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后汉
5843100000026

第26章 蔡愔取经

马皇后正位中宫,没有儿子,前母姐姐的女儿贾氏,也被选为妃嫔,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刘炟。马皇后喜爱刘炟,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常对左右说:“人未必一定要自己生儿子。”此后又因皇子不多,很是忧愁,见后宫有淑女,就代为引荐。

马皇后能背诵《周易》,喜欢读《春秋》、《楚辞》,尤其喜欢阅读《周官》、《董仲舒书》。明帝想测试皇后的才识,故意将群臣的奏折拿来,令皇后裁决,皇后依事判断,有条有理,十分公正。有时明帝出游,皇后担心他感染风寒,常常婉言规劝。一天,御驾前往濯龙园,六宫妃嫔多半相随,只有马皇后不去,妃嫔等常蒙受皇后关照,都请明帝让皇后同行,明帝笑着说:“皇后不喜欢游乐,来了也会不高兴,不如由她自便吧!”马皇后后来得知,也不恼怒,只是遇到明帝游览,常常称病不去。当时国家繁荣昌盛,海内升平,明帝每有空闲,就到濯龙园消遣。此园挨近北宫,因此明帝想增设宫室,与园子相连。当时天气干旱,夏天常不下雨,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劝谏。明帝当日下诏停工,此举果然感动上天,马上降下甘霖。

明帝明察秋毫,大臣一有过错,就当面加以斥责,不肯宽恕。一次,明帝怒斥郎官药崧,甚至拿着棍子想打他。药崧躲到床下,明帝更加愤怒,大声叫喊:“郎官出来!郎官出来!”药崧答道:“没有听说主上亲自拿着棍子打人的。”明帝听了,转怒为喜,扔下棍子赦免了药崧。药崧这才从床下走出来,谢恩离去。朝臣唯恐忤逆皇上的旨意,都很害怕,只有钟离意敢直言上谏,同僚有过错遭到谴责时,钟离意就代为救解。明帝知道他忠诚,只因为难以容忍他的直正,就让他去做了鲁相。钟离意本是会稽郡山阴人,后来在鲁国去世。药崧是河内人,为人廉洁正直,后来做了南阳太守。

虎贲中郎将梁松,官至太仆,越来越骄横,明帝察觉后,就罢免了他的官职。梁松还不知反省,反而心怀怨恨,上书诽谤朝廷,结果被抓到狱中,判了死罪。

明帝为太子时,曾与山阳王刘荆让梁松拿着财物聘请郑众。郑众是前大中大夫郑兴的儿子。郑众与梁松谈话时,慨然说道:“别说太子是储君,就是藩王,也不应私自结交宾客,还请你替我委婉推辞!”梁松又劝道:“太子有这样的厚意,不应违背。”郑众严肃地说:“犯罪被处死,怎么比得上因正直而死呢?”于是将东西退还。梁松犯下死罪后,他的朋友大多受到牵连。郑众虽然与梁松相识,因退还聘礼一事,没受到牵连。后来明帝把郑众召为明经给事中,又提升他为越骑司马,仍兼任给事中。

北匈奴再三乞求和亲,明帝派郑众持符节前去。南匈奴须卜骨都侯,得知汉朝与北匈奴修和,想背叛汉朝,因此派人到北匈奴,请他发兵相助。郑众出塞后,探知此事,就写好奏折,嘱咐从吏上报朝廷,说应赶快设置大将,防止南、北匈奴串通。明帝于是在塞外设置度辽营,让中郎将吴棠为度辽将军,驻扎在五原;再派骑都尉秦彭,屯兵美稷,监视南、北匈奴。郑众见了北匈奴单于,只作揖而不下拜。北单于恼怒地说:“汉使为何不肯下拜?”郑众回答道:“我是汉臣,只拜天子,不拜单于。”北单于火冒三丈,令左右把郑众拖出帐外,派兵看守,不给他饮食。郑众对胡虏说:“单于不想与大汉和亲就算了,既然想和亲,就应该优待汉使,为何要为难使臣呢?如果一定要逼我下跪,我宁愿自杀,不愿屈膝。”说着,就要拔刀自刎。胡虏都很慌张,一面劝郑众息怒,一面禀报单于。北单于担心郑众自尽,立即下令优待他,又派人跟随郑众入都。

朝廷打算让郑众再去一趟北匈奴,郑众上书推辞。明帝不准,仍然让郑众北上。郑众上书说:“臣以前奉命前去,不给匈奴下拜,单于曾派兵围住臣。现在又命我前去,必生波折。臣实在不忍心拿着大汉的符节屈膝于匈奴。如果让臣给匈奴下拜,实在有损大汉的威信,还请陛下收回成命!”明帝不听。郑众只好出发,途中又接连呈上四封书信推辞,终于惹恼了明帝,将他召回,打入狱中。后来匈奴使臣到来,明帝问起郑众与单于见面时的情形,匈奴使臣据实回答,并说郑众不亚于苏武,明帝才赦免郑众。

