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一个理想教师
6002800000005

第5章 走进学生心灵(4)

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高兴、愉快、喜欢、热情等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能,消除疲劳,摆脱烦恼,振奋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愤怒、悲伤、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因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机体正常功能的失调,免疫功能受到破坏,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并可能引起某些机体的病变,从而降低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由于学生的情感正处于丰富和发展之中,并经常表现为喜怒哀乐变化无常,而且学生还不善于合理地表露、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自省、自察、自控的能力,这很容易使他们由于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消极情感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情感健康,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又要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帮助他们抚平情感创伤,解开心中的郁积,尽可能地防止和消除消极情感对学生的负作用,使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努力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情感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发挥情感在生活、学习,其实也就是生命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保护学生:两个同样感人的事例

2000年3月6日,是个春意浓浓的日子。下午1点,上课铃响过后,云南省嵩明县嵩阳镇木作小学里,有17年教书经历的彭富芬老师正有声有色地给35名5岁上下的学前班孩子上语文课,忽然,一学生的家长李某一脸凶气地冲进教室,他先到儿子的座位前停留了片刻,接着就迅速转向该班一名董姓孩子,边走边从腰间拔出牛角刀,叫嚷着:“我儿子被人打,今天我要找他算账,要整死他……”

彭老师一个箭步来到董姓同学的座位前,用身体护住孩子,要孩子赶快跑,并跟李某说不要胡来。李某见彭老师护着董姓孩子,便顺势操起一条凳子向彭老师头上砸去。被重击流血的彭老师急了,忙着叫孩子们都快跑。红了眼的李某又卡住彭老师的脖子,将她的头往地上撞。见彭老师抓住自己不放,李某又用脚踩彭老师的头部,在场的学生吓得又哭又喊。已丧心病狂的李某又用十多厘米长的牛角刀朝已失去知觉的彭老师手、耳、头、背部连刺16刀,刺穿其左耳,还用刀来回搅伤口,背部的刺伤伤及胸腔。

这时,正在给小学生打预防针的木作办事处卫生员董建武听到孩子们的喊叫声,即刻跑向教室,上前阻止李某行凶,不想,已杀红眼的李某见有人来,又转而追着去杀卫生员。整个校园震动了。老师们纷纷跑出教室,有的忙着去救彭富芬老师,有的操起家伙追向歹徒……被刺成重伤的彭富芬老师,经过医护人员三天三夜的抢救,才从昏迷中醒来。面对众多自发前来慰问的来访者,这位38岁的女教师说:“我是教师,只要我不死,谁也别想伤害我的学生……”

读这则消息的时候,我流泪了。是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成长考验,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尽管绝大多数可能不直接来源于教师,但教师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守护神”,教育者的使命不能容忍伤害的发生。

这里还有一则同样让我感动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数学教研课时,要求学生用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正确,用举左手表示错误。突然一位叫小华的女同学(课后了解是一名后进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知道哪是左手,哪是右手。”她话音刚落,班里学生大笑。但见执教老师一刹那的惊讶之后便很冷静地制止了学生的笑声,对提问的学生说:“请小华同学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教师先后伸出左手和右手后又说:“同学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暂时性遗忘。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姓名。”紧接着,这位教师话锋一转:“老师很佩服小华同学,哪是左手、哪是右手的问题都敢提。敢于质疑问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好的学习品质。我相信有这种习惯的小华同学一定能把数学学得很好!”

教者就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人说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一旦失去了自尊心,人的思想就会瓦解。连爱因斯坦都会发生“暂时性遗忘”现象,这位学生一定会变得坦然,何况老师还为她找来了理论依据。如果老师在笑声中继续自己的教学,提问的学生可能再也抬不起头来,质疑的勇气也可能从此就荡然无存了。教者不仅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哪是左手,哪是右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耐心解答,那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不敢提呢?

