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李小琳:静水深流和儒释道
1961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公司董事长李小琳,是前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女儿。她在1988年获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任访问学者。1994年10月,李小琳加盟中国电力,先后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中电国际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05年3月起任中国电力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事。2008年,任中电国际董事长。同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商界女强人,在中国电力市场被称为“一姐”,统领市值近百亿的中国电力,也是香港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女性CEO。2011年李小琳荣登“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榜单,排名21,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女企业家。
李小琳业余有两大爱好,一是登山悟道;二是修禅减压。她说,做工作、干事业也像是登山,不过那是无形之山,征服它们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远比登自然之山艰难得多。每次登山,头顶蓝天,情意悠然,脚踏大地,心志更坚。同时,她还养成静坐禅修的习惯,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可以静坐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睡前静坐已成她的习惯。她说,“吾当一日而三省”,静思时,一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撞击心头,让我警醒觉悟。李小琳说:“其实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压力,有压力时就要静下来想一想,然后针对性地解决,我们企业‘天时’可能不够,‘地利’还好,‘人和’嘛,肯定有啦。就是因为我常静坐禅修,静下来想出解决方法,你才看不到我脸上的压力。”
2008年,李小琳出版了《静水深流》一书。该书是李小琳在中央党校学习之余记录下的自己多年在企业管理中的体会与感知,被业界看做是企业文化哲学管理境界破冰之作。在书中,李小琳以散文的形式阐述企业制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定位和企业哲学,既有国有大型上市企业总裁的切身体验,又溶解于并不艰涩的东方哲学,将道家的“水”、佛家的“静”、儒家的“和”融合到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的术提升到“道”,将企业问题上升到跨行业和时空的人类理想境界。
在《静水深流》这本书中,李小琳还描写了她从奶奶赵君陶那里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蒙和教育,并师从南怀瑾老师研修国学十余年的心得,成就人生,更多的是在于心灵,南师的国学教诲,改变了自己对商业的看法,淡泊己心和洞悉人民需求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李小琳是这样记述眼中的老师南怀瑾的:
相聚是缘。一些师长总是不断地给予我关爱,给我知识的营养,给我智慧的启迪。南怀瑾老师是我结缘的“高人”之一,不仅高寿,更有高见……他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可谓精彩,可谓曲折。一言以蔽之,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超然物外的情怀、大彻大悟的智慧,经营着当下的人生。“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他15岁时写的这首诗,既反映了他当年的心绪,也许,还可以当做他一生精神追求的写照。
多年来,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和文化学者络绎不绝,慕名前往,追随南老师参禅悟道,研习佛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南老师,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步伐矫健,气韵生动,一派仙风道骨,令人肃然起敬。南老虽已年届九旬,但他从来都是亲自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负责自己的饮食起居。有时吃饭我坐在他身边,不时也想尽我的热情,为他服务一下,他总是说:“自己来。”事必躬亲,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是南老师的习惯。他的学养修为、处世哲学、人生智慧、情怀境界,都对我影响极为深刻,令我受益匪浅。
一次,到太湖大学堂,正遇上他给一家著名大学国学院的学子们讲国学。从当前的国学热讲到什么是国学、研习国学的目的以及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怎样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研习国学。从《易经》讲到《诫子书》,讲到《朱子治家格言》,九十多岁的老人,整整五个小时,时而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像是拉家常;时而随口吟诵,声音高亢悠扬,如行云流水。可谓“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讲到精妙处,仿佛给人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之感。
南老师是一个眼界非常宽广的人。谈到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情,南老师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怀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和忧患意识,南老师创办了太湖大学堂,希望给心灵处于困境和精神处于危机的现代人以疗救与利导。不仅如此,南老师还身体力行,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儒家的积极进取、经世致用,道家的自然无为、淡泊名利,在南老师的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听南老师讲《大学》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次,我向他谈起小时候曾到一些偏远的山村,看到许多孩子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那时,就曾幻想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光明的使者,把希望和光明撒播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前几年,我又重回故地,看到那些偏僻的小山村,村村都用上了电,我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同时,遥望远处,也看到工厂冒出了缕缕黑烟。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电力人为我们国家的城镇乡村点燃光明、带来动力的同时,我们在深思、在反省,我们如何还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碧水蓝天。因此,发展新能源,又成为我心中的一个坚定的信念。如今,我们致力于环保清洁能源,建设新能源公司,给这个世界提供动力、光明的同时,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老师高兴地说,你格物了。这些我一直铭刻在心,并在生活中不断磨砺。他讲到生命的认知、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构成,讲到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善业和善行,而这些都需要在生活中实证和力行。
