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传统宗教(卷十)
5809100000024

第24章 附录:其他宗教在西藏(2)

(六)巫师和卜卦术

根据职能分工的不同,巫师分为两种:祭司和卜师。

祭司,珞巴语称“纽布”,是祭灵、跳神、施巫术的人,一般由女性充当。卜师,珞巴语称“米剂”,负责卜算、问卦,一般由男性充当。据说,珞巴族中的巫师们在成为巫师之前,都曾发过疯,他们裸体奔窜在各个村寨抓破自己身上的皮肉,跳崖、投江等等,经历这些危险活动而且不死。这时候就意味着某种有威力的精灵或鬼魂附着在此人的身上了,于是她(他)就可向老巫师学习巫术,成为一名新的巫师。

巫师在珞巴族中享有极高的威信,他们是沟通人类世界和精灵或鬼的世界的全知全能的“使者”和“通话人”。在死后,它们也会变成某种精灵或鬼。当人们要对各种精灵或鬼进行祈请、报偿,或安抚、驱除,以祈福求利、祛灾除难之时,便会请来巫师们主持各种巫术活动。

举行巫术时,先由卜师“米剂”占卜问鬼,确定事件之吉凶,或确定灾难与不祥的根源。之后,就由祭司“纽布”施行巫术,通灵降神、祛鬼除灾。根据祈请对象和事件的不同,要施行不同的巫术。这些巫术一般都有跳神通灵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念诵的咒语也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不同。

(上述内容主要参考了民族出版社的《珞巴族简史》,2009年版)

二,拉萨的清真寺

早在吐蕃时代,藏地就和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有商业来往。到了14世纪的时候,来西藏做生意的克什米尔穆斯林商人开始在拉萨城内定居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穆斯林民族群体,藏人将其称为“卡切”,这实际是对克什米尔人的称呼,因为他们主要来自那里。

由于藏地兴盛佛教,拉萨城又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所以伊斯兰教始终都没有在拉萨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格鲁派全面兴盛,当时来自克什米尔的伊斯兰教的扩张势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在西藏,伊斯兰教大多是在穆斯林商人和屠夫中间传播,信仰的范围非常狭窄和单一。到后来,清朝历代派驻西藏的清军中的穆斯林成了西藏穆斯林的主要来源。

烧毁与重建的历史阶段,至今扩展成了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大清真寺。

(一)阿里地区

西方传教士中,最早到达西藏的是以葡萄牙籍神甫安东尼奥·德·安德拉德为首的天主教一派——耶稣会的教士们。1624年,安德拉德和他的随从马怒埃尔·马克斯修士等人,从印度的莫卧儿宫廷启程,一路乔装打扮,最后随着印度教徒香客队伍,在4个月之后,穿过了喜马拉雅

据有关记载,1716年,在拉萨城出现了第一座清真寺,位于今拉萨市城关区河坝林。这座清真寺最初的规模比较小,占地只有200平方米。在后来的岁月里,它经受了四次较大的扩建、被山脊,抵达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首都札布让。

在古格,安德拉德等人利用当地上层僧人争夺属民的矛盾,用厚礼笼络、讨好古格王夫妇二人,借此立住了脚跟。1626年,在古格王的支持和资助下,安德拉德在札布让选择了一块最好的地基,拆迁民居,改修道路,建立起了西藏的第一座天主教堂——札布让教堂。

以札布让教堂为据点,安德拉德的传教团展开了积极的传教活动。但是藏人笃信佛教,在最初几年里,接受教会洗礼的藏民一共只有12人。于是教士们贿赂古格王,敦促他下令限制藏传佛教的发展,命令僧人们还俗,又在日土宗开辟了分教堂,还与僧人们公开对立,进行辩论,批驳藏传佛教。古格王对安德拉德等人的传教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大有以天主教取代藏传佛教之势,佛教信徒与传教士、古格王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1630年,在古格王病重期间,僧俗大众与拉达克里应外合,发动暴动,推翻了古格王朝,摧毁了天主教堂,传教活动也随之告终。

安德拉德因在这之前被召回印度而幸免遇难。他对此并不甘心,准备第三次入藏,结果在1634年前往札布让的路上中毒身亡。

1635年,柯勒玛斯与柯利来这两位神甫到达了札布让地方,但是不仅被当地民众仇视,也没有得到新统治者的支持,不久就被古格当局驱逐出境了。后来罗马教会再次派了三人进藏,也遭到古格人民的坚决反对,以失败结束。

