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由姜聚省、刘儒德合著的有关0~3岁宝宝心理发展的科普读物——《宝宝你在想什么》,是一本融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亲和性为一体,能让年轻父母读懂自己的孩子的好书。
一、科学性应该是任何一本科普读物的基本要求
本书以宝宝的口吻列举了64种比较突出的婴幼儿心理现象和问题。作者对宝宝的每一种行为表现不仅在行为层面上作了生动、如实的描述,而且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根据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扔玩具真好玩”(第44页)这一内容——10个月大的宝宝总爱把自己面前的玩具扔掉,而且扔得特别高兴。作者把宝宝扔东西这一行为视为宝宝手眼协调发展和宝宝探究事物的需要,看作宝宝由被动探究世界发展到主动探究周围世界的一种体现,并从这一层面上加以分析,认为这是宝宝认知能力的一大飞跃。这种科学的分析确保该书满足科学性这一基本要求。
二、实用性是科普读物的重要价值取向
这本书对宝宝的每一种行为表现,都是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完全知识的框架来建构的。在“怎么办”这一内容中,作者对父母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读者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把它们应用于自己的宝宝身上,促使宝宝更健康地发展。如宝宝扔玩具,作者就对父母提出三条具体的建议:一是精心挑选适当的物件(如玩具,一要不易损坏,二要安全,三要比较大);二是父母参与宝宝自己发明的游戏(扔玩具),在参与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宝宝看看玩具滚到哪里去了,听一听发出了什么声音等,这样不仅能锻炼宝宝的认知能力,促进宝宝的动作发展,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三是父母可以引导宝宝自己捡玩具。
三、可读性是科普读物的主要特点
本书所描述的64种0~3岁宝宝的典型行为表现和心理需求,都是来自宝宝成长中所发生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实地表述出来,因此读起来不仅易懂,而且富有亲切感。对宝宝行为的分析和对父母的建议,作者都立足于事实,作深入浅出的科学分析,在建议部分还给父母指出在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宝宝扔玩具的行为,在给父母的建议中提到精心挑选适当的物件。作者还提醒父母,当宝宝吃完饭后,就要把餐桌上的饭碗、食物拿走,以免宝宝养成扔食物的习惯,父母还要注意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收好,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读者很容易接受,能读懂,这就引发了往下读的愿望和行为,让父母在阅读中读懂宝宝,而读懂宝宝是对宝宝优育的前提。
四、亲和性是指读者对读物的喜爱,以及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交流
本书的内容建构和层次安排,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作者在书中首先描写“案例故事”,接着说明宝宝为什么会这样,最后说明父母应该怎样对待。我认为这样的框架结构非常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过程,因此本书具有很强的亲和性和吸引力。这种策划,非常好,也增强了本书的亲和性。
《宝宝你在想什么》之所以能融科学性、实用性和亲和性为一体,我认为,是因为本书作者不仅对宝宝怀有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而且还把他们的智慧和精力倾注在其中。姜聚省毕业于北京幼儿师范学校,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十二载之多,刘儒德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心理学博士。他俩有了自己的宝宝,就把深厚的爱倾注在宝宝身上,详细记录了宝宝的成长历程。他俩站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角度来审视宝宝的成长,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用“爱”和“智”编织成的育儿好书,值得年轻父母一读。我更希望广大年轻父母都用“爱”和“智”来培育自己的宝宝,为每一个宝宝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