南老师是一位智、仁、勇兼具的大师,在人生的道路上,南老师从修身、齐家到治业,从入世、精进到超脱,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很多精神营养。人生处处皆为道,一切智慧与理性的交融,不断给我启迪,充盈着我的生命境界。
2007年,李小琳的《静水深流》一书出版前夕,南怀瑾先是亲笔为其题写书名《静水深流——小琳新书》给予鼓励,之后又专门写了一段提示,云:“人有生命而有活动,生命之活动,从言语文字而言,又名之曰行为。复从生命行为之根源而说,又名之曰性;从行为活动之作用而说,别名曰情。但人性与情绪,都因自受现实现象所影响,而起千差万别之作用。究其根源,皆自受“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而来。故明儒洪自诚论人之性情,有谓‘涉世浅,点染亦浅。阅历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诚为不易之名言也。今小琳自以平日所作汇之成章,乞为之言,故即以此示之。”师生情深,可见一斑。
第八节张耀伟:一代宗师的教化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髓是文化,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民族迅猛崛起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复兴之路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中国文化的传承乃需要一个群体,南怀瑾致力于将国学的精髓传递给中国的企业家阶层。经商之路实际是人们的心灵修炼和自我提升之路,南怀瑾老师是这条心灵回归之路的修路人。这是道南文化控股董事局主席、外滩游艇会董事长张耀伟对南怀瑾的认识。
张耀伟是一个在南怀瑾思想的影响下从体制内转型起步创业的文化商人,也是一个在南怀瑾支持和帮助下从政府官员蜕变为成功人士的商界精英。他说,老师曾手把手教导他如何经商立德,甚至用自己的稿费支持他创业,使他在短短的3年就取得巨大的成功。他忘不了的是,南怀瑾在与病魔博弈的人生最后阶段,还主动为其题写“道南文化”一词,鼓励他创办道南文化控股公司和道南大学堂,从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耀伟回忆说,他和南老的渊源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开始的,当时他的伯父张尚德是南怀瑾老师的学生,常以台湾知名教授的身份来内地进行学术交流,包括汪道涵、王元化、邓伟志、裘沛然、任继愈、汤一介、张岱年、冯契、苏渊雷、胡道静等在内的内地学界名家都与伯父有过交往,他也因此拜识了上述大家,但这期间他听说了南怀瑾的许多传奇,但很少见到南怀瑾。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他才有幸常常去拜望。
张耀伟第一次见到南怀瑾的印象,是一个削瘦的耄耋老人,一股圣人之气,温而厉,恭而安,威而慈祥。说话声音宏亮,精神矍铄,令人肃然起敬。去看南师的大都是热衷中国文化的各界贤达,还有出家的大师,大家习惯叫他南老师。当初,张耀伟的伯父张尚德叮咛他说,向南怀瑾老师学做人是一件大幸事,南老师毕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在善意与服务中建立人品,在健全的人品中建立起风格,在高贵的风格中形成风尚。从南师的著作,以及在国内外的义举可见南怀瑾的风尚。因此,他曾多次恳请老师做公开讲课,但南怀瑾一直都没有应允。
2006年3月的一天,张耀伟去拜访老师,给南怀瑾讲了一个亲历的故事:
有天下午,他陪女儿去上补习课,因为坐位是不固定的,为了找一个好位置,他们课前一刻钟就到了教室,他女儿找了一个好位置坐下来。不一会儿,一个男同学疾步过来,用肘子把他女儿推开坐了下来,他女儿噙着眼泪委屈地要与男同学理论。此时这个男同学的妈妈走过来大声嚷道:“我们上次来也是坐这个位置。”张耀伟父女无言以对,他愤然地拉起女儿的手另外找了一个位置。晚上回到家,女儿告诉他,下午的男同学是同班同学,那同学的妈妈是她的任课老师。张耀伟听后有一种骨梗在喉、芒刺在背的感觉。他认为,这位肩负着妈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年轻女人的举止,对两颗幼小心灵的伤害显然是不轻的,是极不称职极不合格的,是丧失了为人师为人母的基本道德的。张耀伟向南怀瑾讲述了自己的忧虑,当今社会,经济兴盛,但传统的情、礼、义等都被物化了,新闻出版工作者对弘扬传播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南怀瑾听了这个故事,才勉强答应了张耀伟去传媒界演讲的邀请。
为了做好演讲筹备工作,张耀伟和《文汇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领导商量确定,讲演会规模在200人左右,如果南老同意,除了报刊全文刊发外,电视转播车到现场全程录播,为了把会议办成功,张耀伟想适当邀请一些企业家参加,酌情收一些费用。老师听后情绪激动地坚决反对,强调事先不能做任何宣传预告,不准收费。老师的秘书也补充道:“老师素来行事低调,不做宣传不收费”,南老要张耀伟做一个费用预算交给秘书,由他设法解决。
南怀瑾老师讲演会消息虽严格保密,所有名单都是内定的,却不知道消息怎么走漏了,海内外都有人来电要求参加。最后,讲演会来了近300人,除上海及全国各地的传媒界人士外,还有港澳台及欧美等地远道而来的听众。事后,张耀伟才体会到南怀瑾的名字在海内外的影响。他任职副社长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两本新作,在2008年1月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一次订货近五万册,在圈内圈外引起轰动。
南怀瑾通贯文史哲,精谙儒释道,熟知当今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追随南怀瑾的弟子中有很多工商界成功人士,在谈到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需要有什么样的领导素养时,南怀瑾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成功皇帝的抚政要诀,指出一是反应快;二是决断快。在谈到李宗吾《厚黑学》时,南怀瑾老师曾讲了5条成功者的条件:像牛一样健;像狗一样贱;像猴一样精;像狐狸一样灵敏;像鬼一样魅。南老师出世入世的适度结合,充分体现了他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给张耀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怀瑾一生坎坷,游走世界各地,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追求,传道、授业、解惑。在日常生活中,南怀瑾的口头禅是“有饭大家吃”。一年365天,南怀瑾所到之处,餐桌边总是围满了人,有贤贵、有布衣、有出家人,“来者不拒”。张耀伟常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和地方,总能得到南老的帮助,送一个红包,修一个学堂,设立众多的奖学基金,这种“有饭大家吃”的宏举着实影响了包括张耀伟在内的许多人的价值观。
由于张耀伟在家里较注重关心老人,南怀瑾便鼓励他在敬孝道的同时,也要做好事业。为了帮助张耀伟更好地把握好忠孝两道,南怀瑾亲自书写墨宝一幅赠张耀伟,内容是他早年的一首诗:“多情未必道情违,争奈春回情境微。答问恐迟劳笔墨,送迎不忍掩紫扉。事求妥帖心常苦,人尽平安愿总非。入世入山皆昨梦,鬓丝禅榻日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