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
5877600000006

第6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

概况

16世纪初期,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各国相继展开。当这场人文主义的春潮席卷整个欧洲之时,一场更为深刻的运动也在德国进行,这就是宗教改革运动。

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教逐渐进入了欧洲人的意识,并被接受。在一段时间内,基督教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建立学校、抵抗外来侵略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到16世纪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封建制度开始逐渐解体,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这时的基督教渐向保守。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控制着欧洲的政治经济,宗教神学成为惟一的意识形态。

通过几个世纪的积累,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他们通过宗教手段和世俗封建主的一切手段去剥削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罗马教廷极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阻碍了社会进步。

当时的德意志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个没有统一行政机构的四分五裂的国家,没有全国性的法律、货币、度量,全国人口达到1500万,分别属于7个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

在经济上,德国开始逐渐出现资本主义经济,采矿业、纺织业等发展迅速。当时采矿工人已经达到十几万,从1493年到1540年,德国的白银产量达到了85000公斤,而当时欧洲其他各国的白银产量才两万公斤。另外,由于从地中海到北欧的商业道路需要经过德国,因此德国在欧洲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政治上的分裂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却给天主教会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德国天主教会和罗马教廷相互勾结,成为德国最大的封建势力。天主教会占有整个德国1/3以上的耕地,有的天主教成了诸侯或者选帝侯。教会凭借其政治和宗教权力去掠夺和奴役人民,例如教会可以向人民征收各项名目的税收,包括大什一税(谷物)、小什一税(蔬菜)、血什一税(牲口)等。

天主教会的堕落,引起德国人民的极度不满。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强烈要求整个德意志民族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化的国家,同时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一些诸侯和帝国骑士也希望减少天主教会占有的土地,取消他们的特权。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宗教改革。

在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之前,天主教会内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从14世纪开始,教会内部就开始对有关教义的争论,最终导致教会将教廷从罗马迁到了亚维农。在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之后,罗马和亚维农各选出了一个教皇,出现同时存在两个教皇的局面。另外,教会的腐化堕落也致使教会内部某些教徒希望能够对教会进行改革。

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要进行宗教改革,包括英国的威克里夫和捷克的胡斯,但是他们的微薄力量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影响。直到16世纪初,马丁·路德才真正开始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小矿主。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路德全家迁到曼斯菲尔德。在他5岁时,路德被送入曼斯菲尔德的一个拉丁语学校,13岁时被送到马格德堡读书。他的父亲希望马丁·路德长大后能够继承和扩大他的基业,因此在他中学毕业之后就将他送到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

在少年时代,马丁·路德就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同时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学习神学。因此,他在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爱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在那里学习神学。1510年,路德去了罗马。在那里,他看到教皇和其他教职人员的奢侈和败坏生活,使他非常震惊。他原先决定真诚苦行的决心受到了摇动。

1512年,路德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并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研究,路德形成了自己的神学思想。他认为,宗教信仰是每个个人自己的事情,不能受到教会的强制和干预;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教徒灵魂的得救,并不一定要通过由教士主持的宗教仪式来达到;在强调《圣经》权威性的同时,他认为教皇颁布的敕令都是荒唐的;应该建立没有教阶制度、没有复杂的宗教礼节的“廉俭教会”。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为修缮圣彼得大教堂,派人到德国贩卖赎罪券。荒唐的是,赎罪券价格的高低由罪行的大小而定,并且声称只要购买了赎罪券,罪人的“灵魂马上会从炼狱升上天堂”。

路德对罗马教廷的做法极其不满。10月31日,马丁·路德把一张拉丁文的告示钉在教堂的大门上,邀请参加“关于赎罪券功能的辩论,出于爱心和对真理的热诚,愿公之于亮光中”,即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赎罪券的问题,揭露赎罪券的欺骗性,但是没有直接反对罗马教皇,只是说教皇并不知道此事。

在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到教堂大门上的同时,马丁·路德还将它们送给朋友和当地教职人员。辩论会并没有举行,但是其中一份公告到了迈恩的大主教亚伯特手里,他是包销赎罪券的人之一。他跟几个种学家商量,决定把公告送去罗马,并要求对马丁·路德采取压制行动,同时告诫赎罪券贩子,在贩卖时不要过分夸张。

但是路德这个《论纲》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其程度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人们纷纷把这个《论纲》翻译成德文,互相传抄和讨论。到1518年初,公告已经被翻印、传送到好些城市。这时,全国掀起了要求宗教改革的运动,主题主要是宗教与钱财的关系。在不到一个月之内,欧洲各大学和宗教中心,都掀起一片热潮。

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在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下,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道路。不久,路德发表了更为激烈的文章和演讲,直接否定教皇的权力。

教皇知道路德的举动之后,命令奥古斯丁修道院的总主持处分那不守规矩的会士。结果,路德写了一份长篇大论的答辩书。经过奥古斯丁修道院的开会辩论,免除了路德区会监督的职务。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论战期间,路德的教会朋友、威登堡的教员们都站在路德一方。最后,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

1520年是路德的宗教思想传播最快的一年。当年,路德一共出版了德文书籍133册,文章50多篇,其中包括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这一年被视为路德宗教改革的最高潮。

在这些著作中,路德坚持认为教会没有教皇也能存在,并申明自己同意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的观点。继而,他的攻击矛头从原先的教皇指向整个封建神权政治。

路德的举动已经令教皇不能再忍受。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为了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威登堡的神学院学生和一些教职人员在城门广场上,把教廷的书籍点燃焚烧。同时,路德也把教皇谕令投在烈焰中,并且宣告:“因为你污损神的真理,愿神把你毁灭在这火里!”