这两个事例一样的感人,它们有着同样的主题:保护。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肉体与精神结合的有机整体。保护学生的生命,不仅要保护学生的肉体生命,也就是生物—自然层的“种生命”,而且要保护学生的精神生命,也就是心理—社会层的“类生命”。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敬畏生命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的一条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小悦悦脑干反射消失,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拾荒阿姨陈贤妹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监控记录,这段视频还有在陈阿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的“路过”过程。陈阿姨并不知道,她是第19个路人,前18个,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

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

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对2米外的小悦悦熟视无睹;

第五个人,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

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

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不断回望小悦悦,并停车询问附近店主;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却没有停步;

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

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

……

两辆车残忍的碾压,而十几人冷漠地路过无人问津的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追问和反思:当今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这么的冷血和现实?为什么道德会如此滑坡和沦丧?要说华夏炎黄子孙是没有人性和冷血的种族,相信大家都会说这是一种污蔑和胡扯,很多国人都熟知“舍身取义”“见义勇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些成语和故事。为此,有人呼吁为小悦悦立碑,标志耻辱,警示世人。呼吁立耻辱碑者称,每个城市出了这种反文明的行为就立个碑,让大家明白这种见死不救的反人类之举是可耻的!然而,耻辱碑还没有立起,悲剧又来了。

2012年12月10日,浙江桐乡5岁的闫哲随母亲到菜场卖菜,一时贪玩跑到马路上玩,不料被一辆货车碾压。看到孩子出事,母亲连忙呼救,但是肇事司机下车查看后却一走了之,围观的看客也是袖手旁观,没有人愿意出手帮忙。甚至有的车主见人求助还倒车逃离。10分钟后才有一位好心的路人出手帮助,把孩子送往医院救治,但孩子还是因伤势过重不幸遇难。

痛定之后,有人说,造成今天一切的一切,与当今的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社会道德风气的美好与败坏,与这个国家的法律健全与否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正确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做好事?因为怕被讹着。有些人为什么又会那么喜欢讹人?因为承受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

果真是这样,或者说,完全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另外一个和车祸有关的例子。

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大学生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区送完女朋友返回市区,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药家鑫在面对一个被自己撞得奄奄一息的弱女子时没有半点怜悯之心,反而为了解除“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的麻烦向她连捅八刀,其丧心病狂可见一斑。“人之初,性本善”,药家鑫举起手中刀行凶的那一刻,他已经完全泯灭了良心和人性,他已经失去了杀人偿命这个最基本的常识判断,他已经失去了对他人生命以及自己生命的敬畏。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我们能不痛心吗?痛定思痛,让我们来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有一些现实的行动吧!

随着生活的器具化,分工的细微化,情感的理性化,我们开始从“熟人社会”走进“陌生人社会”并向“契约社会”过渡,为“丛林法则”所主导,人际关系也开始异化: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诚信缺失。我们悲哀地看到不少青春少年从教学楼上纵身跳下,不少花季少女将青涩的身体交给他人,不少司机从幼儿孱弱的身躯上碾滚而过,不少社会激进歹徒将刀刃向惊恐的孩子身上刺去,不少校车超载超速而致童稚的生命丧失,不少年轻家长疏于监管让孩子或丢失或伤亡,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亵渎,是对他人生命的藐视,也是对自我灵魂的戗戮。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一方面在于,现实中到处是“漠视生命”的事实——从官员“哪个地方拆迁不死几个人”的冷血思维,到开发商“打死一个人不过是赔几十万”的公然叫嚣,活生生的现实告诉人们,生命在一些人眼里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重量;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在书本上读不到“敬畏生命”的文字,在课堂里见不到“心存敬畏”的教育。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哲在《敬畏生命理论的产生及其对我们文化的意义》一文中讲述了童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一个春天的早晨,他被他的同学拉去打鸟,但弹弓装上小石头并拉紧之后,他却无法瞄准小鸟,因为有一个神秘的命令来自内心深处:“我面对的是一只活生生的小鸟,它是一条生命,绝不能伤害它!”于是,他扔下弹弓,惊走了鸟儿……

由此,他提出了“敬畏生命伦理学”。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伦理认为,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那些在人看来显得低微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它们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毫无价值的或仅仅是另一个生命的工具,每一个存在物在生命系统中都有其位置。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伦理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们不可分割。史怀哲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作是没有价值的,准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伦理重新定义了善恶的概念:“有思想的人能够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

让我们把敬畏生命伦理学作为我们三尺讲坛的基础之一吧!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分享这么几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