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行天下
5820900000010

第10章 无为才是大有可为(4)

苛责不若清静无为

中国古代的许多王侯将相无不祈求长生,不少皇帝为了长生不老而求仙拜佛,甚至让人高呼“万岁”。但最终不是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就是残害了他人的性命。其实,人的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死亡,就像黑夜过后白昼必将到来一样,每个人都逃不掉,又何必苛责生死之无情、恐怖呢?

在老子看来,事事不过一个道字,万事都有“道”可循,苛责、强求是没用的。所以老子说:“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说不如坚守大道,万事莫苛责,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

李白曾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说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面对这样的赞誉,秦始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他的确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秦始皇心中的远大抱负自此才刚刚开始实施。很快,秦始皇开始设立郡县制,三公九卿,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焚书、坑儒、抓壮丁、修万里长城、建阿房宫、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

这一切使得一个伟大的帝国迅速崛起,屹立于东方的最高峰。然而,这也加速了这个摩天帝国的倾倒。

大面积的开凿,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地抓丁,让百姓家破人亡;沉重的苛捐杂税,使百姓苦不堪言。加之残酷的刑罚,秦始皇崇尚暴力,习惯了鞭笞百姓,因为触犯刑法,而被割下的鼻子会将筐装满,砍下来的手脚会将车子装满,连年的征战,更是尸横遍野。终于,百姓忍无可忍,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四方纷纷响应,一时间,战火燃遍了长城内外。

强大的大秦王朝仅仅持续了15年的时间,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实,在秦朝刚刚一统天下之时、百废待兴之际,秦王也完成了一系列的相关建设。然而,秦王对于万事太过苛责了,他迫不及待地想建功立业,将秦国发扬光大,以至于他忘记了顺“道”,想凭一己之力迅速改变天下万物,使天下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行,最终造成了老子所说的“多言数穷”的悲惨结局。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个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苛责着自己和他人,又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他人幸福,他们终日的抱怨、仇恨社会、埋怨命运、嫉妒他人,似乎天下万物都对不起他们,不断地苛责万物,最终又如何呢?

无为才是真“道”

黄河之水不可逆流,万物何曾因我们的苛责而改变过?可见,万事莫苛责,顺其自然,才是最明智的行为,才能行得端,坐得稳。如何才能做到万物莫苛责呢?不妨按照下面的建议试一下。

(1)该顺则顺。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识时务者为俊杰。做事情一定要顺应大局,识时务,不要过于苛责自己,坚守某些不合时宜的大道理。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伊索寓言》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芦苇和橡树为了自己的力量和耐力争执不下,谁也不服谁。橡树嘲笑芦苇没有力量,风往哪吹就往哪倒。芦苇没有说话。这时过来了一阵强风,芦苇迅速地弯下了腰,顺风而卧,最后安然无恙;而橡树却挺直着身躯,面无畏色地迎风而立,结果被强风连根拔起。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要与比自己强大的人和事物硬拼,该顺就顺,才能保全自身。

其实,承认自己错了、适当地放低姿态、该顺则顺并不丢脸。永远记住,用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相反,适当的退让,软弱一些,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用宽容代替苛责。

宽容代表着一种淡泊的人生观,一种无为的思想。如果你能宽容地对待世事,你会得到真诚的祝福,百倍的尊重,出乎意料的结局。

有的人喜欢不断地苛责,苛责遇人不淑、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命运不公……久而久之,便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灰色”的世界,开始不断地嫉妒别人,谴责自己和他人,最终自暴自弃,逃避、麻痹自己。

俗话说:“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记住:苛责难以服众,宽容才能事事顺心。

(3)正确认识自己。

老子说:“能认识自己的,才算高明;能克制自己的,才算刚强。知道满足,就是富有,能坚持,才算有志。不失去根基的,就能长久;身死而不被遗忘,才算真正的长寿。”

鲁国的颜阖生性倔强,才学一般。有一次,他被任命为卫国太子太傅,由于颜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加之又是给太子、未来的皇帝做老师,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颜阖前去请教卫国的重臣伯玉大夫。伯玉大夫为他讲了一个螳臂挡车的故事,暗示他就是那只螳螂,奋起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轮,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还自以为才高智盛,想去做太子的老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许多庸人常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争强好胜,事事苛责,反而自轻。因此,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算高明。

不一样的道家思维

现在的世界不是远古时代那个“不是偏执狂便无法生存”的世界了,那样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顺其自然地生活,万事莫苛责,即使不能声名赫赫、成就一番霸业,也能顺顺当当地平安终老,这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的心愿吗?

