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5816500000006

第6章 经(5)

孔子回答他说:“这就好像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每天都有自己的规律运行,地上的万物每天都要自然生产,所以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品德。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运行法则,人类可以从中体会到孝道而遵守它,就像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挖掘大自然四季中的优势,合乎规律地利用孝道来对人们进行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对人们进行很残酷的教化就可以推行孝道。君主发现要想通过这样的教育科研感化民众,他就必须要做到博爱,所以人们也纷纷效仿,没有人敢遗弃父母双亲。他做到了教育人们道德礼仪,带动人们去学习。他又以恭敬和谦让的态度对待人们,这样人们之间就不会有争斗。他再教导人们音乐和礼仪,这样他们就可以有共同的爱好,和谐地一起生活。最后他再告诉人们怎么去爱美好的东西,讨厌丑陋的东西。如此一来,人们就知道这样不好,从而不犯法了。”

【原典】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条目九】孝经里的故事——孝治章

【悦读】

以孝治天下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都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从来不遗弃卑微小国的下属,所以各国诸侯臣民都会尊重他,从而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国家的诸侯,从来不侮辱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失去丈夫的女人,尊重他属下的臣民百姓,所以百姓也都尊重他,愿意祭祀诸侯和他们各自的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从来不对自己的臣仆婢妾苛责,尊重自己的妻子儿女,所以大家也都尊重他,并且祀奉父母。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父母双亲在人世的时候安享所有的快乐,在离世后也有后代的祀奉,这样天下太平了,就不会有灾害发生,没有人为的祸害。所以圣明的君王就这样以孝道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

《诗经》中说:“天子有很伟大的德行,就能使四方的国家都归顺他。”

【原典】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释义词典

【条目一】初体验

如果要追溯词典的历史,那么一定不能不提《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书。除此之外,它还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在古代汉语中,“尔”的意思是近,“雅”的意思是雅言,是某个时代官方规定使用的规范语言,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尔雅》是中国传统十三经中的一部训诂书,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对语言研究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

由于年代久远,《尔雅》的作者已无从考究,有说是孔子所作,有说是周公所作,但后人多认为是秦汉时期的无名氏所作,收集了春秋战国秦汉的书和旧文,加以解释,经过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完善,最终在西汉的时候得以完成。

【条目二】尔雅的目录

尔雅全书共分为十九篇。把世间万物分门别类,再把它们整理成一个类别。

前三篇分为释诂、释言、释训。在前三篇里面,由于古人对词性的分门别类不是很清晰,所以这三篇所包括的词条并没有具体说是什么类,解释也存在着一些不明之处。

第十三篇到第十九篇是对于生物学上一些生物的解释。但是它对生物的分类与现在很多分类的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造成的。比如“鼯鼠”由于会飞行,古人就把它归到鸟类中。其中最后七篇不仅记录了五百九十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形态特征的不同,纳入一定的分类中。

《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目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最多的事物,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

【条目三】地位尊崇的《尔雅》

作为第一本解释词义的书,《尔雅》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代的统治者也尤为重视。史书上记载,东汉初年的时候,窦攸“能据《尔雅》辨豹鼠”,汉武帝极为赞赏,赏给他百匹帛,并在群臣和贵族子弟之间广为宣传,要他们都跟窦攸学习《尔雅》。

《尔雅》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地位十分尊崇。它在学术界通常被誉为通经之“阶路”、学问之“梯航”,在语言文字学上也被视为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词典学上又被称为“第一部词典”。同时,《尔雅》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古籍里,有许多“通假字”和“同义词”,《尔雅》对此都能把它们很好地整理出来并且加以注释,这是十分难得的。《尔雅》也在某一方面起到了知识启蒙的作用。

【条目四】《尔雅》广为流传的原因

那么,后世也源源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字典和辞书,究竟是什么让这样的一部字典流传至今荣宠不衰呢?

这是因为,《尔雅》是一本辞书,词汇是人们用来沟通的基础和重要桥梁,无词不成句,而各地方的词汇相互不同的话就容易导致各种误解,所以这也是各个时期的帝王都要统一文字,并为统一的文字加以统一定义的原因。那个年代的人们由于地域的广阔和交通工具的落后,没有办法互相沟通,也没有办法了解到遥远地方的文化和生物,在出现不同于本地的文化和生物的时候,就无法加以辨别。汉武帝和窦攸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条目五】《尔雅》是一本百科全书

《尔雅》不仅仅是字典,还是一本知识含量很高的百科全书。在最后的生物部分里,即《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里,一共收录了五百多种动植物以及它们的名称,还十分细心地根据它的外貌体态,把它们分门别类,这对我们现在研究动植物学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那么,当后世出现了其他字典的时候,为什么尔雅还是享有盛名呢?这是因为,我们要研究古文和那个时代文字的时候,就需要从《尔雅》下手。相当于我们要学习英文,看不懂词义的时候,就应该要翻查英文字典,寻出它的词义和语境,对原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所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它的地位都十分崇高。

【条目六】《尔雅》是辞书,为什么又有很多书来解释《尔雅》呢?

