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防己汤合方
木防己汤由“木防己三两(9g),石膏十二枚、鸡子大(48g),桂枝二两(6g),人参四两(12g)”所组成,是通阳化饮、清热益气的重要代表方,主治阳郁热饮伤气证。
冠心病
【导读】根据冠心病的病变证机是阳郁热饮,治以木防己汤;又因水饮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茯苓泽泻汤合方治之。
胡某,男,69岁。有20余年冠心病病史,近因心痛、心中痞硬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心痛,心中痞硬,胸闷,倦怠乏力,手足不温,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沉弱。辨为阳郁热饮伤气证,治当清热通阳、益气化饮。给予木防己汤与茯苓泽泻汤合方:木防己10g,石膏48g,桂枝6g,红参12g,茯苓24g,泽泻12g,白术10g,生姜12g,薤白24g,生半夏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痛减轻,心中痞硬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胸闷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心痛止,以前方6剂。五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六诊:苔黄腻消退,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渴不欲饮、苔黄略腻辨为饮郁化热,再根据心中痞硬、胸闷、手足不温辨为阳郁不通,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阳郁热饮伤气证。方以木防己汤清热通阳、益气利饮;以茯苓泽泻汤健脾通阳利水;加薤白通阳宽胸,生半夏燥湿化痰涤饮。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排脓散合方
排脓散由“枳实十六枚(16g),芍药六分(18g),桔梗二分(6g)”所组成,是清热排脓、行气散瘀的重要代表方,主治胃痈热证。
糜烂性食管炎
糜烂性食管炎是由于各种理化因素造成的食管黏膜损伤。
【导读】根据糜烂性食管炎的病变证机是热痈,治以排脓散;又因郁热比较重,故与栀子豉汤合方治之。
温某,男,37岁。有3年糜烂性食管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胸骨后灼痛,吐黏稠脓痰,食则胃灼热、胃胀,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浮。辨为胃痈热证,治当清热排脓、行气散瘀。给予排脓散与栀子豉汤合方加味:枳实16g,白芍18g,桔梗6g,栀子15g,淡豆豉10g,厚朴10g,黄连12g,黄芩12g,生甘草12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服。二诊:胸骨后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食则胃灼热缓解,以前方6剂。四诊:未再吐黏稠脓痰,以前方6剂。五诊:胃胀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胸骨后灼痛辨为热,再根据吐黏稠脓痰辨为热灼津血,因胃胀辨为气滞,以此辨为胃痈热证。方以排脓散清热行气排脓;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加厚朴行气除胀,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生甘草益气清热解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蒲灰散合方
蒲灰散由“蒲灰七分(21g),滑石三分(9g)”所组成,是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重要代表方,主治湿热瘀阻证。
肾结石
肾结石是指肾代谢异常引起的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磷酸镁铵等物质形成结晶的一种病变。
【导读】根据肾结石的病变证机是湿瘀,治以蒲灰散;又因水气比较重,故与猪苓汤合方治之。
余某,男,38岁。有6年肾结石病史,曾两次碎石治疗,半年前检查肾结石复发,近因腰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腰痛如针刺,少腹困胀,大便干结,小便不利,舌质暗红瘀紫,少苔,脉沉细。辨为湿热瘀阻证,治当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给予蒲灰散与猪苓汤合方加味:蒲黄20g,滑石15g,猪苓15g,茯苓15g,阿胶珠15g,泽泻15g,大黄10g,瞿麦12g,通草6g,附子5g,炙甘草3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服。二诊:腰痛减轻,大便溏泄,减大黄为6g,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恢复正常,小便较前通畅,以前方6剂。四诊:小腹困胀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腰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治疗50余剂,经复查,肾结石消除。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腰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辨为瘀血,再根据少腹困胀辨为湿困,因大便干结辨为热结,以此辨为湿热瘀阻证。方以蒲灰散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以猪苓汤清热利湿;加大黄泻热,瞿麦、通草通利血脉,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三物白散合方
三物白散由“桔梗三分(9g),巴豆去皮尖、熬黑、研如脂、一分(3g),贝母三分(9g)”所组成,是温化寒痰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寒痰蕴结证。若用散剂,每次服0.8g;若服用汤剂,方中先用巴豆1g为始,然后根据病情加大用量为3g。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中断,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以成人于7小时夜间睡眠时间内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次数)≥5。在睡眠中,若口鼻咽部呼吸气流均停止10秒以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中呼吸气流强度(幅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SaO2)较基础水平下降≥4%,称为低通气。
【导读】三物白散是主治寒痰的基本用方。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寒痰,治以三物白散;又因寒痰壅滞比较重,故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方治之。
苗某,男,33岁。8年前因睡醒后胸中憋闷,经检查,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2年来自觉胸中憋闷加重。刻诊:睡眠打鼾,且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憋醒后出现心悸,胸痛胸闷,喉中痰阻,头晕,咽干不欲饮水,咯痰,舌质淡,苔白腻略厚,脉沉或滑。辨为寒痰壅滞证,治当温化寒痰、开窍利肺。给予三物白散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方加味:桔梗9g,巴豆1g,贝母9g,茯苓12g,炙甘草9g,干姜9g,细辛9g,五味子12g,生姜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药汤稍凉服用。二诊:自觉睡醒后心悸、胸闷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胸痛、胸闷未再出现,又以前方6剂。四诊:将前方汤剂变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断断续续服药约1年。随访1年,除睡眠仍打鼾外,其他症状未再出现。
