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6年第2期)
5809900000061

第61章 规矩是文明的压舱石

晏建怀

每次回老家过节返城,或者节假日出游,常常遇到蜂拥的车流,在慢如蜗行的行进中,总是有一些不愿慢行的车主不管交通规矩,快速跨过双黄线,绕过那些守规矩的排队的人们,使劲向前冲,在最佳的位置上加塞,然后轻轻松松就把那些认真排队、老实等待的人们远远抛在后面,最先冲出重围。有些人啊,就是这样不守规矩,而且理直气壮,毫无惭色。

在日常生活中,在职场中,有时也是如此。一个部门或企业,大家都在辛勤劳动,奋力拼搏,但个别人根本无须努力,做事磨洋工,业绩踏步踏,但好事却总有他,一年一调整,二年一重用,三年一提拔,结果努力工作的反而徘徊不前。为何?原因常常是,要么老子有钱,要么上头有人,让人灰心丧气。所以,那些本来积极努力的,也就默默地慢了下来,冷了下来,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样子。可见,不讲规矩又是人心不平的根本原因。

规,指正圆之器;矩,指正方之器。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校正方圆,是谓规矩。人类发展至今,“规矩”已深入人心,大到国法,小到家规,都是约束规范言行的标准,有了这种公认的标准,生活、工作乃至社会才井然有序。

即便是在一些君主体制下的古代,人们也是很讲规矩的。宋朝初年,朝廷曾立下一条规矩,要求内宫“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意思是不得向各地索要地方特产和美味佳肴,旨在防止横征暴敛。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宋仁宗有一次病了,皇后想找江淮一带的糟白鱼给皇帝补身子,但寻遍京城,一无所获。愁眉不展之际,恰巧宰相吕夷简的夫人到宫中给皇后请安,皇后想起吕夷简是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家里也许有,便对吕夫人说:“上好食糟淮白鱼,祖宗旧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无从可致。相公家寿州,当有之。”吕夷简家果真有,吕夫人回去后,赶紧把糟白鱼送至宫中,了却了皇后的这桩心愿。可见,一个不显眼的老规矩,只要执行得好,就能管住哪怕是至高无上如皇帝的嘴。

所以,宋朝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的大奸不像其他朝代那么多,大臣都很守规矩,不敢轻易越雷池。宋朝是是对规矩坚守得最好的一个朝代,包括宋太祖立下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一规矩,使宋朝前后三百年几乎没有大的文字狱,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均宽松,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走向历史的前台,文化、艺术、科技的创造力超前喷发,诞生了许多足以傲视古今的巨匠,开创了一个文化盛世,故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焦裕禄教育孩子,以“不看白戏”立下规矩。杨业功律己律人,用“携礼莫入”挡住送礼者。上世纪50年代,彭德怀去沿海地区检查工作。临走,当地给他的参谋送了一坛土特产,彭德怀知道后严厉批评道:“这种作风要不得,如果不制止,它就会像瘟疫一样泛滥成灾。”这些人用自己守规矩的习惯感染了周围,至今仍让我们叹服。

国人经常说西方人更守规矩,这是因为西方文明主要体现为契约精神,而契约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守规矩。认真遵守和执行共同认可的规矩,就是文明的体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规矩就是文明的压舱石,讲规矩就是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