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的诱惑
黄金,在我们的语言中是名贵的象征,人们常以其誉称一些美好和荣耀的东西。但是,由于黄金本身特有的价值,又使不少利欲熏心的人拜倒在它的脚下。在他们眼中,黄金仿佛就是圣洁和权威的化身,占有黄金,就会掌握整个世界的命运。在黄金占有欲的驱使诱惑下,15世纪到16世纪初,欧洲人扬帆出海,远涉重洋,闯荡到传说中的地方去寻访神话中的黄金国,从而演出了一幕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剧。
15世纪以后,西欧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促进了交换的进行。作为一般交换手段的货币,它的需要量急剧增长。那时候,西欧的货币制度正由银本位制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即把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制度)。黄金变成了欧洲各国和欧亚各国间国际贸易惟一的支付手段。欧洲社会的这种变化,刺激了上层阶级对财富的贪求。新兴的商人冒险家疯狂地追求黄金,以谋扩大他们的资本;日渐没落的封建贵族穷奢极欲,愈感入不敷出,也拼命地追求黄金;日益强大起来的封建王权为了巩固和维持其统治秩序,豢养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体制,也要求有更多的黄金。由于渴望财富西欧上层社会形成了一种拜金狂。哥伦布曾露骨地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需要的一切。有了黄金,甚至能使灵魂升入天堂!”
尽管黄金成为封建主和有产阶级疯狂追逐的宠物,但是,欧洲的金银储藏量却很小,富金矿更是少见。由于受当时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可供开采的贵金属矿日渐稀少。从1300年到1450年,欧洲旧金矿的产量不断减少,对于新矿的开采也进行得十分缓慢。而商业的发展,使西欧各国迫切需要金钱和铸造货币的贵金属,不仅广泛的商品交换需要大量的黄金,它还逐渐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因此,西欧社会上自国王、宫廷贵族,下至中小贵族、僧侣,人人追求奢侈豪华,个个渴望发财致富。上上下下好像都被黄金勾走了魂儿一样。
自从十字军东侵以后,欧洲和东方的商业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起来。欧洲从东方输入商品数量13世纪末比12世纪初增加了十倍多。东方的香料(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等)、珠宝、化妆品、丝绸等物资,日渐成为西欧中上等阶层的生活必需品。为此,他们每年都要付出大笔黄金,造成西欧贸易逆差。
不仅如此,在东西方贸易往来过程中,一些欧洲商人长期不能直接得到东方商品。他们只能从地中海沿岸的市场购买,中间必须经过阿拉伯、印度、南洋和中国商人多次转手。当时,东西方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中亚由陆路沿里海、黑海到小亚;一条是先由海路至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一带;第三条是先由海路至红海,然后再由陆路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在这几条商路中,红海以东是由阿拉伯商人掌握;地中海一带则为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所垄断。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和克里米亚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对在商路上往来的欧洲商人横征暴敛,使运抵欧洲的商品比原先的价格提高八至十倍。为了换取东方异国货物,欧洲上层社会不惜出重金购买,结果造成大量黄金外流,引起贵金属恐慌。为此,英国政府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先后十几次制定和重申禁止金银外流的法令,均未见效。这时,“黄金问题”变成了要求迅速解决的经济问题。
然而,欧洲大陆本身难以解决黄金短缺的问题。惟一的出路就是面对海外,冲出欧洲寻找财富。在东西方文化交往过程中,欧洲人久闻亚洲的富庶和繁荣,羡慕那里的物质文明。这时在欧洲广泛流传一部书,名为《马可·波罗游记》,其中对亚洲许多国家的财富作了夸张的描述,使欧洲的封建主和其他贪得无厌之辈受到极大的诱惑。
《马可·波罗游记》是由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经比萨文人鲁思梯谦记录整理而成的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书中叙述了中亚、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重点是中国。马可·波罗夸大了亚洲的富庶,在他的叙述中,仿佛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国遍地都是黄金。例如:他在描写日本时说,这里的黄金之多,数也数不清。由于黄金太多,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了。于是,宫廷的屋顶全部是用“精金”建造的,室内的地板竟铺满了金砖以代替石板。他在讲述南海诸岛国时说,这些国家出产“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书中在写到出产宝石的斯里兰卡时,荒唐地宣称斯里兰卡国王拥有一块与手掌一般大,同人的胳膊一样长的巨型宝石,是为稀世之宝。《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中国、印度等国“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说法,激发起西欧社会中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们日益炽烈的掠夺东方黄金的欲望。在黄金的诱惑下,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探寻到东方去的航路。
在这次探寻新航路的活动中,热情最高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等大西洋沿岸国家。它们远离地中海,不得不从意大利商人手中购买东方商品,这使它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丧失了大量黄金。为了破坏意大利商人对东方商品的垄断,跻身到一本万利的东西方贸易中来;为了到遥远的东方探宝寻金,它们更加积极地关心开辟一条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正如恩格斯所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哥伦布航海壮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14、15世纪,中世纪欧洲流行的“天圆地方”、笔直远航有掉下深渊危险的传说,遇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很先进,出现了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西传后,14世纪已被欧洲普遍使用。罗盘针使海船装上了“眼睛”,使远航有了依据而不迷失方向。15世纪时造船术也有很大进步。过去的帆船使用旧式三角帆,只适宜于在地中海周围航行,这时出现了新式的多桅、多帆的大型海船,具有船舱宽、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等特点。一个探索通往东方新航道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了。由此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航海家,这其中就有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由于他的发现,使得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对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伟大的航海家
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他从青年时代就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受德埃利地理著作《世界图志》和意大利地理学者托斯卡内利影响,深信“地圆说”。
哥伦布还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的富庶非常向往,总想找一条从西方通向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新航线。为此他于1474—1475年到热那亚的船队工作。哥伦布拟定了从欧洲西行至东方的航海计划,从此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但是他所在的商船队遭到法国和葡萄牙组成的联合舰队的袭击,哥伦布抓住一块木板飘到葡萄牙,从此定居葡萄牙。
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提出他的航海计划,寻求财政支持,未获成功。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向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求助。1492年4月,他的计划终为西班牙女王所接受,同他签订了航海协议,授予他“海上大将”称号,任命他为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准其从这些地方的产品和投资所得中抽取一定收入,并答应给予必要的财政和物质支持。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开始了第一次航行(1492—1493年),此次他携带着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启航,经加那利群岛西行,历尽艰险,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阿尼岛(即今华特林岛。当时哥伦布把这个岛定名为圣萨瓦尔多,即基督教“救世主”之意)。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继续东航,又发现海地岛,并称之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他在海地岛寻找黄金,筑纳维达德堡,派人驻守,旋即返航。1493年3月15日返抵帕洛斯。
第一次航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当哥伦布经过240天远航探险回到西班牙的时候,不仅轰动西班牙,也震撼了整个欧洲。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横渡大西洋的壮举,甚至还发现了新天地与新人种,被称为“自开天辟地以来,除了造物主的降生与死亡的最伟大的事件”。对于大西洋彼岸还有不为人所知的陆地,这对欧洲人来说,整个世界的概念,顷刻之间起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因为在这之前,人们都以为西班牙西岸是世界的尽头。
第一次航行以后不久,哥伦布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航行(1493—1496年)。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怀着在新发现地区殖民和寻找黄金的目的,率领约12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还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1496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其弟B·哥伦布留在海地岛,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率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开始第三次航行。哥伦布将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启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此时海地岛西班牙人互相倾轧,争权夺利,虽然哥伦布实行委托监护制进行安抚,仍不能稳定局势。1500年10月,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1502年4月3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开始了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返回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