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年作家(2015年第3期)
5810400000011

第11章 小说(4)

王爷说:“我希望您能带允儿走,隐姓埋名。哪怕让他跟着您学砌墙,做个快乐的泥水匠、小木匠,也比做个担惊受怕的外放王爷强。”

老者道:“天潢贵胄,说什么也不会就此埋没荒山野岭的。你是多虑了。”

王爷说:“昨儿个我梦到了先皇。他把一枚玉斑戒指给了允儿,又扳着允儿的手指说,‘这根手指太细了,套不上;这根手指太细了,也套不上。’最后套在了允儿的大拇指上。我说:‘父皇,这是您的孙儿戴允常,您还没有见过。’先皇非常生气,大声斥责我:‘见没见过,不都是朕的皇孙吗?’说完,先皇就牵着允儿的手离开了。我在梦里急的大叫父皇父皇,可哪里还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原来是南柯一梦,醒来一时心绪难宁。又听说城里来了三个怪人,我就想请他们来,问一下他们,可有远近的消息。现下这个光景,我也不担心自身,横竖就是一死,算是为家国靖难了。我只是放心不下允儿。此前我就曾发誓,荣华富贵没有边,到头来也就是镜花水月,只希望允儿能如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成长生活,健康快乐些,知书达理些,人情世故些。钱财不在多,不捉襟见肘就行。名不在显贵,不遭遇横祸就行。

“您不是一直说要回故乡颐养天年吗?您把允儿带走吧。”

小男孩一听又喜又愁,高兴的是他可以跟外祖父在一块,担忧的是他会因此离开父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相见。

正在这时,管家一路小跑着进了别院,告诉他们有懿旨到。

果然如那几个怪人所言,钦差大臣已在途中,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王爷以为一家人终于还是难逃噩运,急火攻心,眼前一发黑,软绵绵地垂倒在地。老者赶紧抱起王爷,给他深掐人中。一番手忙脚乱之后,王爷悠悠醒来,他紧紧握住老者的手,摇了摇,一切尽在不言中。随后他挣扎着起身,去迎接懿旨了。

懿旨诏令戴允常即刻进宫陪伴懿驾,除了侍奉的仆人,亲人一律不得随行。

安顿好了钦差大臣一行,王爷急忙叫来了自己左近之人,商讨应对之策。

太后此举,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如果说是将戴允常作为人质扣押在京城,实在没有必要;换成是将十六王爷的世子人质于京,倒还更容易理解些。不过既然太后下诏如此,抗命只能速祸。可是将戴允常送入宫中,无疑是将年幼的他推入火坑。众人一时左右为难,都是满面愁容,哀叹连连。

王府晚上设宴款待钦差一行人,少不了随行上下都有一番打点。看到王爷等人强颜欢笑,钦差大臣于心不忍,就点拨了一下王爷:“世子此番入京,卑职以为,王爷无须太过担心。虽然天威难测,但太后最近凤体违和,病榻之上多有所虑。动荡时期或许即将告一段落。”

钦差大臣认为这是天大的一场富贵落下来,王爷应该笑得合不拢嘴才是。他没想到,王爷压根就不愿意让他的儿子去京城。

虽然诰命责令即刻启程,钦差大臣还是尽量宽限了数日,让王爷一家人可以多相守几天。

这种类似重温的天伦之乐被离别的哀愁笼罩着。

外放王爷没有谕旨是无法进京面圣的,私自离开自己的封地也是一项重罪。王爷仔细权衡之下,只能让外公冒充老仆,夹杂在随行下人中,照料戴允常一路的起居,以应付不测。

在舟车劳顿中,外公利用一切机会,和戴允常独处。

戴允常第一次出远门,对沿途所见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同时准备了一箩筐的问题问自己的外公:“为什么父王一再叮嘱我,只有在没有闲杂人等的时候,我才能喊你外公?”

外公说:“因为你这次是去见你的奶奶,她可能不希望你带着外公一起去见她。”

戴允常又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不是有奶奶吗?怎么又冒出来一个奶奶?”

外公说:“她是你的大奶奶。你要比对你的奶奶更尊敬她。”

戴允常又问:“那我到底有多少奶奶啊?”

外公说:“允儿的爷爷娶了很多老婆,按理说你都要喊她们奶奶。不过,目前你只要记住这个大奶奶就行。而且,你不能喊她大奶奶,或者是老太太,你要喊她太后。”

戴允常还是不理解,他想,不是说是奶奶吗,怎么又成太后了。很快他又冒出了一个问题:“外公,我们在这个奶奶家会待多久?我们什么时候回家?”

