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还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名人:
王实甫:著名戏剧家,一生创作杂剧达14种之多。其最杰出且最著名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王昭君与西施、杨贵妃、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琅邪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奉为“书圣”。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他的诗以雄健峭拔著称。
9.冯
姓氏:冯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是冯简子之后。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郡望:
(1)始平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
(2)杜陵县: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3)颖川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4)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5)长乐郡:后魏置郡。
(6)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7)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
(8)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
堂号:
(1)颖川堂:以望立堂。
(2)上党堂:以望立堂。
(3)京兆堂:以望立堂。
(4)弘农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冯氏子孙有许多为将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还有徙居和龙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冯氏又远播海外。
历史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3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10.陈
姓氏:陈
祖宗:妫完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郡望:
(1)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2)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4)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5)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6)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为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家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也比较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历史名人:
陈平:西汉大臣,少时家贫,好读书,后归刘邦,他多次用计,使刘邦脱离逆境,转危为安,与张良齐名,史称“良平”。
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最初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由《三国志》演变而来。
11.褚
姓氏:褚
祖宗:子瑕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褚姓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西周时期,有一个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阳),在史籍《左传》中更明确地提到是洛阳县南部有一处褚氏亭,在史籍《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同时认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
在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今河南省。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迁徙分布:
褚姓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历史名人:
褚契:字武良,褚氏后裔。晋代任安东将军,后徙居曲阿(里庄西褚村),褚契成为江苏省丹阳褚姓的始祖。
褚廷璋:清江苏长洲人,字左莪,号筠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事降主事,乞归。精通等音字母之学。有《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筠心书屋诗钞》。
12.卫
姓氏:卫
祖宗:康叔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并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君,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
郡望:
(1)据《广韵》记载:“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后因氏焉。望出河东、陈留。”
(2)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夏县。
堂号:
(1)陈留堂:以望立堂。
(2)河东堂:以望立堂,亦称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阳堂。
(3)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迁徙分布:
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卫姓从河南发祥地向外发展,有一支逐步迁移到河东郡,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卫姓郡望河东。按,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称“康叔”,后来转封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后来卫国又迁往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被秦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为姓。因此,卫姓出于姬姓,起源于河南,望居河东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历史名人:
卫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统治的殷朝遗民,封给康叔。定居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这个地方。周公旦担心康叔年纪大小,不足以胜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诫,所以到了他的封国,很快就能安抚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欢悦。后周成王拔举康叔为周司寇,赏赐宝贵的祭器给卫国,以彰显他的美德。
13.蒋
姓氏:蒋
祖宗:伯龄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蒋姓出自姬姓,是周王朝的后代。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地(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另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了蒋国。春秋时蒋遭楚灭,伯龄的子孙即以国名为姓,称蒋氏。后来子孙中有人迁往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那里发展为望族。五代时期,汉代名士蒋诩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日益兴盛,这便是蒋氏的南迁的开始。据考证,天下无二蒋,汉代以后的蒋氏人家,都是出自江苏的宜兴一家,其始祖为山亭侯蒋澄。中国现在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
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十年(96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县等地区。三国魏时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省博兴西南)。
堂号:
(1)钟山堂:后汉时有秣陵尉蒋子文在山中剿匪时牺牲了。他生前说过“我的骨头轻,死后一定成神”。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国都。一天,孙权到钟山堂游览,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蒋子文,骑着白马,拿着鹅毛扇子,孙权于是就在钟山上给他盖了庙,封他为蒋侯,专门派人奉祀他。蒋氏因以“钟山”为号。
(2)九侯堂:西汉时蒋诩忠于汉室,王莽篡汉后要他做臣子,他坚决不干,就被王莽杀害了。光武帝中兴汉室后,蒋诩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为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