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宝重《弟子规》
5847600000008

第8章

中国孩子购买旅游纪念品出手特别阔绰。从北京飞赴上海,在登机前集合队伍时,日本团和韩国团都准时到齐,唯独中国团有几名学生迟到,原因是忙着在候机楼的商场里“抢购”。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说,日本孩子最懂礼貌,见到老师就鞠躬打招呼,而中国孩子唯恐躲避不及,即便擦肩而过也大多视而不见。至于日韩的女孩,区别于中国女孩的地方,那就是小淑女气质十足,更像“女孩”。当然,三国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弱项,就是都不太爱劳动,组委会发了几套t恤给他们,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每天自己洗衣服。

俗话说:“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3岁看大,7岁看老。天下父母应当明白:能否成“龙”成“凤”,关键在于自幼的教育!

二、礼让的人领悟尊严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什么社会,仁爱与礼仪都是社会安定的必需,越礼犯上从来都是违背和谐的行为。礼仪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和精神状态,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风貌。

所以古代学者颜元有这样的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礼仪礼貌也是现代人进入主流社会的一张镀金名片,对他人没有足够的尊重或是对礼仪规范知之甚少,都会被人看作“不懂礼数”。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礼仪更不可忽视。

礼之用,仁为本;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核心其实是尊重的艺术,它包含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要素。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礼之用 和为贵

人类文化中,有的强调征服,有的强调和谐。事实上,“和”与“争”是相对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既有对立相争的一面,又有统一相生的一面。

孔子曾经就“礼”的问题求教老子,老子强调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仁义礼乐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人情似水,礼法为堤。古人有言:“人人依礼仪,天下不设官。”

“礼”是调身,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规矩,都符合自然的规律;“乐”是调心,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不能过分,过分就伤身体。从前中国的礼乐,主要意义在于教育,而不是娱乐,并且都守住了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思无邪。”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关雎》这首乐曲,快乐而不放纵,哀婉而不伤悲。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乐也是礼的一个部分,并且包含了音乐、舞蹈、诗歌等。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时的古乐《韶》以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的魅力,也可见孔子的修为。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仁才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所以乐不可越礼,乐必须反映出人们对仁德的向往与赞颂。所以孔子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意思是要禁绝淫靡的郑国乐曲,疏远巧言佞色的小人。

现代音乐早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与时俱进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那些类似淫靡的“郑声”的音乐,则会败坏人的心智。

因为现实已经是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要求人通过强化内心的德性修养来恢复正常的秩序,实现文明的回归。

礼的实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秩序。当年的鲁国当政者屡屡出现违“礼”的事件,孔子对此极为愤慨,因为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孔子认为礼节不是虚假虚伪的形式,和谐才是礼仪的最高境界。这种礼用思想,与老子的智慧相通。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就首先对当政者提出了道德要求,倘若执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又怎能去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呢?

礼节礼貌,不仅中国人看重,全世界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是同样看重。

1953年1月,杜勒斯出任美国国务卿,一直推行反共政策。作为美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团长,他在制定与会方针时,特别强调要孤立和打击中国代表团,不许跟中国代表团的人员接触,包括不许跟中国代表团的人员握手。

会议期间,虽然难免有尖锐的交锋,但会里会外的礼节还是讲究的。杜勒斯在会议开始刚一个星期便打道回府,由副国务卿史密斯留下应付门面。7月18日会议休息期间,大家来到休息厅。这时,史密斯主动来到担任周恩来翻译的浦寿昌跟前交谈。周恩来看到后,走过来跟他打招呼,并向他伸过手去。史密斯碍于杜勒斯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的规定,没好作表示,这当然有失风度和外交礼仪。对此,史密斯感到非常难堪,于是在周恩来过去跟法国外长交谈时,很不好意思地凑上去,插话道:“每次我走近周恩来先生,记者就会说我和周恩来先生握手了。”周恩来答道:“我已经伸出手来了。”史密斯赶紧辩解:“我刚才一手拿香烟,一手拿杯子;下回我会伸得比您快。”周恩来淡淡一笑,没予理会。

第二天,日内瓦会议结束。各国代表团来到休息室相互道别,史密斯也来了。当周恩来走进休息室的时候,史密斯赶紧上来搭话,并伸出右手握住周恩来的左臂。这样,既没有破了杜勒斯不准跟中国人握手的规定,又弥补了昨天的失礼。

孔子告诫弟子:“恭敬而失礼,就会徒劳;谨慎而失礼,就会拘谨;勇猛而失礼,就会乱来;率直而失礼,就会尖刻。”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当时的道德仪式规范的解释,就已经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他认为人人应该遵循礼仪。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有着深入的研究,认为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绝非一成不变,所以孔子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该有所损益。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今天,“礼之用”自然也当与时俱进,但实质肯定是和谐。

行高者 名自高

庄子有一句话发人深省:“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看看眼前的空间吧!虚空的房间才会展现出光明,吉祥也将聚集于空虚之心。的确,一个房间若是装满了东西,再怎么增加照明设备也难免处处阴影;在一个虚空的房间,一根小小的蜡烛就可以大放光明。

《易经》的64卦,代表了64种人生的处境。64卦中,只有一卦是6爻皆吉。这一卦,就是第15卦——“谦卦”!