外公说:“如果允儿很听话,讨奶奶喜欢,她就会很快让我们回家。如果你惹她生气,她就不会让我们回家。”

戴允常吐了吐舌头,“我会很听话的。这个奶奶人很凶吗?为什么大家说起她来都很害怕,就好像我们府里的丫鬟仆人们说起父亲母亲一样?这么凶的奶奶家里肯定也不好玩。外公,我能一直跟你玩吗?”

外公说:“我不会离开允儿的。”

途中无事,一路行止都有驿站工作人员打点,很快就到了京城。

戴允常被宫中太监径直接进宫里,其他人原地待命。后来宫中太监又传下谕旨,戴允常得留宫中太后身边,一应生活起居都有宫女太监服侍,随行的仆从着令回归王府。

外公放心不下,打发一名仆人回去复命,自己和其他人等在京城找了个院子住了下来。

这一住就是五年。

五年里,外公不知道砌了多少道墙,又推翻了多少道墙,但是戴允常一星半点的消息都打听不到。

有一天,外公倒是等来了王爷的一封密函。

信中写道:“自允儿前往宫中,我们夫妇二人夙夜兴叹,忧思难忘,病体沉珂,欢颜不再。不意想接到密诏,太后懿旨,勒令我们夫妇饮鸩自尽。想来是立子去亲。若允儿果真被扶植做了皇帝,他在京城毫无根基,朝政格局又是勾心斗角,他置身风口浪尖,又如何自保?很容易成为朝争的牺牲品。我们去后,允儿在这世上就只有您一个亲人了。允儿就交付给您了。”

外公看后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他下定决心,哪怕将这把老骨头埋在京城,也要等到和外孙见面的那一天。

3

戴允常进宫后,先是被带去叩见了大奶奶。那么小的一个孩子跪在地上,大奶奶仰望上去可不就不怒而威,让他胆战心惊。退下来后,很快就有几十个人跑过来侍候他,大大超出王府的规格。

给他洗澡的就有五个人,一个人负责搓身子,一个人负责用香料,一个人负责打水,一个人负责挤毛巾,一个人负责给他擦身子。洗完澡后,给他更衣的有三个人,给他梳妆打扮的有两个人。

然后是吃饭,为了防止菜肴变凉了,光是传菜的就有二十几个人,他要吃什么菜,还有一个太监专门给他布菜,边给他添菜边报菜名。

此外,还有侍寝的,照顾他大小解的。

接下来,戴允常又见到了好几个山羊胡子老头,他们都是他的老师,负责教他各门功课。课程排得满满的,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晚上还有两小时。除了学习圣人之言,重温祖宗家法,还要上体能锻炼课。

几天下来,戴允常就开始打瞌睡了,还差点忘了自己的外公。但是他知道,外公这个秘密不能让太后这些人知道。他甚至很担心,外公会不会因为等不到他,自己先回家了。

每隔一段时间,太后就会召见戴允常,查看他的学习成果。

有时候太后会问他:“如果让你做皇帝,你乐意吗?”

戴允常不知道皇帝是什么工种,只是联系到目前自己的处境,反过来问太后:“做皇帝是不是就要永远离开自己的父母,要被很多人跟着,要上很多功课?”

太后默然,隔了一会才答道:“做皇帝可能是要很辛苦,但很多人认为是值得的。兄弟反目,众叛亲离,到后来君临天下,就会称为‘孤家寡人’。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做了皇帝的人才能知道。”

戴允常见太后有点闷闷不乐,就说道:“那我就做一回皇帝好了。等我做了皇帝,我就告诉你做皇帝是怎么回事,这样你就用不着遗憾啦。”

太后被逗乐了,有意捉弄戴允常,问他,“我让你像笼子里的小鸟,失去了自由自在,看得见的只有四方城墙之上的天空,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撒欢扑腾翅膀。我让你小小年纪就要离开父母,每天要学这么多的功课,远远超出了你这个年纪所能体会和承受的辛苦。你为什么还要对我这么好呢?”

戴允常于是放胆靠近太后,依偎着耳语道:“因为你是我的大奶奶啊。但是,他们都不让我这么喊你,叮嘱我要称呼你为太后。”

太后听后有所触动,不觉呆呆出神。她第一次像祖母一样将戴允常抱起来,心想自己是何苦来哉,生在帝王家是何苦来哉。

自此以后,太后心无旁骛,决意要让戴允常这个孙儿来继承大统。为了替他登上帝位扫除障碍,太后找来帝党后党的核心人员,告诉他们,既往不咎,自今以后再没有后党帝党之争。于是众大臣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太后内心已有明鉴,要为新皇预立顾命大臣了。

新皇是谁,从太后谕旨戴允常进京就昭然若揭了。只是当时朝廷大臣还不清楚太后葫芦里卖什么药,是要垂帘听政呢,还是还政戴氏?是要为缓和愈演愈烈的朝争,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权衡点呢,还是想要彻底结束这段混乱,选立一个恩威并施的君主?