【用方提示】根据喉中痰阻辨为痰,再根据咽干不欲饮水、舌质淡、苔白腻略厚辨为寒,因心悸、胸闷、头晕辨为痰阻清窍,以此辨为寒痰壅滞证。方以三物白散荡涤顽痰、通利喉咽;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痰、宣降肺气;加生姜宣肺降逆、温肺化痰。
支气管哮喘
【导读】根据支气管哮喘的病变证机是寒痰夹热,治以三物白散温阳散寒,兼以清热;又因病变证机夹气虚,故与海蛤汤合方治之。
徐某,男,47岁。有多年支气管哮喘病史,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咳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因寒加重,喉中痰阻,咯之不爽,胸中痰鸣,动则气喘,舌质淡红,苔白腻中心略黄,脉虚弱。辨为寒痰夹热气虚证,治当逐寒涤饮,兼以清热、补益肺气。给予三物白散与海蛤汤合方加味:桔梗10g,巴豆3g,浙贝母10g,海马10g,蛤蚧1对,红参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咯痰较前爽利,以前方6剂。三诊:胸中痰鸣减轻,动则气喘好转,减海马为5g,以前方6剂。四诊:喉中痰阻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动则气喘基本缓解,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治疗3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3服,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喉中痰阻、咯之不爽辨为痰结,再根据因寒加重辨为寒结,因动则气喘、脉虚弱辨为气虚,又因苔白腻中心略黄辨为寒中夹热,以此辨为寒痰夹热气虚证。方以三物白散逐寒涤痰,兼以清热;以海蛤汤益气摄纳;加红参大补元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芍药甘草附子汤合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由“芍药、甘草各三两(9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所组成,是益气温阳、养血缓急的重要治病方,主治阴阳俱虚挛急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表现特点是遇劳累或情绪刺激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跳痛、胀痛或刺痛。
【导读】根据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病变证机是气血虚夹寒,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又因阴寒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麻黄汤合方治之。
杨某,男,67岁。有多年血管神经性头痛病史,近因头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头痛,因寒及劳累加重,舌质淡红,薄白,脉沉弱。辨为气血虚夹寒证,治当补益气血、温阳散寒。给予芍药甘草附子汤与麻黄汤合方加味:白芍10g,附子5g,麻黄10g,桂枝6g,杏仁12g,黄芪15g,当归15g,细辛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头痛止,以前方6剂。四诊:头痛未再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12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头痛因劳累加重辨为气血虚,再根据头痛因寒加重辨为寒扰,以此辨为气血虚夹寒证。方以芍药甘草附子汤益气补血、温阳散寒;麻黄汤辛散温通止痛;加黄芪补益中气,当归补血调经,细辛温阳散寒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蛇床子散合方
蛇床子散合方由“蛇床子仁(2.5g)”所组成,是温肾散寒、燥湿化虫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寒湿证。治病若用散剂,局部外用为2.5g,内服汤剂可加大原方用量5倍。
细菌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是一种由阴道加特纳菌和一些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导致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一种病。
【导读】根据细菌性阴道炎的病变证机是寒湿,治以蛇床子散和平胃散合方温化寒湿;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胡某,女,31岁。在3年前被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经口服及静脉滴注抗菌类等西药,没有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又配合服用清热燥湿类等中药,也未取得最佳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外阴瘙痒及阴道疼痛,手足不温,畏寒怕冷,少腹冷痛甚于夜间,带下色白量多,舌质暗淡瘀紫,苔白腻厚,脉沉涩。辨为寒湿瘀阻证,治当散寒化湿、活血化瘀。给予蛇床子散、平胃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蛇床子15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6g,桂枝12g,茯苓12g,白芍12g,桃仁12g,牡丹皮12g,薏苡仁24g,花椒6g,炙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带下色白明显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阴部瘙痒缓解,以前方6剂。四诊:阴道疼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带下色白辨为寒湿,再根据阴道疼痛、舌质暗淡瘀紫辨为瘀血,因苔白腻厚辨为湿蕴,以此辨为寒湿瘀阻证。方以蛇床子散温阳散寒、燥湿止痒;以平胃散温化寒湿;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加薏苡仁健脾渗湿,花椒温阳燥湿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真菌性阴道炎
真菌性阴道炎是指真菌侵袭阴道,引起阴道黏膜的炎性病变。
【导读】根据真菌性阴道炎的病变证机是寒湿,治以蛇床子散;又因寒湿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治之。
许某,女,34岁。有多年真菌性阴道炎病史,近因带下量多前来诊治。刻诊:带下色白量多,阴中瘙痒,阴部潮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辨为寒湿下注证,治当温阳散寒、除湿止带。给予蛇床子散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味:蛇床子30g,茯苓12g,桂枝10g,白术6g,生甘草6g,花椒10g,鸦胆子(研碎)2g。6剂,每日1剂,水煎分内服外洗,内服每日3次,每次约50mL,余药分早、晚2次外洗。二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带下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阴部潮湿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带下止,以前方12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色白辨为寒,再根据阴部潮湿辨为湿,因瘙痒辨为湿浸,以此辨为寒湿下注证。方以蛇床子散温阳散寒、燥湿止痒;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杜绝湿生之源;加花椒温阳散寒止痒,鸦胆子燥湿解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射干麻黄汤合方
射干麻黄汤由“射干十三枚(9g),麻黄四两(12g),生姜四两(12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所组成,是温肺化饮、降气祛痰的重要治病方,主治寒饮哮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