析;第五,手下留情,家产无罪。

(4)相互了解,相互体贴。夫妻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双方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了解对方,知道对方的喜好和性格。同时要多体贴对方,理解对方的辛劳。遇事多为对方着想,不要轻易动怒吵架,这样伤了和气也伤了感情。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礼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文化素质、性格爱好,对于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思维水平、果断性、求知欲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1)子女教育礼仪

①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与孩子保持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以答复;子女的朋友来家做客,父母要表示欢迎;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辄发脾气;父母不说违背社会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的话,不做违背社会准则和社会公德的事。

②父母对孩子不能溺爱,对孩子必要的批评,也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手段。但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选好时机。

③父母应尽量缩短代沟的距离,要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要提高家庭透明度,把问题公开,使子女了解家长情况;鼓励孩子在挫折中重新起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2)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

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父母养育之恩“反哺”、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

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地去干涉。

最后注意婚后角色改变。结婚以后,儿子不仅只是父母的儿子,又是妻子的丈夫,还可能是自己子女的父亲,媳妇也与以前在娘家作闺女不同了。因此,做儿子的不仅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尊重妻子,孝顺妻子的父母,夫妻间有了矛盾不要在父母面前爆发,最好是“枕边”解决;作媳妇的不能再任性、随便,要学会做家务事,不仅要对公婆尊敬和气,对丈夫也要尊重恩爱。

(3)婆媳之间的礼仪

媳妇与公婆虽然没有亲近的血缘关系,却有一层深厚的法律关系,即有对公婆的赡养义务,也有对公婆的遗产继承的权利。所以,儿媳就不应在公婆面前再分你我。媳妇千万不要忽视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俗话说:“儿子好,一半好;媳妇好,真正好。”在我国,一般认为婆媳关系是比较难相处的,但是其实如果双方都把对方当初自己家的人,相处起来就会和气得多。

(4)女婿与岳父母之间的礼仪

女婿如果想要取得岳父母的欢心,得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在岳母面前多夸奖妻子;②多奉献少索取;③要时刻将岳父母的恩德铭记在心。

应酬礼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亲戚、朋友之间经常会有往来、聚会。我们常会被热情的亲戚、朋友邀请去做客,也常会邀请一些朋友来自己家做客,我们为了得体、礼貌地请客与应酬,需要了解有关方面的礼仪知识。

1、待客礼仪

(1)准备。当知道有客人来访时,应提前做好准备。主人的服饰要整洁,家庭布置要干净美观,水果、点心、饮料、烟酒、菜肴等要提前备好。如果是正式宴请,如婚礼、寿诞等,还要预先送请柬或电话邀请,确定宴请时间、场所,排好座次遴选客人,落实宴请形式、规模、档次。

(2)迎接。客人在约定时间到达,应提前去门口迎接,不应在房中静候,最好夫妇一同前住,女主人在前。如果有客人突然临门,要热情相待。如果室内未清理,应致歉并适当收拾,但不应立即打扫,因为打扫有逐客之意。

(3)问候寒暄。见到客人,应热情招呼,女主人应主动伸手相握。如果客人手提重物,应主动帮忙,对长者或体弱者可上前搀扶,进入室内应把最佳位置让给客人,如果客人是初次来访,应向其他家人或客人作介绍。主人的表情要面带微笑,步履轻松,不能有疲惫心烦之感。

(4)敬烟、茶招待。一般情况下,来客如果是男士,一落座马上敬烟,敬烟忌用手直接取烟,应打开烟盒弹出几支递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自取,敬烟不能忘了敬火,如果主人也会吸,应先客后主。

冲泡茶时首先要清洁茶具,多杯茶时应一字儿排开来回冲,每杯茶应2/3为宜,“浅茶满酒”,敬茶应双手捧上放在客人的右手上方,尊长者先敬。

(5)陪客交谈。客人坐下,奉敬烟茶糖果之后,应及时与之交谈,话题内容可因实际而定。一般来说应谈一些客人熟悉的事情,若无法奉陪客人交谈,可安排身份相当者代陪或提供报纸杂志、打开电视供客人消遣,千万不能可出现主人只管自己忙,把客人晾在一旁的现象。

(6)宴请。家庭常见请客有正式宴会、便宴、家宴三种,前两种一般选酒店餐厅举行,后者一般由女主人亲自下厨料理,家人共同招待,规模较小,自然、随便。宴请宾客还得安排座次,一般以向门一面为主宾席,主人背门而坐。

上菜应左首上右首下,上菜顺序一般为:冷盘——主菜——热菜——大菜——甜菜——点心——汤,上菜时机选择恰当,防止空盘又不宜堆积过多;上最后一道菜应暗示酒宴已近尾声;上菜按我国传统习惯,应“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即不应把鸡头、鸭尾、鱼脊朝向主宾;每上一道菜,主人可适当介绍,并邀主宾先动手品尝或给客人分菜。

(7)送客。当客人散席或准备告辞时,主人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其起身后,主人再起身相送,家人也应微笑起立,亲切告别。如果客人来时带有礼物的,应再次提及对礼物的感谢或回赠礼物,并不忘提醒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或有什么事需要帮忙。送客宜送到大门口或街巷口,切忌跨在门槛上向客人告别或客人前脚走就“啪”地关门。如果是初次来客应主动指路或安排车辆接送,远方来客则应送至火车站、机场或码头,并说祝愿话或发出再来的邀请。

(8)招待小住宾客。有时客人来访可能要小住几天,这更应注意如何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要做好物质准备,了解客人情况,陪同游览购物,并注意客人小住期间的家庭小节,尤其不能当着客人面谈论近期家庭开支等经济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