从后续来看,太后对戴允常宠爱有加,似乎不像是要扶持一个傀儡孙皇帝这么简单。太后年已迟暮,迟早要日薄西山;戴允常却还是一个小屁孩,极富可塑性,早晚要荣登大位,到时候赏罚臧否,还不都是仰在帝心,自出圣裁?

临时抱佛脚,容易被佛踩一脚;平时滴点眼药,总有低眉顺眼的时刻。

一众文武大臣就这么纷纷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太后冷眼旁观,洞若观火,只是不挑破这层窗户纸儿。她着手培养戴允常,看到他天资聪颖,学业精进,老怀大是开慰。她自忖虽然一时糊涂,导致皇室人丁凋零,但天可怜见让她挖掘出了戴允常。在太后眼里,这位孙儿必定是一位中兴之主,好歹也算是补偿了自己的过失。

五年之后,太后自觉油尽灯枯,大限已到,而戴允常在她的刻意栽培之下,文才武略,已经有乃祖之雄风。只是有一点,让太后隐隐有些担心。

五年之中,戴允常时刻不忘自己的父母,有一次甚至跟自己的大奶奶(在私下里他们以祖孙相称)说,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够带着祖母返回故里一趟。太后心下愀然,故里之思让她想到了很多。狐死必首丘,羊羔总跪乳。“首丘”让她意识到了自己来日无多的命运,“跪乳”却让她心弦紧张了起来。

戴允常的父亲贵为王爷。在戴允常称帝之后,这个王爷会不会以天皇老子自居?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会不会因为这根出头椽子而“为山九轫功亏一篑”?自己百年之后,如果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不治的境地,那不就是自己亲手将戴允常架在火上烤吗?

太后思前想后,一时嘘叹连连。时隔五年之后,太后再次将目光对准了王族。不过这次没有大动干戈,只是下达了两道谕旨:第一,手握重兵的十六王爷,宠命优渥,加其肃亲王头衔,担任新皇帝的监国;第二,密令戴允常的生父七王爷和嫔妃们自尽,以避免新帝继位之后,有制掣之虞。

此时太后又老又病,眼睛白内障严重,已经不能视物,双耳失聪,说话也颇费周章。她所能安排的一切既已停当,新皇继位就显得刻不容缓。即使皇家司仪夜观星象,极力劝阻,谏言新皇登位最好另选吉时良辰,但太后已经迫不及待。她已经撑不下去了,希望能在新帝登基之后死去,用太后之薨来巩固新皇的权势,强调皇帝已经君临天下,独掌乾断。

果然,新皇隆重的登基大典之后,太后说死就死了,一点也没有留恋。

4

所有这一切对戴允常来说,就像梦一样。

首先,他不知道自己日复一日的学习,将来会发挥什么作用。山羊胡子们告诉他,“学以致用,是备着将来不时之需。”

戴允常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种说法简直是狗屁不通,问他们:“这些都是你们教我的,我学得再好也没有你们的学问大。将来如果有需要,为什么不干脆由你们来提供答案,却要我用从你们那里得来的二手答案来解决呢?”

山羊胡子们每每听到这句话,就会吓得面无人色,一个劲地磕头,像捣蒜一样。

另外,宫中生活特别无聊,没有一点点娱乐,很不符合孩子的天性。

当初他在王府的时候,经常会央求侍卫仆人带他出去逛街,偶尔也会央求外公带他去远足野炊。现在这些都是奢望。他无法走出皇宫半步,最多也就是抬头仰望天空。可是皇宫禁卫森严,上空真的连一只鸟儿都没有飞过。

除了太后,他再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就是太后,他也觉得更多的时候最好“敬而远之”。她很少流露真情实感,导致她去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似乎还在俯瞰着皇宫,让人无时无处不感觉到她的威严。好像她的死,也是一次深谋远虑的布局,显得很不真实。

年幼的戴允常自从进宫后,就在太后的监督下学习繁冗琐碎的“王道”。例如“人伦纲常”,“御人之道”“简在帝心”,“政从人出”,“有法可度”,“任人唯才”,“人尽其用”,“文张武弛”,“权力意志”,之类。

太后更是对他谆谆善导:作为帝王,要什么都懂一点,这样才不会受到左右之人的蒙蔽和忽悠;要“克己复礼”,才能避免因为自己的好恶对国家政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知人善用,才能扬长补短,将他人的智慧能力服务于自己;要见微知著,才能高瞻远瞩,防微杜渐,不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