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东篱夜话
5806000000065

第65章 网海帆影

退休后闲赋在家,迷恋起上网。网络就像是浩瀚的大海,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想要什么,百度一下,应有尽有。驾一叶小舟,扯起风帆,任尔东南西北风,随风漂流,或停靠绿洲,或暂驻孤岛,或沉浮于海浪之中。

在网易弄了个空间,取名未名书屋屋主,隔三岔五玩起博客。把自己的小文章放在博客里晒晒,便引来众人围观。熟了,又玩起了音画制作,把自己的博客装扮得美轮美奂。加入多个博客群,便与天南海北乃至海外的博友有了联络。继而加入QQ,加入微博,聊天神侃胡吹更不在话下。

忽一日小船登陆一个叫江山的文学网站,一路浏览,喜不自胜。看这个文苑是多么秀丽!一部部宏文巨著,一篇篇锦绣文章,一首首精美诗篇,一个个动人故事,在我眼底流过。或浓墨重彩,或淡写轻描。或高谈阔论,或低吟浅唱。大笔如椽,书世纪风流;小笔如刀,刻世事百态。旧词赋古韵悠悠;新诗章今风浩荡。万言长卷,抒胸中豪情,如行云流水;尺幅素笺,写人间真情,似小鸟依人。再看那些个美女作家,大家闺秀激情奔涌亦庄亦谐真豪放;小家碧玉轻声絮语如泣如诉好婉约。

喜欢文学,喜欢那份清新的婉约的飞扬的感觉。于是,在这个文苑安一个小家,仍名未名书屋屋主,发两篇短文。一日,邂逅一位叫妩媚今朝的后生,邀我到他的社团去做客。欣然前往,躲进这江山一隅,不问窗外事。那日又在江山网闲逛,不经意遛到评论园地。墙报栏贴着招贤榜,挂着明星一样的靓照,我老头今既来了,哪能回去?不妨一试,过一过评论员的瘾。在帅哥靓妹的热心指点下,我上路了。照猫画虎,牛刀小试,几个回合下来,也就能应付了。再看人家那编后语和评论,廖廖数言,就画龙点睛,洋洋百字便锦上添花。一行行言之凿凿,一句句情之切切。学着做点评,不长时间也能运用自如了,而且有了自己觉得满意的好评。自然也有狗尾续貂的,那又怎样?它为这个评论园地增添了不同花序和色彩。不久,同乡的副总编林儿提议让我做个系统编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长篇编辑组,从此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涯。

编辑长篇,面对那些可圈可点的美文,我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特好的句子总要多看它几眼,甚至加入收藏。对文章的主题、结构、造词遣句、行文风格等自然是要留意的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学大家在此展示风采,多少文学爱好者在此捉笔操刀。编读时我只看文章不看人,不问他的资历名望。对高手文中的一些瑕疵,我往往忍不住要直说出来。但看看别人的评语,几乎只褒不贬,我就学乖,委婉地发出一个善意信号。当然,园中也有良莠不齐的,看到那些稚嫩的文笔,我会露出会心的一笑,作出善意的指点。对连续跟编跟评几十万字的长篇,我做了几篇专评,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好评。

编辑过程中我会与作者取得联系,彼此交流,互通信息,因而结识了一批文友。那个揭开新疆历史风云的经典长篇《木垒河》,因其文而识其人,作者累了请抽支烟是一名新疆的医生,娴熟的文笔令我赞叹不已。编辑中与他时有切磋,一聊,竟然是同月同日生,而且是地道的家乡人。逢年过节,他会远隔千山万水打来电话祝福问候,我会从邮箱捎去一枝鲜花一酝老酒。跟编鄱阳湖文化之葩《红船》这部脍炙人口的巨著,作了一篇专评。得到曾任多年文学编辑的作者云天片羽的高度评价,他感叹:“能有如此高度负责的编辑,江山之大幸也!”我们在各自的博客上互访,赋诗作和,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

为博采众长,我又以东篱子的网名在《原创力量》等文学网站设点发文。在与众多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的编读往来中,已经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当然网络也是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有文痞,有无赖,遇到个别的,我可以置之不理,给他来个冷处理。如今,在一个杂志社任编辑,于公于私,更离不开网络了。

置身网海,几多快乐,几多感慨。闲暇时如海之云,悠闲地飘在半空看海。那文,那诗是我心底五色的彩虹,我欣赏,我流连,忘了自己,只想沉浸其中;激动时似天之雨,落入海中为水。或喜极而泣,泪里尽是欢欣,或悲从心来,滴滴总是伤情,滴落一地的都是我的心声;痴迷时觉得自己就是那一片湛蓝的海中的一叶孤帆,沐风抚云、踏海寻浪、静观天地之苍苍,俯视大地之茫茫。置身网海,任心儿徜徉海边,踩着细沙,和海边捡拾贝壳的顽童嬉戏,那深幽的海水,那拍天的巨浪,为我演奏的是大自然与人类交响的欢歌……

呵呵!网络就如大海,我就是大海里一片快乐的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