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溪少数民族故事集
5805900000014

第14章 文江塔

大明山脚下的武缘县,有两条小河穿县城而过,一条叫东江、一条叫西江,两江会合处南岸有一块突起的大岩石,当地人叫它“龙牙石”说是玄武大帝用来锁住大明山下的巨龙,防止它们顺水而出祸害生灵。大明山在古代又称“镆铘山”。镆铘是传说中一把宝剑的名字,此处民风剽悍,武夫辈出,加之此地经常有人挖出古代宝剑,所以习武之风由来已久,武缘县也因此得名。武缘县所处的地方正好是思恩府辖区的中间位置,壮、汉、苗、瑶、侗等多个民族混居于此,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难以管理,加上这是森林植被繁茂,经常雨雾弥漫,很多外地来此任职的官员不习惯这里的气候,经常有人染上瘴气瘟疫病死,因此历任思恩府知府都是把家眷安置在靠近武缘县旁边地处平原地区的宾阳县城,只是在处理紧急公务时才住在府衙。

清道光五年(1825年),福建人李彦章调任广西思恩府知府,上任之前就有很多人提醒他此处非久留之地,应该早做离开的打算,但李彦章是胸怀大志的人,决心改变这里的面貌。一上任,李彦章就开始视察武缘县境内的民情,发现很多书院已经荒废,变成了仓库,农田耕作方式落后,缺乏水利设施,农作物产量不高,于是要求武缘县令申及甫尽快改进。县令召集来个村寨的长老和乡绅,让大家提出能够迅速改变民风民俗的方法,一位老吏最先发话:“山民喜欢唱歌,无论男女,只要歌唱得好就得到大家的尊敬,男的容易获得地位和财富,女的容易嫁个好男人,那歌曲中包含的内容上至人文历史,下至耕种织布,如果不会唱歌,那就不但学不到任何东西,还要孤独寂寞穷困一生,所以年轻人都爱唱歌不爱读书”。老捕头补充:“不少山民喜欢整蛊之术(一种巫术),一旦偶然染上重病,就怀疑被人下蛊中毒,引发乡邻矛盾,此类案件难以处理,数百年来不少流放到此的官员常常因为害怕这种巫术而不敢在衙门办公。”城东药房老掌柜说:“武缘县城地处一个盆地中间,四面环山,二条江水穿城而过,财运留不住,倘若在东西二江汇合处建一宏伟建筑,既能让来往客船商人感到舒心,也能锁住财运。”一位乡绅接着说道:“传说大明山下有巨龙,常常顺水而出引发洪水,不如这建筑就立在“龙牙石”之上?旁边的山寨长老附和道:“也好也好,各山各寨风俗各异,立一宏伟建筑以聚笼民心。”城西老秀才说:“武缘县境内崇拜真武大帝,很多乡村都建有真武庙,因而重武轻文风气由来已久,古人说有文物才能有文化,我看那东西二江的交汇处正是县城驿道路口,如建一高大宝塔,上面供奉文昌星君,与各村之真武庙遥相呼应,无论乘船驾车,远远都能看见,岂不善哉”。

知县把大家的意见收集整理后报送知府,李彦章批准了请求,三年后,一座高十余丈的七级宝塔屹立于河岸。塔高七层,“以观七政”;塔形八角,“以通八风”。之所以建造七层,寓意取自《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之所以塔身八个角,寓意取自《周易》《吕氏春秋》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但是民间盛行佛教,也有人说是取之佛教经书中的“八风”,是指八种世俗风气: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塔梯设于塔身内,以螺旋复道而上可以到达顶层。建成之日,李彦章欣然题下“文江塔”三字,并告诉大家自己为塔起名“文江”的原因“以示兴启斯文,与世俗所谓卒堵浮屠之说,区以别矣”。并写下“文江塔记”以示纪念。

在李彦章的倡导下,重教兴文之风在当时的思恩府地区迅速兴起,很多废弃的书院得以重新恢复教学,道光六年(1826年),他带头捐银,率领思恩府十二位少数民族土司,开办了阳明书院,闲暇之时,他还亲自前往书院教授学问。但是人无完人,世上很多事情都难以做到两全其美,李知府在做了很多好事的时候也做了一个糊涂的决策,就是在辖区内禁止开办歌圩,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当时民歌讥讽唱到:“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元帅管总兵,只知州官管县官,为何管我唱歌人?”文江塔自建成以后,多次历经劫难依然屹立不倒,民国1921年粤桂军阀混战,粤军将防火将文江塔内的一些设施焚烧毁坏,塔边配建的亭台楼阁也尽数捣毁。1944年,日军进攻武鸣县城,先是派飞机轰炸。后又调来大炮轰击,炸出一丈宽的大洞,文江塔仍旧巍然不倒。到了1958年,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文江塔被用来作炼铁高炉,塔身烧得通红却依然顽强耸立。1966年“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塔基经常被激进分子破坏,塔身出现了轻微倾斜,但宝塔最终保存了下来,继续向来往的人们讲述它传奇的一生。

文溪笔者言:

古人建造高大宏伟的建筑,目的是激发人们的崇敬之心。我曾经在很小年纪的时候走了很远的路到文江塔游玩,那时塔内的楼梯损毁严重,扶着墙壁手脚并用才爬到了大约第五层的位置,第六层楼梯以上的砖块已经部分坍塌,无法继续到达塔顶,站在宝塔的拱窗上,来风习习,塔下江水缓缓流动,远处农田生机盎然,那种感觉至今难以忘记。世上的事情要做到尽善尽美真的很难呀,李彦章知府兴修水利,改进耕作,倡导文风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禁歌”这件事上却实在不妥。山民喜爱自由,儒学强调遵从,山民喜欢随意,儒学强调礼仪,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唱歌选偶,歌中多有挑逗调戏的词语,官府认为这些歌曲不够庄重,有伤风化并将其称作“花歌”,禁止在集市上传唱。然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才得以形成,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地方,不是凭着一纸禁令就能够改变的,当时就有不少人反对禁止歌圩的做法,武缘县诗人韦丰华作诗讽刺到:“兰卿太守真多事,谕禁花歌枉费神。”感慨呀,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形成的思维习惯不同,导致对同一事情的看法也不同,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去解决因文化冲突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宽容和接纳别人的风俗习惯,这样大家才能彼此和谐共存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