切记:不要拿着鸡蛋碰石头,因为:即便把全天下的鸡蛋都碰光了,石头也不会有任何损伤的。

7.把无为当作最大的作为

庄子记载了一段关于如何养虎和爱马的故事,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养虎的人,从来不用活物去喂养老虎。有人怀疑养虎人懒惰,怕辛苦,不愿每日为老虎捕捉活物,于是便指责养虎人。养虎人感到很委屈,说道:“我并不是因为懒惰,不愿喂老虎活物,是担心活物会激起老虎捕杀猎物的天性,诱发老虎暴力凶残的秉性。”正是因为养虎的人知晓老虎的秉性,并在老虎饥饿的时候,给它食物,所以老虎才能对其摇尾乞怜,异常温顺。

爱马的人,爱马到了痴迷的境界,他用精致的筐去拾马粪,看到有蚊虫叮咬马身,便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扑打蚊虫,结果马受惊,咬断绳索,撕毁笼头和马槽。本来是处于爱意,却没想到受了损失。

用自己的好恶去对待一个人、一件事物就一定对吗?

我们经常能看很多家长对孩子不是管得太严使孩子离家出走,就是太过溺爱导致孩子无法无天,总之家庭问题有史以来就层出不穷。看着一个个劳心劳神的父母,看着一个个无辜的孩子,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难道是父母不够爱孩子吗,不为孩子好吗?当然不是,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甚至为孩子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很多时候,父母为孩子做得越多,对孩子越不好。亲情如此,爱情亦如此,世间万物皆如此。真正应了老子的那句:“多言数穷”。

无为之下的盛

反观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各路思想争鸣,然而在如此激烈的时代,流传下来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思想精髓,那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子认为,无为才是最大的为,因为无为就是顺道。这种说法早在汉初就被历史上有名的两位皇帝证实了。

汉初,把持朝政15年的吕后死后,经过了一番内斗,汉文帝刘恒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汉文帝为人宽厚,登基后广施仁政。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汉文帝登基后,勤俭节约,皇宫车骑衣服未曾添加过,他还下诏禁止郡国进献奇珍异宝。

皇亲贵戚们见此也都不敢奢侈了,因此,国家每年的开支大规模减少,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不仅如此,汉文帝还对秦代遗留下来的刑罚进行了改革,废除了秦代留下来的多套酷刑,改用笞刑。各地的官员受文帝的影响,对案犯也都从轻发落,以教化为主。在对待周边民族关系上,汉文帝也以和为贵,尽量与他们和平相处,避免为百姓带来战祸。文帝所实施的政策正是老子提倡的“无为”政策,后来其子汉景帝即位后,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无为”的政策。

在两代皇帝“无为”政策的影响下,汉朝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一片繁荣昌盛。可以说“文景之治”证明了老子提倡的“无为才是大有可为”。

因此,无为不是真的不为,而是最大的作为。文景二帝顺应百姓的需要,尽量不去打扰他们,不去强迫他们,最终出现了国富民强的理想局面。这难道不是做大的作为么?

“文景之治”证明了无为才是做大的作为,赵国名将廉颇之后廉范也证实了无为的妙处。

廉范曾任蜀郡太守,由于蜀郡地处成都平原,白天炎热,夜里凉爽,所以百姓们喜欢夜里做工。无奈,前太守为了避免火灾,禁止百姓在夜间点灯做工,为此,百姓们只好偷偷地做工,甚至还要把灯火用东西遮住,这样一来火灾就更容易发生了,几乎每天都有火灾发生。廉范到任之后,了解情况后,废除了原来的法令,准许百姓在夜间做工,但是要求家家准备一些水,以备不时之需。果然,百姓们欢喜万分,火灾也减少了。

在这里,廉范同样运用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顺应百姓的需求,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古时如此,现在也如此,文章开头提到了家庭教育问题,难道不是父母太有作为的缘故吗?事事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循,顺应这些规律便是无为思想的真谛。今天儿女们的抱怨、逆反心理;明天所谓神童们的夭折;后天更有留学生刺母事件的发生,这难道不是父母和学校“太有作为”的结果吗?早在100年前,鲁迅先生就曾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而今天孩子们所承受的较百年前有过之而无比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