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桂林古建筑研究
5857500000002

第2章 序

黄钦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大门,它不仅以山青水秀而名冠天下,同时也是广西历史上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

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桂林的古建筑不仅建筑工艺精湛,且群落规模大、保存数量多,有的古建筑甚至堪称是世界闻名的工程奇迹,是广西不可多得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

桂林的历史文化占据了广西的半壁江山,桂林的古建筑同样占据了广西的半壁江山。我们本次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桂林市所辖的十二县五城区。内容包括城池衙署、亭台楼阁、民居别墅和桥梁堤坝等七大类共一百余处古建筑。

研究桂林的古建筑主要研究桂林古建筑的源流与发展的形成过程;研究它们的规划布局中的科学原理;研究桂林古建筑中的建筑工艺技术和美学特征;同时也研究它与南北文化交融所产生的独具一格的地域建筑文化以及桂林古建筑的现状和对未来保护的对策。

“千山环野列,一水抱城流”,是对桂林山水之都最精确的描述。桂林上连湘楚,下达百粤,形成了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使桂林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走近桂林的古建筑,犹如走进了一段历史的深处。素雅的清水砖、别致的马头墙、精美的雕花门窗、古老的石雕,一个个古建筑符号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段尘封多年的历史。

桂林的古建筑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建筑类型丰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桂林的经济发展、历史变迁、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和建筑工艺水平。

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载体,它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科技,以及工艺技术等诸多信息。桂林旅游胜地建设需要深度挖掘桂林的历史文化,而古建筑则是桂林历史文化最具研读价值的有形载体。如果说桂林山水是桂林旅游胜地建设中的眼睛,而桂林的古建筑则是桂林旅游胜地建设中的灵魂。

考古材料证明,桂林一带远在数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块美丽丰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战国时,桂林属楚越之交,秦属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县治在今桂林。东汉改名始安侯国。三国吴帝孙皓于甘露元年(265)置始安郡,始安县改属始安郡,从这年开始,郡治和县治都设在今桂林。南朝天监六年(507)设桂州,始安郡改属桂州,但州治迁徙不定,直到梁大同六年(540)才把州治定在了桂林。唐贞观八年(634)改始安县为临桂县,属桂州。宋属桂州靖江府,元属静江路,明清属桂林府,民国改称广西省政府。自宋代开始桂林就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西南会府”的称号。

具有悠久历史的桂林,文物古迹既丰富且精美。清代名人陈元龙曾用“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诗句来赞美桂林的文物和山水,说明了桂林的文物古迹与桂林的风景名胜相得益彰。抗战期间累遭兵燹,大量的文物古迹毁于一旦,但保存至今的古建筑仍然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分别有城池衙署、寺庙佛塔、桥梁堤坝、民居别墅、名人故居、陵墓牌坊以及亭台楼阁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自治区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近十年的调查采访中,又发现了一大批颇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古建筑,这一大批古建筑至今仍然在向世人展示着往昔的辉煌。

桂林古建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建筑艺术既有皇家风范,更兼具岭南特色,还颇具苏皖情韵,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速度加快,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桂林的古建筑也和全国的古建筑一样正面临着保护、利用与发展的矛盾,大量的古建筑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乃至毁灭。为了保护好这一古代遗留下来的精美遗产,作者不辞辛劳,冒酷暑、战严寒、跋山涉水,对每一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建筑都进行了精心的测绘,把桂林市域范围内的古建筑整理成册。这项工作全系他们在无任何资助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可见,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片诚挚敬业的精神。

《桂林古建筑研究》一书的出版,为后人留下的是一笔珍贵的物质财富和难得的精神财富。

桂林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桂林历史文化的精粹,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与其他地区文化艺术交融往来的渊源关系。收集整理桂林古建筑、调查研究桂林古建筑、保护桂林古建筑,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激发更多的社会人士来研究、保护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

(黄钦,桂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