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九大要点
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一、关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
中国的教育改革是综合系统的改革:“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根据。”
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本质精神的改革:“教育的本质的改革尤其紧要。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二、关于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现代中国人,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就是智育,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目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也就是“培养社会的成员,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以培养现代化的中国人为价值和目的,中国现代教育就必然要关怀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否终生受用,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光记住些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本质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自学,以至坚持终身自学的过程。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时教学相长,互相教育。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绝非“空瓶子”,等着“揭开瓶盖,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装进去”;“学生是主体”,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需“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教育“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
教育过程要以导为主,逐渐放手,把“达到不需要教”作为追求的目标,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这就“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教师要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
四、关于教育的发展和“贵在顺进化之理”
应未来之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于文化的开创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贵在顺进化之理,以备应付将来”。“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儿童的天性本是注重事实的,欢喜自己去做的。”教育“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切忌,“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五、导学教学论
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教是为了不教,要“引导自学”,既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上“自为研索”“自我历练”,又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自辨是非”“自我修养”;既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又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既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有自学动机、态度、习惯、精神的培养;既引导学生在校时主动学习,又引导学生将来终身自学。这种“引导”,不仅是“言教”,而且是“身教”。
教学模式:自学—讨论—应用。
教学原则和方法:认定目标,致力于导;激发动力,发展主体;教材为例,举一反三;愤悱启发,相机诱导;指点学法,逐渐放手;注重实践,养成习惯;因材施教,发挥创造;正确评价,以利自学。
六、语文教育论
语文的本质:“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语文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善于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正确处理白话与文言的关系;正确处理语文与文学的关系;听、说、读、写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习惯养成相结合;“文”与“道”有机统一;语文教育与思维发展有机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其内核是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材的功能:一是“凭借”,二是“例子”,三是“锁钥”。
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阅读方面,要自读、活读、多读、恒读,即尝试自学,了解揣摩,质疑讨论,诵读感悟,练习应用,积累养成。作文方面,要为人生、写真话、重创造、贵自能,即作文目标上,为了人生,重在创造;作文内容上,源于生活,发乎心灵;作文语言上,修辞立诚,学习写话;作文过程上,引导主动,自作自改。听说方面,要诱导自觉、创设环境、锻炼习惯,即明确目标要求,启发自觉听说;创设良好环境,教师示范熏染;课内课外结合,提供朗读、讨论、演讲、辩论等各种实践机会,督促认真锻炼,养成良好习惯。
七、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的重要教育思想:“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任何知识,第一要正确,第二要能够随时随地地应用,这哪里是讲一讲听一听的事?要正确,就得认真学习,成为习惯。要应用,就得切合实际,成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直到‘习惯成自然’,不用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的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
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顺应心情,正面诱导;
小事入手,奠定基础;
抓好开端,严格训练;
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正确评价,追求自然。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途径:
广开渠道,多方训练;
优化环境,积极影响;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八、关于人本德育思想
学会做人:“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
“人己一体”的德育内容和核心:基本内容的三个层面为政治方向、人生观、道德行为;基本内涵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密切而不可分割,社会进步了,大群幸福了,才会有个人的真正进步和幸福,因此,个人要“把一己融合在大群里头”,努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并且必要时能够“舍小我为大我”,但同时个人又有其主体性和价值。
九、导学教学思想
“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基本教学模式:预习—讨论—应用—考查。
(白雪整理)
2.校长必须知道的叶圣陶的60句语录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2.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3.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4.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
5.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6.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7.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8.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9.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10.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
1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2.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13.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
14.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
15.文风是作风,也是思想风。
16.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17.理想是事业之母。
18.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9.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20.教是为了不教。
21.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22.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
23.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24.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25.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26.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27.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8.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29.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30.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3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32.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33.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