面对路德及其拥护者的举动,教皇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并决定于1521年4月17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面对教皇和德国皇帝的威胁,路德拒绝朋友们善意的劝阻,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很多德国民众从其他地方来到沃尔姆斯,支持路德。一些德国的武士和许多民众,都站在路侧,表示支持他。路德成了举世瞩目的英雄。

在帝国会议上,路德据理力争,毫不让步。当皇帝的代表问他“是否认错收回这些所发表的意见”时,路德清晰响亮、著名的回答,震动了欧洲,也决定了历史:“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宣称路德是“恶名彰著的异端分子”、“恶魔化身”,“他和他的党徒都该除灭”。同时,教皇宣布路德著作是异端邪说,应当禁止并焚烧。同时,教皇宣布开除路德的教籍。

在当时的欧洲,一个没有教籍的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人都可以对之进行追杀。在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路德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1522年,德文《圣经》新约部分出版。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德文圣经的出版,使所有德国人都可以读到自己语言的《圣经》,因此有助于宗教改革的进行。他的翻译为德国民众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

没有路德的威登堡,陷于混乱当中。人们开始反对天主教会,从而失去了信仰中心。一些诸侯趁乱夺取了教会的财产和领土,并在他们的领地之内建立了新教会。底层广大人民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行动起来,在反对罗马教廷的同时,开始起来反对封建主的压迫。不久,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当民众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路德退缩了,并且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路德写信给选侯腓德烈说:“现在不是你保护我,是我保护你的时候了。”1522年3月,路德回到威登堡,住在那里直到离世。

回到威登堡时,路德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指责当时的农民起义。之后,他又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以求平息叛乱。后来,路德竟然说:“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的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像必须打死疯狗一样!”恩格斯后来说:“路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诸侯了。”

1529年,路德编写了《教义问答》。次年,在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路德发表了公开纲领《奥格斯堡信条》,成为路德教的基本纲领和信仰声明。

1546年2月,路德病逝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路德至死还坚持他的教义。当他弥留之际,有位教徒问他:“你是否至死坚信你所传的呢?”路德睁开眼睛,以坚定清楚的声音回答说,“是的!”这是他在世上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路德病逝后,德国的新教运动并没有消失。1555年,德国皇帝被迫和新教诸侯签订了《奥格斯堡和约》,规定“教随国定”,各个诸侯有权选择新教或旧教,他们的继承人如果愿意,也可以改变信仰;但是其所属领地内的臣民,只能信仰当时统治者所信奉的宗教。此时,路德教正式得到了确认。在此之前,挪威、丹麦和瑞典分别于1536年、1537年和1541年成为最先公开接受路德教的国家。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当时影响最为深远的。不久,加尔文也发动宗教改革运动,建立了加尔文教;英国发生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成立了英国国教。到16世纪后期,基督教分化成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三大派。应该说,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突破了传统宗教思想的束缚,使欧洲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

宗教改革条件的成熟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虽然仍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社会经济已较前有了很大进步。工业方面,采矿、冶金、纺织、印刷、武器制造业等都很发达。德国白银产量为全欧其他地方总产量的两倍半。全国总人口约有1200万至1500万,其中矿工的人数达十万之多,并且是当时欧洲最熟练的矿工。在矿冶和纺织等部门中,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印刷和建筑业中已有十至二十名雇工的企业。在法兰克福、乌尔姆、斯特拉斯堡、海尔布琅、门明根以及科伦和奥格斯堡,“分散”型的手工工场甚为普遍。商业方面,德国的中介贸易、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对外贸易相当繁荣。在德国西部以科伦、美因斯、特里尔等城市为主,曾组成莱茵同盟。参加这一同盟的多系莱茵河两岸的城市,以呢绒制造和金属生产著称。这些城市同尼德兰、法国和意大利贸易关系活跃。在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以汉堡为主的汉萨同盟,虽从新航路开辟后,已经失去了它原来在商业上的垄断地位,但是,直到16世纪时,汉萨同盟的诸城市仍然在北海、波罗的海以及从北欧至西欧之间的商业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德国南部和西南边界上则建立了一个士瓦本城市同盟,它包括多瑙河上游约90个城市,为首的工商业中心是奥格斯堡、纽伦堡、乌尔姆等城市,奥格斯堡主要经营意大利的丝织品、印度的香料以及东方的各种商品,是东西方商品集散的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