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长篇论文《语文乐学8法》,7600多字
完成长篇论文《谈谈谈谈对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几个弱点的观察》,5000多字
完成《制定成长规划的意义和方法》,2500多字
完成《201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好题》,12000多字
完成给弟子李光烈的“人物”稿写的“师说”文字,1500多字
……
当2011年的6月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又写下了以下计划:
2011年6~8月余映潮的重要工作:
01备好《读报课》并出席第八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
02准备7月中旬到南昌的关于“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讲座稿。
03准备8月1日参加昆明讲学活动的课与讲座稿。
04准备8月2日北京中国教师网关于《“角度”的美妙》的讲座稿。
05给河南《教育时报》写关于“说明文教学”的稿件5~8篇。
06给《语文世界》写关于“映潮说课”的稿件5篇以上。
07准备下学期到泉州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的两个新课。
08准备下学期余映潮工作室和讲学用的小学语文的两个新课。
09备好下学期要讲的初中语文的两个新课。
10有时间的话准备一节“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课。
11完成轻工业出版社大约15万字的书稿《余映潮的教学主张》。
12完成2012年《语文教学通讯》的“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稿件8篇。
13筹划2011年下半年五处“余映潮工作室”的具体工作安排。
14策划2012年给湖北大学《中学语文》的写稿计划。
15写8篇“历练生命”方面的随笔,使这个随笔系列的文章达到40篇。
16其他应急的工作……
像这样的指标要求,像这样的计划,给人的感觉是,跨出的每一步都很艰难。只能说,坚持吧;只能说,耐心地坚持吧;只能说,不要着急,坚持吧。没有理由不去做,因为指标是自己定下的。辛苦了自己,也锻炼了、发展了自己。坚强毅力与学术水平,能够在这样的磨炼中获得“双丰收”。
2012年1月18日,我在《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50个》中这样写道:
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两年的时间里,我在全国各地讲了50个新课。加上原来所讲的100个课,现在,我的公开课已经讲到第150个。每一课都是真的。每一课都讲求创意。每一课都要体现自己的设计理念。每一课都无法事先进行试教。每一课都要保证首讲成功。每一课都不会定型,每一课都会修改。每一课都要求能够到乡村学校里去讲。每一课的每一分钟都要直面无数审视的眼睛。每一课都立足于即使学生不预习也能上。每一课都要求做到关注知识积累、关注能力训练。每一课都衍生出丰富的教学资料。每一课都融入了我非常多的时间。每一课都沁入了我无数次的琢磨。每一课都令人牵肠挂肚。每一课都让人寝食难安。每一课都疲倦着我的双眼。每一课都催生着我的白发。十分辛苦,非常艰难。不仅仅只是讲课,还要撰写大量的文章,还要准备大型的讲座稿。如古人所说:“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此中的苦、累和紧张,只有自己才深深知道。
一定要有指标要求,必须要有“数量”的要求,这是教师谋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9.教学资料与文献意识
我们将教学中用作教学参考、训练设计或者用于教师教研水平提高的信息材料称为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如教师教学用书、中高考资料等教辅资料;一类具有学术性、文献性的特点,如教学论文、教学论著、专业刊物等。
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最需要重视的学术文献资料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日常教学教改教研有关的前沿信息资料,它们告诉我们,别人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一类是与课堂读写教学密切相关的论文论著资料,它们告诉我们,如何好好做,如何做更好。
它们能够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智慧”。
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学不仅仅只是对表现形式、教学角度、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更在提高教师的文献意识和资料占有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教材编写体例的改变、教材中课文的丰富性、选修课的设置、研究性学习要求的提出等,都对教师提升个体素养、对教师的学术资料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然而就“教学资料”的占有而言,教学界有一种现象耐人寻味:普遍地看,中老年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学术文献资料的占有量,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就让我们深思:这些中老年教师在他们的教学经历中,为什么缺乏学术文献资料的积累?这种现象同样让我们深思:现在的年轻教师,若干年之后,在文献资料的积累上会不会也是两手空空?
“教学资料”四个字,因为人们的熟视无睹而成为教学研究特别是教师学习方法研究中的冷门,甚至于几近空白。在经年累月的中学语文专业报刊中,极少看到关于教师与教学资料之关系的研究论文;在无数的教学论文中,很少看到有关运用学术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叙述。
而我认为,拥有和不断拥有一定数量的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学术文献资料,是语文教师业务进修与素养提升的第一策略。
没有任何观摩学习、培训进修能够像它们一样长久地陪伴着我们,没有任何名师能够像它们那样深厚博大,没有任何一个个人有它们那样的永在发展更新中的智慧。
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做到让自己拥有一定的可用的学术资料的积累呢?