东平王刘苍自辅政以来,声望日隆,不免有声高震主的嫌疑,于是接连上书,请求退还骠骑将军印,情愿做藩王。明帝不忍违背他的意思,就让他回国,仍将骠骑将军印还给他,让他兼任。此外,三公也改换了好几个人。永平三年,太尉赵熹、司徒李欣都被罢官,另任南阳太守虞延为太尉、左冯翊郭丹为司徒。第二年郭丹被免职,连司空冯鲂也一并被罢免,改用河南尹范迁为司徒、太仆伏恭为司空。又过了两年,皇太后阴氏寿终,尊谥光烈,与光武帝合葬于原陵。

九江太守宋均,自上任以后,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邻近的郡县发生蝗灾,独独飞到九江境内时,就四面散去,不伤害庄稼,因此远近闻名。明帝听说宋均贤明,就调他为尚书令,因他的言论多合皇上心意,不久又被调为司隶校尉。

一天夜里,明帝梦见一个金人,头上还有白光。明帝走上殿庭,正要向他询问,那金人却突然向西飞去。明帝醒来一看,灯还未灭,才知是做了一场梦。第二天临朝,向群臣讲述梦境,群臣都不敢直言。只有博士傅毅进言说:“臣听说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也有佛教。以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时,休屠王曾送给他一个金人,放在甘泉宫,焚香祭拜。如今经过战乱,金人应当不复存在了。现在陛下梦见的金人,想必就是佛的幻影吧!”这一席话,勾起了明帝的好奇心,于是派郎中蔡愔、秦景到天竺求取佛经。

天竺就是身毒国,距洛阳约一万多里,据说是佛祖的降生地。佛祖释迦牟尼,是天竺迦维卫国净饭王太子,母亲摩耶氏梦见上天降下金人,然后怀孕,生他时正是中国周灵王十五年,天上放射万道金光,地上涌出金莲。释迦牟尼长到十九岁时,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生老病死,就想寻求解脱的方法,于是摒弃各种嗜好、欲望开始静修。又过了十六年才得道,便创出一种教会,招收门徒。教会的旨意分深浅两种,浅义的名叫小乘经,深义的名叫大乘经。佛教弟子,男的称为比丘,女的称比丘尼,须剃掉头发和胡须,并有五大戒: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饮酒。除这五戒之外,还有许多细小的戒律,男的有二百五十戒,女的有五百戒。释迦牟尼在世,共传教四十九年,后来在拘尸那城圆寂。有人说他圆寂以后又从棺材中坐起来为母亲说法,说完之后,天空中忽然出现三昧真火,把棺材烧毁,他的身体化作六丈金身,涌起七尺圆光,一会儿就不见了。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多人,把他的佛法编辑成经典十二部,辗转流传,渐渐传到西域。

中国在秦、汉以前,没有听说过佛教,武帝时开始带入金人,才有佛像。蔡愔、秦景奉明帝之命出使天竺,走过万水千山,风餐露宿,饱尝艰辛,才抵达天竺国。天竺人信奉佛教,僧侣很多,听说有中国使人到来,也欢迎得很,虽然言语不通,主人、宾客倒也相处融洽。有翻译官传话,才知中国的使臣是奉命来求经的,于是取出经典给二人看。蔡愔与秦景很有学问,在洛阳都城中,也算是文人领袖,可看到这些经典,很多字都不认识,哪能晓得什么意思。幸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略知中国的语言文字,便给二人讲解,蔡愔、秦景只能模糊领悟,十成中明白一二成。沙门是高僧的别号,居住在寺中,蔡愔、秦景与他交谈多日,邀请他同往中原,传授佛法。两位沙门慨然答应,于是带着释迦牟尼的遗像以及佛经四十二章,用一匹白马驮着上路。绕过西域,好容易才到达洛阳。蔡愔、秦景进宫复命,并引见摄摩腾、竺法兰两位沙门。沙门呈上佛像、佛经,明帝大致一看,佛像与梦中的金人并不完全相同,又看了佛经的开头几句,更觉得莫名其妙。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边,修筑寺庙,供上佛像,让两位沙门做住持。驮经的白马,留养在寺中,此寺因此名为白马寺。

明帝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研究佛经,王侯公卿多半不信佛道,当然不去过问。只有楚王刘英听说佛经东来,特派人入都,向两位沙门访求佛法,然后在楚宫中供着佛像,朝夕跪拜,祈求多福。永平八年,明帝下诏,说天下犯了死罪的人都能够出钱赎罪。楚王刘英也派郎中带着钱财,托鲁相转送给朝廷。明帝很诧异,当即颁旨说学习佛法、跪拜佛像不算犯罪。

楚王刘英接到诏令后,就借信佛为名,结交方士。哪知后来求福不成,反而引祸上身,弄得削藩夺爵,人死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