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06

第6章 半月里畲族龙溪官与雷氏宗祠

◎黄亦钊

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畲族村,旧称“半路里村”。这个近300年历史的村落,四周群山环抱,密林葱郁,溪流蜿蜒,风光绮丽。

进入村口,可见到在一片遮天盖地古榕荫下那古朴典雅的清代龙溪宫。它背靠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西临月牙池。它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建筑面积508平方米,砖木结构,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环楼、前厅、神厅、神龛等。据雷氏谱载:龙溪宫系先祖雷志茂特聘浙江石木工匠绘图施工,工期一年有余。其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嵌,形成既有大四方斗,又呈小八角斗,远观为四方藻井,近观为八角藻井的独特景观。台中立柱既有柱头斗拱,又有角科斗拱,由斗、升、翘、昂、拱组合而成。其工艺雕工繁琐细致,一斗出挑,独具畲族建筑特色,又符合主人的要求。

而悬于戏台顶一卜的贺匾,为黑底描金木制匾。此匾长203厘米,高77.5厘米,为雷志茂五世孙雷世儒于清道光七年(1827)葭月立。全匾17行,每行7字,全文为:“溯白唐室隆兴,而元帅之功独居其大,水土治而我王之心,万其见芳。此固御灾捍患,俾四海康宁、万民和乐者矣……”宫内主要祀奉六尊神。正中是薛元帅(唐代将领薛仁贵),和陈元帅(唐五代武将陈九郎,亦称九仙)。左边是平水明王和雷万春,右边是妈祖和陈靖姑。

每年神节前夕供福全猪、全羊,翌口辰时神不下殿,由执事请神附体、降童,照例落在神汉身上。如是神汉代神赤膊上阵,口念符咒,进入銮舆由遴选的八位壮汉抬着,鸣锣开道,仪仗、彩旗、高灯、龙扇、吹班、祭器一应俱全。在此起彼伏的鞭炮神铳声中,队伍浩浩荡荡沿着风尾洋、姚厝里、杨厝里、七狮坪村巡游。神汉不时将刺球往身上摔,造成遍体血迹斑斑,而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围观,别有一番情趣。至午时銮舆回宫并连演三灭戏以敬神,因此这里群众常流传这样一句话:“要看戏去半月里,要吃去左湾,要睡去芹头。”可见当年神节场面有多热闹。这一习俗至新中国成立后转为寓内神节敬神。

半月里雷氏宗祠,是霞浦县保留完整的一座畲族宗祠,清雍正八年(1730)由雷家四个兄弟合资兴建。传说在未建祠时,他们选埕基花费了一番心思,久选无法定局,偶然间发现自家放养的一群牛,归栏时总是跑到一处空埕憩息。此埕冬暖夏凉,甚至天上下起雪花也沾不到边。而精通风水学的雷志茂,则认为此地背靠状元顶(形状如帽),前为笔架山围玉兔,是嫦娥奔月之地,于是确定在此地建祠。

雷氏宗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宗祠采用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前及龛内九幅工笔彩画,线条清晰,神形毕现。祠内尚存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秋雷世儒为宗祠亲书的“凤山衍庆”匾额。匾长3.2米,高0.8米,阳文,书法道劲饱满。畲族祖居地“凤凰山”,是高辛帝鼻祖之地。自建祠后人丁兴旺,家道殷实,建堂舍,办学堂,延聘教儒从事子弟教育,至光绪年间已有雷世儒恩赐武举人,四人中文武秀才。因此雷氏愈加信仰祖宗庇佑,一年开展三次祭祖活动,这一习俗延续至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