从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的角度说,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在教学资料积累方面做到下面内容的十之三四就是很了不起的了:
长期订有一两份中学语文专业杂志,长期订有一两份能够提升自己文学修养的杂志,长期订有一两份中学生学语文的报纸或刊物,有自己所订阅的专业报刊的精要内容的查询目录索引,有当今国内语文名师的重要教学专著,有课标规定阅读的古今中外名著及指导性书籍,有与选修课教学有关的各种参读资料,有系统详细的中学生作文指导资料,有自己收藏的教学札记、备课参考、教学实录、创新设计等。
其中最重要、最实在的,是长期拥有自己喜爱的专业杂志。
如果一位教师能够自觉地重视教学文献资料的积累与运用,那么就可以说这位教师有一定的学术意识,有一定的文献意识,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自己的资料仓库。这样的教师就是善于学习、能够让自己持续发展的教师。
从一生的教学事业来讲,拥有大量的专业的学术文献资料,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立身之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在做学问。
美好的境界是,当我们的教学青春逐渐消逝时,我们的学问却日渐丰厚。
20.规划自己,塑造自己
“规划自己,塑造自己”这八个字,既与“立志成才”有关,又与“修身养性”有关。
规划自己,主要指切实地想一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可能会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塑造自己,主要指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优秀起来。
“规划自己”应该是有长安排和短计划的,而“塑造自己”则没有时间阶段的划分。在“规划自己,塑造自己”之间,还可以加上一个“勉励自己”。在事业上,在做人上,我更多的是注重塑造自己。如我的一些“警语”:
事业的构思就像散文的构思:托物,蓄势,开掘。
多研究自己,定期“盘点”自己。
我是我的秘书,我是我的钟点工。
心情靠自己调适。
修炼性格。
从容淡静,心境平和。
少计较外界,多要求自己。
如我的“性情”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善良”。善良,就是待人要好。“善良”二字,言短意长,意境深远。关爱他人,心系弱者,在自己的群体之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对别人给予的帮助总是心存感激,常被身边的凡人小事所感动,善解人意不作苛求,面对误解或责难一笑了之……这一切都是善良的品性,有善良品性的人是有意境的人,生活总是在他的眼中和心中微笑。
另一个是“乐观”。可以说,我的生活中,从年轻到年老所遇到的不顺之事,非一般人所能忍受。面对这一切,我的处事方法都是轻轻地叹上一口气,然后将烦恼像蛛丝一样轻轻地拂去。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在大家面前总是一个快乐的人。
正是由于这种心境,我才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这样快乐与健康。于是我做了很多的事,如我退休时对自己的一番“盘点”:
我之最
最好的性格是淡看几十年中的挫折、烦恼与屈辱。
最艰苦最有新意的创作是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型的论文系列。
最勇敢果决的是50岁以后开始学讲课。
最倾心最投入的是钻研实用的中学语文教学艺术。
最细心严谨的是中考语文命题20余年没有出错一个题。
最有特色的是我坚持多年的抓好五支队伍的教研工作模式。
最欣慰的是我卓有成效的中学语文教研工作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最自豪的是我几十年独力支持,将一个以农村为主的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最实在的贡献是用我自己的大量课例生动地诠释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最受鼓舞的是张定远先生评价我的几句话:“他在三个方面可以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
当然,我也还有远景的规划:
我的畅想(2007—2017年)
精细研读100篇课文并积累大量的助读资料。
研读与中学语文教师业务进修有关的论著100部。
阅读中学语文专业杂志1000本并积累有关专题的索引目录。
发表教学论文100篇以上(含教学设计)。
出版个人专著两到三本。
演示的课例在目前的基础上达到80个(起码讲到70篇课文)。
作100场学术报告。
朗读录音100篇课文。
“语文潮”网上教学设计艺术微型讲座100个。
“语文潮”网上“映潮评课”达到100个。
在个人的成长与奋斗上,在自己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水平的发展上,我是非常注重规划与小结的人,我成长中的每一步基本上都离不开自我规划。
我觉得,个人成长中注重“规划”,对于一个奋斗着的人的意义主要在于:
1.让你有着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如“做一个受学生欢迎与尊敬的好教师”,就是很好的目标,如“做一个课堂艺术研究的能手与专家”,就是极明确的奋斗方向。一位教师,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志存高远”,就有了奋斗的憧憬。几十年前,我的奋斗目标就是“让课堂教学的艺术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这个奋斗目标,让我一直坚持奋斗到现在。
2.让你表现出清醒的智慧的思想方法。做人或做事,思想方法至关重要,思想方法永远高于一般的工作方法。而规划自己的过程,就是审视自己的过程,就是提炼自己的过程,就是设法优化自己的过程。比如说“苦做之中要有巧做”就是一种思想方法,“突出重点细节到位”就是一种思想方法,“坚持创新形成特色”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多做,如何去做好。
3.让你能够趁着年轻多做事。一方面,一个年龄渐长的人,固然可以奋斗、再奋斗,但毕竟不及年轻时的那种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年轻”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总是早点规划自己为好。趁着年轻多做事,就是突现了“时间”这个要素。一个人的奋斗,没有了时间的支撑,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抓住了时间就等于充分发挥了“精力”的价值,更加有利于自己成长,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更加有利于造福学生。
那么,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远景呢?
我想,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不可忽视:
1.将自己的发展规划落实于本职的工作上,一定要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要立足于工作,立足于职业。
2.要有发展自己的“着眼点”,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向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两个重要目标奋进。
3.一定要有短期目标,一定要有指标要求。就我的经验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唯此才能逼着自己向前走。也可以说,没有指标要求的奋斗不能确保“进度”,不能确保“质量”。
如2012年6月至9月在“论文写作”方面我的规划:
将《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的10篇“名师讲坛”系列文章写完。
将《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上半年的6篇“微型讲座”系列稿写完。
将《语文周报》“试题评说”的8篇文章全部写完并发出邮件。
将湖北大学《中学语文》2013年的8篇文章写完。
像这样的规划,我没有一次不是全部完成的;每天必须写,每天做一点,每天都有一点收获,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充满向往地坚定地追求着远方的硕果。
我想,年年岁岁,波澜起伏,生活复杂而又艰难,我们不能离开从容地坚守的精神境界,我们需要用平静、乐观、潇洒、坚韧、踏实来滋润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