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姓氏起源通史
5784400000013

第13章 中华姓氏(10)

第三支潘氏是由改姓而来。北魏时少数民族中有破多罗氏,改为“潘”氏,其子孙亦称潘氏。

郡望:

(1)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郡。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堂号:

(1)黄门堂:晋代潘岳为河阳令,累官黄门侍郎,诗作是最好,和陆机合称“潘陆”。

(2)潘氏又以“荥阳”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潘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荣泽县西南地区。

历史名人:

潘耒: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平格: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人录》。

潘岳:以其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为当时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与陆机齐名。其《悼亡赋》为世传颂。

44.葛

姓氏:葛

祖宗:葛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葛氏有南北二支源流。传说葛氏出自葛天氏。据《风俗通》记载,葛氏乃上古葛天氏的后代。据考证,北方葛氏是传自葛伯之后。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夏朝时诸侯有一位葛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称为葛氏。而《孟子·滕文公》也记载,当时汤居在毫这个地方,与葛伯为邻。此外,《魏书·官氏志》还记载,后魏时有贺葛氏曾改为葛氏。葛氏的子孙在《姓氏考略》也有记载。葛国是三千多年前的一个诸侯国,他们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葛,古代的葛国就在现在的河南省上蔡县东北的一片地方。我国有南方和北方不同宗的葛氏。而江南葛姓是东汉初年由洪氏分出来的,南北两支葛氏没有血缘上的关系。

郡望:

(1)张掖郡: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2)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

(3)梁郡:今河南商丘县以南一带。而《百家姓》上注说是顿丘郡,就是今天的河北清丰县西南一带。

(4)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5)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省句容县。起初隶属鄣郡,西汉朝元封元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改其为隶属丹阳郡。

堂号:

(1)张掖堂:以望立堂。

(2)梁国堂:以望立堂。

(3)顿丘堂:以望立堂。

(4)颍川堂:以望立堂。

(5)句容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如今,葛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以浙江、江苏等省为多,这两省葛氏约占全国葛氏人口的35%左右。

历史名人: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句容人。家贫好学,始以儒术知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法。著有《抱朴子》,除言神仙外,论炼丹多涉及物质构成的奥秘。又精医学,著有《金匮药方》100卷,《时后备急方》4卷;碑、诛、诗。赋100卷。

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南京琼州人。博学多闻,工书善画,尤精梅竹。开设命馆太一宫,封为紫清真人。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晚号神霄散吏。著有《琼海集》、《罗浮山志》。

45.奚

姓氏:奚

祖宗:奚仲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夏禹时代,车正(造车官员)奚仲,受封于邱(今江苏州市境),他的儿子便以父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奚。

郡望:

(1)东汉置礁郡,现在安徽省毫州市。《姓源》记载:“夏车正奚仲迁于邱,其后遂称奚氏”。望出谯国。

(2)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堂号:

(1)谯国堂:以望立堂。

(2)北海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古时,奚姓在谯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谯国望。近代,奚姓已遍布全国,在江浙地区有奚姓村落。

历史名人:

奚仲:夏禹之臣。初黄帝作车,少吴加牛,奚仲加马,乃命奚仲为车正。造不同式样的车,安装不同的标志,以别尊卑等级。

奚鼐: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专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儿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赐他姓李。他的孙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称“李庭圭墨”畅销各地。

46.范

姓氏:范

祖宗:士会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范氏的始祖是迄今四千年以前的圣君唐尧,是一个以地为姓的姓氏。范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是帝尧的裔孙刘累后代,尧的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汤诸朝,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宣王所灭,当时杜伯的儿子就跑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改姓为士,待到他的曾孙士会的时候,做了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于是士会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邑为氏”而姓了范。而《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范氏是帝尧的裔孙刘累之后,出自伊祁氏,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夏朝为御龙氏,商朝为豕韦氏,周朝为唐杜氏,周室衰落后,投奔晋国,称为范氏。古代的高平,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高平县,位置在晋城县的北方,曾是范氏祖先的采邑,我国范氏人家就发源于此。望族居于高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高平郡:历史上设此郡共三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晋太史元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其三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堂号:

(1)南阳堂:以望立堂。

(2)高平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西周成王时,迁于杜。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部分范氏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多出自今河南。

历史名人: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称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三户人(今河南南阳)。著名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封上将军。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谋略家。是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封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47.彭

姓氏:彭

祖宗:彭祖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彭氏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像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彭为八姓之一。

郡望:

(1)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淮阳郡:汉高帝时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3)宜春县:汉置宜阳县,隋复改宜春县。

堂号:

(1)可祖堂、长寿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铿封于彭,他的道值得后人学习(古典文学“其道可祖”),人称“彭祖”。彭祖活了800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所以又叫“长寿堂”。

(2)彭姓又以“陇西”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春秋时彭氏已向西、向南迁徙。此后至晋代,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氏又有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者。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迁居彭州宜春(今属江西)。彭构云五世孙彭玕居于庐陵吉水之山口村,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彭玕六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彭嗣元八世孙彭跃次子彭延年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入粤始祖,后分出漳州、泉州等支派。其中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氏始祖。自清代开始,闽、粤彭氏有移居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迁徙至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历史名人:

彭祖:尧的臣子籛铿。陆终氏第三子,帝颛顼之孙,历虞夏至商,相传活了七﹑八百岁。因封于彭城,故称为彭祖。后世用以比喻长寿。

彭越:西汉初昌邑(今山东省金乡西北)人,字仲。常渔钜野泽中。秦末聚众起兵。楚汉战争时,将兵三万余归刘邦,攻占梁地(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屡断项羽粮道。不久率兵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南)。封梁王。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48.郎

姓氏:郎

祖宗:费伯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朝时,鲁懿公的孙子费伯率领军队驻扎郎城(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费伯的子孙就在郎城定居下来,并以邑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郎。

郡望:

(1)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中山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赧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魏郡:秦、汉之际刘邦置郡,亦称魏国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其时辖地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国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内黄县、临漳县、浚县、河北省大名县、魏县、成安县、山东省冠县之间一带地区。北周末年迁治到安阳。隋朝时期改为相州魏郡。唐朝时期改为为相州邺郡(今河南安阳),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堂号:

(1)中山堂:以望立堂。

(2)魏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魏郡堂、临漳堂。

迁徙分布:

郎姓望出中山郡(汉高祖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魏郡(汉高祖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历史名人:

郎士元:字君胄。工诗,擅长五律。与钱起齐名,时人喻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中兴问气集》时说,郎诗比钱诗“稍更闲雅”。他作《送彭将军》诗:“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鼓聋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工于发端,很有气势。

郎廷佐:清朝奉天广宁人。曾任江西总督。对于江西瓷器的制造进行改良,仿古制造传统名牌产品,畅销各地。世称郎窑。

49.鲁

姓氏:鲁

祖宗:伯禽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鲁氏的得姓,在众多的古籍中都有记载,其得姓始祖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死后,其子伯禽先前已受策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初受封到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鲁了。

郡望:

(1)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