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下)
5877100000002

第2章 《原道》

《原道》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西)人。其先世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人。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是著名的哲学家。

韩愈出身庶族地主家庭,3岁时父母双亡,由嫂郑氏抚养成人,生活贫寒,自称“布衣之士”。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六经百家,崇尚儒术,笃信孔孟。他为人清正廉洁,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25岁进士及第,30岁开始做官,任监察御史。因上书直言,得罪了德宗皇帝,被贬为阳山令。永贞元年(805年)赦还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人宫,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又任国子祭酒,转任吏部侍郎、御史大夫。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均田制已破坏,经济凋敝,寺院经济与国家政权的矛盾更加尖锐,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国家已走向分崩离析的边缘。在思想界,释、道蔓延,儒家旗帜不明,学说不彰,呈现出一片混乱状况。这种政治、经济、思想形势,都从不同方面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的封建集权。韩愈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观察问题,看到的便是所谓世道衰微,人心不古,因此,他认为复兴古道是救世良方。这个古道就是由上天命定的,圣君体现的,传之有统、不可更改的儒学。为此,他把倡导儒家道统作为振兴世道、教化人心的根本。他有一种肩负着天命和先王使命的历史责任感,挺身而出,以批判佛、道,振兴儒学,重新确立和抬高儒家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为己任,写了《原道》。在《原道》中他仿照佛教僧侣传法世系的法统,第一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与佛教信仰、老庄思潮相抗衡。这篇著名的哲学论文是韩愈哲学思想的总纲,它开宋、明道学之先河,强烈地影响了后期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化。

《原道》收于《韩昌黎集》,这是宋代廖莹中辑注本。韩愈文集有宋朝《五百家注》本,此本也收有《原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韩昌黎文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