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异闻秘录
5964200000004

第4章 彰德秋操:清王朝为民国举办的阅兵式

文/张程

1906年,距离民国建立尚有6年。清王朝为检阅新式陆军编练成果举行了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彰德秋操。站在检阅台上和台下演习的人,其中包括5位正式总统、1位临时执政和几十位内阁总理、部长,至于名将、军阀更是数不胜数。说彰德秋操是清朝为民国政府提前举办的政坛检阅礼,一点都不过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秋高气爽。

中国人有在金秋时节阅兵的习惯,名为“秋操”。一来,金秋能给军队后勤提供充足的粮秣;二来,战马到秋天长得膘肥体壮的,正是拉出来检阅和作战的时候。这个习惯延续到了光绪末年检阅新式陆军的秋操中。当年,清政府选定河南彰德府(今河南安阳)检阅新式陆军的编练成果。

1905年,清政府在河北河间举行了“河间秋操”,但仅有北洋新军参加。本年,清廷扩大秋操规模,调湖北新军第八镇北上,混合河南新军第二十九混成协组成南军,由第八镇统制(师长)张彪任总统官,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旅长)黎元洪为统制,与张怀芝统制的北洋新军第五镇和曹锟统领的第一混成协组成的北军来场南北大对抗,由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北军驻安阳城南,南军驻汤阴城北,全副近代武装,计有马、步、炮、工、辎重各兵种人员33000余人。清廷最精锐的家底都在这了。

演习

10月21日,南北两军进入演习区域,翌日正式对垒。外国驻华使馆官员和北洋新军的德国、日本教官都前来观摩。

先由北军总统官段祺瑞背诵演习总方略和特别方略。段祺瑞声音洪朗,对章法熟练。之后轮到南军总统官张彪背诵。张彪业务不行,由背后的参谋长念一句,他在前面背一句,样子相当窘迫。下台后,张彪自知不能胜任总统官,便举荐了军校科班毕业的黎元洪代替自己指挥南军。

演习正式开始后,霎时间,炮声隆隆,枪声不断,人喊马嘶,尘土飞扬。新型炮兵、骑兵和步兵协同作战,依次操练冲锋战、遭遇战、防守战。工兵忙着设雷布雷扫雷,辎重兵保障后勤。古老的中原大地见惯了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还是第一次见到现代武器的厮杀。

在表演项目环节,湖北新军军容严整,枪法精准,士气高昂,被阅操大臣们赞为“东南各省首屈一指”。总统官黎元洪指挥从容,下达命令干脆果断,一下子声名鹊起,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军官成为了南北瞩目的名将。湖北新军和黎元洪大出风头。五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乐观地估计:“武昌不过是乌合之众,无人主持,此去不难扑灭。”袁世凯提醒他说:“乱军以黎元洪为都督,何谓无人。”

但在真刀真枪的实战环节,北洋新军盖过了湖北新军。北洋军由朝廷直接拨款,士兵普遍使用德国98式步枪,还配备了相当数量的马克辛重机枪、麦德森轻机枪和克虏伯火炮。相比之下,扛着“汉阳造”的湖北新军就逊色多了。

日后的风云人物冯玉祥当时是北洋新军曹锟部下的将官。数十年后,他回忆彰德秋操的激烈场面说,北洋新军由于在河间秋操中表现不佳,回驻地后加倍训练,铆着劲要在彰德秋操中赢得面子。本次秋操北洋军果然大有进步,队伍展开后长官就命令迅速包抄南军,将湖北新军团团围住。北洋军端着枪,呼啦啦地就往前冲,马上圈住了湖北新军。湖北新军也不怵近战肉搏,针锋相对。

大家都没有演习的经验,真枪真炮地对了起来,眼看就要变成一场真实的鏖战了。指挥官急忙亲自出面交涉,才让南北两军各归原位。负责秋操的阅兵大臣袁世凯和铁良临时决定,将计划一周的演习在25日停止。南北两军举行了联合阅兵式,尽欢而散。

冯玉祥日后直言,彰德秋操没有任何“战术”意义,除了展示队伍外本次秋操的实际成果很少。实际上,我们比较《冯玉祥回忆录》中有关河间秋操和彰德秋操的回忆,就会发现,彰德秋操在军队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冯玉祥长篇累牍地抱怨河间秋操的后勤工作之差,他们这些基层官兵常常“一整天没有吃饭,饿得肚里辘辘作响,又加演习时背负极重,路上泥泞油滑,士兵受的苦真是一言难尽”。

近代军队的大规模调动和作战,是古老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军上下都只能摸着石头边探索边过河。河间秋操中,某一天,队伍接到命令去一个叫做东林寺的地方宿营。可事先没有人调查东林寺能容纳多少人。结果只能住二营人的寺庙,遭到十营队伍的哄抢。“队伍糊里糊涂地开了去,前头大队一到,屋子里立时站满,不到一刻,院子里也满了。后头的部队越来越多,只因命令是住东林寺,于是不问青红皂白,一直往里拥进去。里面的几乎要被挤死,外面的仍然拼命往里挤。团长李进材被挤到里面,出不来,就爬到人群上,踏着人头爬到墙上。”常常是“命令一下,队伍立时乱了起来。兵找不到官长,官长找不到兵。雨声人声,满街嘈杂,弄得天旋地转,莫名究竟”。

到彰德秋操时,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进展顺利,秩序井然,大有进步。《续安阳县志》记载本次演习“列阵数十里,错综变化,出奇制胜,极战争之能事。外宾作壁上观者,咸称赞不置。”