(二)日喀则地区

安德拉德在阿里传教期间,了解到卫藏地区是西藏的中心。在他的建议下,马拉巴教省(即柯钦教省)派出了耶稣会传教士埃斯特万·卡塞拉神父和约翰·卡布拉尔神父前往卫藏地区。这两人于1626年4月从柯钦出发,经由库奇、卢纳德、帕罗宗、不丹,于1628年1月20日左右先后抵达了西藏的日喀则地区。

这两位传教士也取得了当地政权——第悉藏巴政权的领袖藏巴汗的支持,但是他们的传教活动同样引发了当地僧俗群众的强烈抵制,后来又因为卡塞拉病死,人员难以为继,所以这次传教活动在1632年告终,未能建立一座教堂、也没有能发展一名教徒。

(三)拉萨地区

1708年,意大利罗马教廷的卡普清布修会派遣的修士古瑟普、弗利斯和弗朗克斯等人抵达拉萨。他们没有公开真实身份,自称是为了上帝而行医的医生,用自鸣钟之类的小礼物拉拢拉藏汗,取得了合法的立足之地。他们又学习藏语文,大力开展免费医疗活动。

在做了那些前期工作之后,他们开始张贴圣像,布置祈祷场所,编译基督教的宣传册,引导藏人对基督宗教发生兴趣并自愿接受洗礼。

这样的传教活动断断续续持续了38年。中间有先后两次因为经济困窘、环境恶劣,导致人员损失惨重而撤离西藏。第一次是从1711年12月25日至1716年10月1日,约4年10个月;第二次是从1733年8月中旬至1741年1月6日,约7年4个月。

在卡普清修会传教士第一次撤离拉萨之时,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德西德里在1716年抵达了拉萨。他也依靠拉藏汗的帮助,在拉萨传教达5年之久。直到1718年,罗马教廷把在西藏的传教权判给了天主教卡普清派,德西德里才奉命撤回到了印度。

卡普清修会在传教期间,一直通过转递罗马教皇的信函和赠送大量珍贵礼物的方式,同拉萨上层人物建立密切联系,还取得了主持西藏地区行政事务的首席噶伦康济鼐以及后来的颇罗鼐的准许,获得传教权利。经过各种努力,公元1721年,他们终于在拉萨建造了一座小教堂。不过,直至1741年,只有少数尼泊尔、克什米尔和汉族人入教,后来传教士说服了自己的佣人和一些未成年人一共26名(参见尕藏加:《西藏宗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藏族人入教。

1742年,因为天主教徒公开反对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引发了格鲁派僧侣对天主教传教士的极度不满,他们冲击颇罗鼐的住所,要求他取缔天主教的传教活动。颇罗鼐不得不采取了镇压天主教教徒的行动,从此卡普清修会的传教活动一蹶不振,到了1745年,卡普清修会的传教士们全部被驱逐出境,天主教教堂也被摧毁。

(四)西藏东部边缘地带

19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不再涉足西藏中心地区,他们转向了藏东边缘地带和四川、青海、云南等藏族地区。

1847年,西方传教士罗勒拿乔装打扮成一个商贩,进入了藏东芒康、昌都地方传教,但是在昌都被当地的官员押回了四川。

1850年,传教士罗勒拿和肖法日从云南维西藏区进入当时系属西藏噶厦政府辖区的察瓦博木噶,在那里建立了天主教的第一个传教点,并招收到了极少的信徒。他后来多次从察瓦博木噶出发,经扎那、门孔、碧土、扎玉等澜沧江与怒江间的察瓦岗诸地,由南向北来到芒康、昌都等地传教,但是都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1865年9月,察瓦博木噶、门孔等地方发动了反天主教运动,法国传教士们被迫离开他们经营了十几年的察瓦博木噶传教据点,来到了靠近四川巴塘和云南德钦的偏僻地区,即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盐井纳西族乡。他们在那里购买地盘,修建了盐井教堂,进行传教活动。

在那之后,天主教将传教重点转向了今天的四川理塘、巴塘和打箭炉(康定)等藏族地区,伺机寻找从东部进入西藏传教的突破口。但是在这些地区同样发生了许多天主教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冲突事件,最后天主教的计划无不一一落空,唯有在昌都盐井的天主教堂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今日西藏自治区境内唯一的一所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