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东篱夜话
5806000000054

第54章 五十而不惑?

先生似乎老了,瘦削的脸颊爬满皱纹,稀疏的华发覆盖着那可爱的微秃的脑袋。或问高寿,答曰早已知天命矣!

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生活的艰辛,命运的多舛,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先生都经历过了。回首来时路,心头潮汐般涌动的是人世的坎坷曲折,人生的酸甜苦辣.确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叹。每念及此,又总想起孔老夫子那“五十而知天命”的名句。

不知是哪年哪月哪日,孔老夫子对其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愈矩。”由此,人们便称五十岁为天命之年。何谓“天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人过五十,经过“而立”“不惑”,对事物的认识当与时俱进,与年俱增,渐次达到更高的境界。他若是文学家,他的作品定充满幽默和恢谐,他若是书画家,他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必得心应手。他若是艺术家,他的表演必炉火纯青,让人痴迷。他若是铁匠木匠,他必是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他若一生务农,必能从日月风雨中预测年成的丰歉。先生五十好几将近六十,人生的风风雨雨让先生成熟得像一个熟透了的柿子,绚黄、烂面、香甜。用“智慧”二字形容可能有点过分,用“理性”恐怕恰到好处。在事业上可算是驾轻就熟,稳执同行之牛耳。在其它方面也小有建树。到了这个份上,与小青年大学生交谈,那份浅薄和青涩让人无法接受。先生自认为到了男人的黄金时代。

然而,年过五十就知天命了么?非也!非也!回顾前几年所作所为,有违天命的事俯拾皆是。前不久,五十好几的先生为急朋友之所急,解他人之所难,而轻信人言,草率行好事,以至老道失算,在经济上小有损失。先生几乎倒退到不惑乃至不惑之前的惑与大惑之间!

说到不惑,先生的思绪又回到三十几岁的年代。那时的自己渴望苍老。为何?就为了壮年人的那份清醒与彻悟。以后到了四十多岁,便觉得自己已届不惑。特别是那年在一次车祸中死而复生,似乎看破红尘。写了篇豆腐块上了报刊,便以为自己真的成了不惑之人了。但事隔不久,便因住房问题与楼上那厮发生争执,几乎到动干戈的地步。不惑乎?非也!

由此看来所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哪里是尔等凡夫俗子所能为之?如能做到五十而不惑、六十而知天命就很了不起了。

前不久,与先生共事十载的单老因重症溘然逝去,令先生唏嘘不已。一个月前还见到他,那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尔等半截入土之人,那些说到年纪便让小伙子丫头片子浑身发抖的人,可要善待自己哦。

五十知天命,是耶?非耶?其实五十多年的人生之旅就是“知天命”的过程,有人知,有人半知,有人至死也不知。管它去呢!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多岁的人可以很沧桑地说“活了这半辈子”的话了。五十多岁的人,走过躁动的春,狂热的夏,深沉的秋,即将迎来生命的冬天。五十多岁的人,当怀着豁达、坦荡、与世无争的心态走过六十,走进七十,走向理想的天堂。

先生这样想着,先生就信手写下来,先生何人?未名书屋屋主赵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