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产生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最初是指官方收藏和校勘书籍的场所,后经由士人大儒的文化自觉,成为官学体系之外的研习讲学机构。自唐初至清末,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承继孔门遗风,以修己安人、成德济世为宗旨,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贤人志士,也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与管理的优良传统。宋以后的大儒,从范仲淹、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到王夫之、姚鼐、戴震、钱大昕、康有为等,无一不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晚清以降,随着近代学堂兴起,书院逐渐衰落而最终被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出现断层。近百年间,几代国人失去了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滋养。
梁启超先生曾言:“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然而,本国学术思想之发明非一代人可以成就,须“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
秋霞圃书院肇创正是希冀通过对传统文化之研究与教学,继承和阐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书院由沪上著名学者沈渭滨、葛剑雄、傅杰、朱学勤、李天纲、汪涌豪等教授联合发起,并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香港、台湾和海外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建,是民间学术研究团体和教育教学机构。几年来,书院浸淫于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文等领域,延请名师驻院讲学,畅谈文学想象、纵论历史分合、仰望哲学星空、顿悟艺文美感,海阔天空、其乐融融。
当然,文化的薪火相传仅靠一己之力尚难以点亮国人心灵,希冀更多高士大德汇聚,摒弃地域之见、门第之分、院校之别,超越功利,集聚起来,和合共生,让经典重光。
若有重建人文精神之意愿,则书院传统必为珍视之资源。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以现代表达方式使其重现,发挥“匡翼”学校之不逮功能,正是今日振兴文化、重建民众心灵家园不可忽略的课题。
“秋霞圃人文典藏”由登临秋霞圃书院的学者讲授经典之记录或于他处讲演之文字稿汇编而成,陆续结集付梓,“纫秋兰以为佩”,经由诸多学人精心培育,必会给读者带来怡人馨香。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个中差错敬请批评指正。
心如风,尚待吹起,对望深沉,百年如一,书院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醇情亦如是!
李耐儒
于嘉定孔庙·秋霞圃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