《易经》的卦象,处处是神来之笔。谦卦上坤下艮,即上为地下为山,厚德载物的大地覆盖着伟岸的山和连绵的谷。

把高山隐藏在大地之下,不追求陡峭的高度,不炫耀飞湍的喧哗,不希图百鸟的鸣唱,内敛,内化,内秀,于是就凝成了一种沉静的磅礴。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孔子不仅“问礼于老聃”,还“访乐于萇弘”,“学琴于师襄”,“学官制于郯子”,甚至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得到有关这个国家的政事情况,是他求得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老师之所以能够深入了解到这些国家的政情,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是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来获得信赖、支持和帮助的。

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的时候,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于是有人在背后嘲笑他:“不是说孔子懂礼吗,为啥什么都还要问?”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知礼数的表现啊!”

人本身就是知与无知的矛盾统一体。每个人有知的一面,更有无知的一面,所以我们不能不保持谦下与礼让。

谦下与礼让是一种品格,是对自身知识理性和伦理德性的双重缺陷的认知和怀疑。缺失了这种认知和怀疑,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生活在自我神化的幻觉中。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私利与别人相争。如果有竞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赛前相互作揖谦让然后才上场比赛,赛后相互作揖再退下来饮酒切磋。所以,君子之间即使有竞争,也不会失去礼让的风范。

孔子还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说,比赛射箭的技艺,胜败不在于能否射穿皮革靶子,因为各人的体力有所不同,这是古已有之的规矩。

周代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就是“射礼”。周武王建立天下后,以礼治国,朝廷举行射箭比赛时,废除了商朝的“贯革”,即射穿靶子的风气。比赛射箭,也要表现得文雅有礼,如果显示体力射穿靶子,不仅不是本事,而且是粗暴无礼,所以古人常常通过射箭来看一个人的仁德。周朝末年,各国崇尚武力,以强欺弱,“贯革”的风气又恢复了。这不仅仅是射礼的衰亡,更是仁德的衰亡。

1936年,希特勒面对10多万观众宣布柏林奥运会开始。他的目的是借世人瞩目的奥运会,证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所以要求德国跳远项目的王牌选手鲁兹·朗击败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为此,他亲临这一项目观战。

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杰西·欧文斯第一次逾越跳板犯规,第二次为了保险起见,他从跳板后起跳,结果跳出了从未有过的坏成绩。他一再试跑、迟疑,不敢开始最后的一跃。希特勒很是满意,准备起身离场。

就在希特勒起身退场的同时,瘦削的、有着湛蓝眼睛的鲁兹·朗走近杰西·欧文斯,他用生硬的英语介绍自己。因为鲁兹·朗结结巴巴的英文和露齿的笑容,杰西·欧文斯全身紧绷的神经很快松弛下来。

鲁兹·朗告诉杰西·欧文斯,最重要的是取得决赛的资格。他说他去年也曾遭遇同样情形,但用了一个小诀窍就解决了困难。鲁兹·朗取下杰西·欧文斯的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告诉杰西·欧文斯从那个地方起跳就不会偏失太多。杰西·欧文斯照做了,结果跳出了自己最好的成绩。几天后决赛,鲁兹·朗破了世界纪录,而杰西·欧文斯随后竟然以些微的优势战胜了他。

当时,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脸色铁青,而看台上情绪激昂的观众倏忽沉静。突然,场中的鲁兹·朗跑到杰西·欧文斯面前,把他拉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举起他的一只手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经过一阵难挨的沉默后,忽然齐声爆发:“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马上举起另一只手来答谢,等观众安静下来后,他也将鲁兹·朗的手举向天空,声嘶力竭地喊道:“鲁兹·朗!鲁兹·朗!”全场观众随即同声响应:“鲁兹·朗!鲁兹·朗!”没有诡谲的政治,没有人种的优劣,没有金牌的得失,选手和观众都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感动里。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在乎他的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他的真才实学,并不是因为他的言论惊人。自己有本领,不要自私,要肯用出来帮助别人;别人有本领,不要不服气,更不能说人家的坏话。这就是《弟子规》告诫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苏格拉底说:“我的智慧仅在于我知道我的无知。”柏拉图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爱因斯坦说:“如果用一个圆圈来表示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关系,那么在圆圈里面是我们所知道的,在圆圈外面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但是总有许多人,既认为自己的那个“圆圈”很大,又以为“圆圈”的外面自己全都知道。

有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向所有的同学炫耀:“我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他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他能找得到吗?当然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都没有。

于是,这个学生尴尬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原来,任何人拥有的一切,与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世人大多喜欢丰盛,那么丰盛就能带给人快乐吗?《易经》正好有一个丰卦,卦象是“雷火”。让人惊讶的是,丰卦的六爻中有四爻都提及“被遮蔽而有阴暗”。也就是说,拥有的越多,越容易出现遮蔽与阴暗。

个中缘由并不难解。西方存在主义就强调一种观念:“拥有即是被拥有。”一个人拥有大量财物,那么仅仅是照顾这些财物,就够我们疲于奔命了。

古今中外,大凡有高深修养的人,从不自觉高人一等。他们在成就了事业之后,态度上更加平易随和,言行上更加严于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