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明崇祯年间,登州府有一个商人,名叫金诚多,原本只是个豆腐坊的小作坊主,可他凭着一双慧眼,一副好脑子,从小生意做起,经过几年苦心经营,一跃成为“登州第一商”。
那年早秋的一天,金诚多带着儿子金不二外出收账,骑马经过一片地头,见地里的高粱和玉米个头都长得十分粗壮,金不二不由惊叫起来:“爹,我长这么大,从没见过有这么高的玉米和高粱,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金诚多也觉得惊讶:今年的高粱和玉米为何长得这般高大?他唤了儿子一声,随即停步下马,折了一根高粱秆,只见断缝处爬满了白色的小蠕虫。他愣住了,走进高粱地,又折了几根高粱秆,发现里面也尽是这号玩意儿。他心里一惊:这看似旺盛的长势,其实已经遭了虫灾。于是吩咐金不二,回去后赶紧多多买粮。
果然,一场秋雨袭来后,地里那些高大粗壮的高粱玉米秆几乎全都倒伏枯萎了,还没到秋收,粮价已经上涨。
这时,金诚多刚好有事要出一趟远门,临走前,他将金不二叫到跟前,说:“今年这里的歉收已成定局,到时候粮价会一涨再涨,可粮食是养人活命的,所以你千万给我记住,无论如何不能虚抬粮价,有二十分之一的赚头就可以了。”
金不二应道:“爹,您只管放心,孩儿一定按您意思办。”
金诚多选了个良辰吉日,带上伙计就出了门。不料离家刚一个月,就听到李自成起兵的消息,一时间各地刀兵四起,他不敢再往前走,就匆匆返了回来。
可谁想一踏进登州地界,金诚多就发现到处都是饥民,不由大吃一惊。一打听,原来这两个月里登州不但受了虫灾,还遭遇了百年少见的蝗祸,成千上万只蝗虫铺天盖地而来,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金诚多不由庆幸自己早有远见,备下了粮食。
只是,金诚多担心儿子是不是按自己的意思放了粮,于是就一边走一边打听,当得知登州粮价已贵如黄金时,他心中急如火烧,立即马不停蹄,直奔家中。
踏进家门,没见金不二的人影,金诚多正要问,这时候金不二一身酒气地回来了。
金不二看到金诚多,惊喜地大叫道:“爹,您可回来了,听说外面现在乱得很,孩儿正为您担心呢!”
“为我担心?”金诚多冷笑一声,两眼逼视着金不二,问他,“你喝酒去了?为什么不放粮?”
金不二眉飞色舞地说:“爹呀,您真是料事如神哪!今年这里不但粮食减产,还遭了蝗祸,整个登州府只有咱家储粮多,现在可是一粒粮食一粒金啊!孩儿刚才出去喝酒,正是和几家粮商商量,如果再拖它几日放粮,我们就可以狠狠赚上一笔。”
金诚多一听就摇头:“你们这算打的什么主意?我问你,衙门里的人可曾来找过你?”
金不二说:“登州府的尹知府已经找过我两次了,说要以咱们进价两倍的价格买咱家的粮食,可孩儿觉得他开价太低,所以没有答应。”
金诚多一听大惊失色,指着儿子直骂:“你这个孽子,你闯祸啦!”他当即吩咐备马,要去见尹知府。
可谁想金诚多还没出门,仆人就慌慌张张地进来报告:“老爷,尹知府又来了,这次还带了好多兵来!”
金诚多一听,反而冷静下来,整整衣服,就出门迎接。远远地,见尹知府下了轿,他连忙一头跪倒在地:“草民叩见大人!”
尹知府不冷不热道:“哦?金老员外回来了,快快请起。”
金诚多起身作揖道:“草民刚回来,正想去拜见大人。”
尹知府一愣:“金老员外要见本官,不知有何吩咐?”
“不敢!”金诚多说,“草民要见大人,是想把所贮粮食悉数捐出,供大人赈济灾民。”
“哦?”尹知府沉吟着,“本官一时半会恐怕拿不出那么多银两来买啊。”
“大人!”金诚多大声道,“草民这是自愿捐出,分文不收。”
“好!”尹知府一听,不由哈哈笑道,“还是金老员外有远见哪,本官无以回报,就把刚刚写的帖子送给你吧!”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纸信封,交到金诚多手中,又传令手下:“立即张贴公告,金老员外愿捐粮赈灾!”
只几天工夫,金诚多就把当初自家储下的那些粮食统统发放了出去。眼见得可以到手的发财机会,就这么白白断送在爹的手里,金不二真是又气又糊涂,他不明白: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商人不赚钱,那还要经什么商?
这天夜里,金诚多悄悄来到金不二的房里,对儿子叹道:“儿啊,要是我晚回来几天,你我的脑袋现在恐怕就要搬家啦!”
“此话怎讲?”金不二惊得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
金诚多道:“我一回登州,见粮价如此大涨,就知道你没有放粮。想那些饥民都是贫苦之人,你这时就是再低价卖,他们也买不起,何况你还和奸商串通,一再哄抬粮价。我一路上就听不少饥民在议论,说横竖是个死,不如夜里扮成强盗先把粮商杀了,然后就抢粮。你说,这让我如何不急?”
金不二听爹这番话,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颤声道:“爹,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不自己开仓放粮,却要将粮食白白送给尹知府,让他去赚得好名声呢?”
金诚多道:“乱世必用重典。你囤积居奇,尹知府找你两次,也算给足了面子,可你却不识好歹,自以为奇货可居。要不是我当机立断……你看看尹知府送给我的这个帖子。”
金诚多把尹知府给他的那个帖封递给金不二,金不二接过抽出一看,只见帖子上是一个斗大的“杀”字,墨迹斑斑,力透纸背,足见杀机横溢。
他吓得汗如雨下:“难道尹知府要……”
“哈哈哈……”金诚多看着儿子笑道,“俗话说,事不过三。那天尹知府来之前其实已下决心,如果我等仍不识好歹,他就要动手。用区区一点粮食换得全家性命,你说我这么做值不值?你要记住:君子谋财,取之有道,商人即使生意做得再大,可任何时候都不能坏了良心。”
后来,登州地界上那些没有放粮的粮商,或被灾民哄抢,或被官府诛杀。再以后,李自成进北京,清兵入关,天下乱成一锅粥,许多店铺都关了门,而金诚多的生意却依然兴隆,因为登州百姓一直记得他当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的美德,都拥戴他。
(于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