10月25日,袁世凯设宴招待演习将佐和观摩的外国使节。彰德秋操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风云际会

彰德秋操最大的看点不是新式军队,而是本次秋操聚集了清末民初的大批风云人物:练兵大臣袁世凯和铁良担任检阅大臣,署军令司正使王士珍为演习总参议,军学司正使冯国璋为南军审判长,军学司副使良弼为北军审判长,徐世昌负责秋操参谋处。对阵的南北总统官黎元洪和段祺瑞自不必说了。其他如曹锟、冯玉祥等,日后的作为也不在前面诸公之下。

本次秋操汇聚了中华民国的5位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如果算上临时执政的段祺瑞,那就是6位国家元首了,内阁总理、部长有几十位,至于名将、军阀更是数不胜数。彰德秋操可谓是清朝为民国政府提前举办的政坛检阅礼。

除了那些在当时已如雷贯耳的名字外,还有一些当时并不突出却在日后显赫一时的人物。比如北军每天演习结束后都举行总结讲评。翌日,军总参谋官、年仅26岁的留日士官生张绍曾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众诘问第五镇统制张怀芝,第五镇来了多少人?留守的有多少人?有多少病号?多少轻病?多少重病?帐篷来了多少?马匹来了多少?北洋老将张怀芝一句也答不上来,脸红耳赤,只好说:“我记不得,请原谅。”

当时北洋内部氛围还比较和睦,张怀芝尽管当面出丑,却还能自我解嘲说:“这不怪人家,是我自己招的。”冯玉祥事后“揭秘”说,张怀芝在第五镇任协统时,张绍曾任协参谋长。张怀芝为了给张绍曾一个下马威,就问他这一套,张绍曾说:“这些都有账可查,请查看账目就知道了。”张怀芝就说:“你答不出,凭什么当参谋长?”张绍曾觉得无理可讲,当即辞职走了,这次可算是找到机会扳回一城了。1923年,张绍曾出任国务总理。

编练新军是全国性的行动,各省都有新军编组计划,只是落在北洋和湖北后面了而已。趁着秋操,各省纷纷派年轻干练的可造之材来考察取经。青年才俊遂云集彰德。

一天,袁世凯慧眼识人,平地一声雷,竟然指派云南来的一个24岁的下级军官为秋操审判员。这个青年军官就是蔡锷。袁世凯第一眼看到蔡锷,就非常喜欢,想引为己用,此种情结贯穿一生。

被袁世凯提拔为审判员的还有一个小伙子,叫蒋百里。这个蒋百里可不简单,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日本明治天皇亲赐指挥刀。蒋百里回国后,马上成了各省督抚大员眼中的明珠宝贝。浙江巡抚张曾扬动之以乡情,以浙江新军第二标标统(团长)的职位吸引25岁的蒋百里留在浙江练兵。不想,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破格提拔蒋百里担任负责训练新军的督练公所总参议,全权放手由他编练东北新军。蒋百里于是去了东北,大干之余引起了旧式军队将领,如四品都司张作霖等人的猜忌。蒋百里决心离开是非之地,赴德国深造,临行前来彰德观操。

需要注意的是参加秋操的日本军事顾问。日本参谋本部曾保荐坂西利八郎充当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是日本参谋本部的中国通,中国话说得很好。在北洋军编练期间,坂西有两个重要帮手,其中一个就是坂西一手栽培、最看重的陆军少佐土肥原贤二。彰德秋操时,坂西是袁世凯幕后的总指导和总评判,两个日军军官分别担任南军和北军的指导和评判。日后坂西一直担任北洋大臣、民国总统的军事顾问,而土肥原贤二日后成了甲级战犯,被远东军事法庭送上了绞刑架。

从新军到军阀

小小的彰德,一时人才汇聚,也寄托了清王朝巩固统治的希望。

清政府在财政极端窘迫的情况下,不遗余力编练新军,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本意是让新式陆军保卫满族权贵的万年江山。遗憾的是,被清廷寄予厚望的这两大新军主力几年后都成了王朝的掘墓者。湖北新军首先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北洋新军则在袁世凯的率领下夺权逼宫,直接推翻了清朝。

北洋新军是清朝编组最早、用力最多、寄希望最大的军队,却为袁世凯培育了一支私家军队。袁世凯向官兵们灌输“袁大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为袁大人卖命”的思想,各个营房都供奉着袁世凯的“长生禄位”牌,官兵们要定期磕头跪拜。结果全军上下“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日后,北洋军衍化出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军阀部队,当年同一个战壕中的伙计们你方唱罢我登场。1949年最后一支北洋系部队在上海郊区被歼灭,北洋军才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湖北新军是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开始编组的军队。和北洋新军对官兵进行愚忠教育、灌输封建思想、只要求官兵身强体壮的做法相反,南方新军军营的思想相对宽松。尤其是1905年科举废除后,大批断了仕进道路的读书人加入新军,导致湖北新军的思想从宽松向激进、革命方向发展,最终投入了反清起义。

1906年的秋天,站在晚清新军前面的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人如新星般冉冉升起。也许他们还没意识到,背后飘扬着龙旗的大军会成为他们最大的政治资本。

那一年,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年画的最时髦素材就是“秋操图”。人们用传统技法甚至是京剧行头,来描绘口耳相传的那场近代化军事演习。不管画面多么不伦不类,画中最醒目的总是那些跨马配刀、披甲戴银的将领们。

隐隐中,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察觉了某种似曾相识的历史现象即将到来。那将是一个军权至上、用实力说话的大混乱大变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