在后世,出现了很多的书来解释说明《尔雅》。这是因为《尔雅》的很多篇章里解释得太过简单,容易出现误解,所以有无数的人来重新说明。比如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晋朝郭璞《尔雅注》、清朝邵晋涵《尔雅正义》、清朝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等,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称为“群雅”。如:明朝方以智《通雅》和清朝洪亮吉《比雅》等。这些书为我们通读尔雅提供了很多帮助。

【条目七】父族

在古代,对亲人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如他们的母亲嫁给父亲,那么他们就继承的是父亲这边的宗族,所以他们称父亲为考,称母亲为妣,称父亲的父亲为王父,称父亲的母亲为王母,再往上一辈就称曾祖王父和曾组王母。再往上一辈呢,就是高祖王父和高祖王母。父亲如果有兄弟,则称兄长为世父,弟弟称为叔父。在自己的兄弟姐妹里,先自己所生的男子就称为兄,后自己生的男子就称为弟,先自己生的女子就称为姐姐,后自己生的女子称为妹妹。父亲的姐妹称为姑。如此这样类推下去。

【条目八】母族

古人对称呼的要求可谓十分精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就有精确的区分。比如在英语里,堂表兄弟姐妹有着同一个称呼,所以经常给人造成这样那样的误解,而在中国,报了称呼,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所称呼的对象。但同时,也因为称呼对象的复杂以及中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看到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不能够联想起他的称呼,于是在这种时候,就要借助典籍。

晜这个字念kūn,跟“昆”字相同。古代人把它当成是“兄长”的意思,如果是母亲这边族人的话,母亲的父亲称为外王父,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王母。母亲的兄弟称为舅,母亲的叔父兄弟,称为从舅。母亲的姐妹,称为从母。如此这样类推下去。

【条目九】妻党

所谓妻党,就是妻子这边的一干人等。古人有三妻四妾,他们之间也要互相遵守礼仪,所以她们之间的称呼也大不相同。最早进门的妻子要叫后进门的妻子为娣妇,而娣妇要喊丈夫的大老婆为姒妇,要喊自己丈夫的父亲为舅,喊丈夫的母亲为姑。但这并不是见面时候喊的,见面的时候,要喊君舅和君姑。如果丈夫的父母亲都已经过世了,就应该喊先舅和先姑。如果丈夫的父亲有庶出的妾,就喊她少姑;如果丈夫有兄长,就喊他兄公;如果丈夫有弟弟,就喊他叔;如果丈夫有姐姐,就喊她女公;如果丈夫有妹妹,就喊女妹。如此这样类推下去。

《论语》——语录体之父

【条目一】初体验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整理出来的,大部分是一些对话,记录的是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思想、做人方法以及教育原则、儒家的政治主张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一起被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之一。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增加删减的情况不断发生,现存的《论语》20篇,共有492章,在这里面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谈论言语的章节数大约是444章,记录孔子弟子相互谈论的大约是48章。论语的语言都十分短小精炼,既有神情语态的描写,也有语境的描写,有的篇目只有一两句对话而已,却包含着孔子想要告诉给世人的道理,有许多言论流传至今,被人们视为真理。

【条目二】有朋自远方来

【悦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读了书,要经常复习,如果时常拿出来复习,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过来看我了,不是应该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怨恨、恼怒,我这样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和复习的“习”,在儒家的思想里,学问并不是文学的意思。一个人即便很学识渊博、很知书达理,也不一定能被称为有学问。而一个人如果不认识字,但是他有很好处理身边事情的能力,能很正确地应对,能够给周围人以影响,不因周围人一些误解而心存不满,这样的人才叫真正的有学问。“时习”就是这样一种做人的学问,它需要自己本身不断地反省,不断地领悟,才可以达到有学问的境界,并这样保持下去。

【原典】《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条目三】巧言令色

【悦读】

巧言令色,鲜矣仁。

那些满脸堆笑、满口好话的人,很少是仁慈的。那些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过度地在意这些话语中的用词和语言艺术,从而忽略了人本来应该努力成为实干家的本质;这类人还擅长制造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在这样的人身上,道德仁义是很少见的。现在,很多上级在找自己下级的时候,或者人选择自己朋友的时候,往往都喜欢找那些很能顺从他们,不喜欢和他们对着干的人,这是因为人都喜欢听好话的缘故。孔子的得力弟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告诉他们要选择听话的、本分的学生和朋友,因为这样的人十分懂得做人,他们从来不“作乱”,也不“犯上”。但是,孔子对于这种观点觉得不对,就马上对他做了补充: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上级选择下级的时候,或者我们选择朋友的时候,应当选择那种敏于行、纳于言的人。

【原典】《论语·学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条目四】吾日三省乎吾身

【悦读】

这句话其实是曾子说的:我每天都很多次地反省我自己,今天,我为别人做事情是不是尽了我全部的力气了呢?今天,我和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是做到句句都诚实了呢?今天,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已经复习了呢?

曾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政治环境动乱,人们并没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思想也十分地复杂。所以身处复杂的环境里,人要是学会了每天经常反省,就不至于被带入不好的氛围里,让整个人变得污浊不堪。

我们现在的社会,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如果像曾子这样的反省,每天都进行很多次,我们就可以不断地进步。所以,我们要不断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地完善自己,修炼自己,使自己早日拥有完美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