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操:逐鹿天下五十年
6021000000018

第18章 黄雀!螳螂捕蝉的古老寓言

快马加鞭,入洛道上。

此时星夜赶回京师的,正是袁绍。

赶回国都的第一夜,他来不及见夫人刘氏,通过何进最亲信的门客张津,直接进入何进的大将军府。

“大将军,接下来将如何作为?”

“你是指蹇硕?”

袁绍点头:“事已至此,再无回旋余地,即使你有意宽恕蹇硕的罪行,蹇硕也一定不能安心,必然会再次出手,陷害于你。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害,为今之计,只有先下手为强!”

张津在旁,也表示附和。

何进一时觉得这事有点太急,他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杀头猪,也得先洗干净呢!

袁绍提醒他,宫廷中最关键的就是禁卫军,要加强对宫廷禁卫军的控制,那就应该火速任命可信的人选负责禁卫军。

何进觉得这话有理,可是任命谁比较好呢?

袁绍想自己能出任最好,可是毛遂自荐此时显然不太合适,但太过疏远的人更不合适。那就举贤不避亲吧,他说:

“袁术如何?”

袁术如何呢?

当袁绍与曹操说起此事时,曹操曾表示异议。

袁术是袁绍同父异母的兄弟,可是在曹操看来,两人的个性几乎完全相反,虽然出自袁氏高门,袁绍的个性倒还算得上爽朗大气,可那袁术便显得小家子气许多,凡事多计较。

做大事,就不该在小处计较太多,否则必失人心,尤其是难得有才之士的拥戴。袁术不屑他哥哥袁绍,一直嘲笑他是婢女所生之子(不过这也是事实),台上固然不至于撕破脸皮,可台下早已乱脚连连。

曹操的话固然有理,可是袁绍却不能听,他有自己的道理,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多团结一份力量,便比之前强一分。袁术虽一直与他闹别扭,可他毕竟是自己人。而且他身边也有一大圈子人,那个圈子恰好也是袁绍、曹操较少涉及的。既然如此,交给袁术去做,便不止多了一个人,其实更是多了一个圈子。

好吧,这回,听上去袁绍比曹操考虑得更为周到。

就在袁术上任虎贲中郎将,入禁值班后不久,几位小黄门自深宫中来,求见大将军何进。

这便怪了,所有宦官不是都在蹇硕的领导下要与何进决战吗?怎么临时居然有了反水之人?

原来,他们是中常侍郭胜的手下。

一听说是郭胜派来的,何进也立马变了脸色,请他们进来。原来这郭大公公与别的公公不同,他可以称作是何进兄妹的恩人。当初何进的妹妹能得先帝的宠幸,据说就有他的功劳;何进能进京做大将军,也曾得他帮忙。

一语以蔽之,何进当今之富贵,一半就是郭公公这边给的!

然而此时郭公公派人来,究竟又是何意呢?

原来此时的皇宫墙内,已因为这场紧急事变分裂成了两大阵营,一伙人固然要与何进斗个你死我活,另一伙人却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何进无非是做他的大将军,要的是外边的富贵,与咱这里头人又没有必分生死的理由。咱们求咱们的快活,他得他的好处,为何一定要拼得你死我活呢?”

这伙与蹇硕分野的公公,便是张让、赵忠等宫内的主流派。换而言之,蹇硕因为势单力孤,被他的同人抛弃了!

何进笑逐颜开,胜负已然分明。自己这边有皇太后、小皇帝,还有满朝文武,如今更加上宫里头这些人,威风一时的上军校尉蹇硕,你输了!

一场气氛紧张的大战,眼见就此落下帷幕,袁绍却不高兴了。

深夜拜访曹操,袁绍看上去心事重重。

本来,蹇硕的敌意已经激起何进对宦官的斗志,袁绍顺水推舟,便可将何进推入他所设定的轨道。然而中常侍们却果断无情地抛弃了蹇硕,将蹇硕的生死送到了何进的手上。这样一来,何进和宦官之间不但失去了蹇硕这个导火索,相反更因这事件而关系大为改善。

正如何太后所言:“中常侍们对我何家颇多照顾,兄长不可忘恩负义!”当年她还只是皇后之际,因为嫉妒而毒死了王美人(汉献帝之生母),天子龙颜大怒,打算将她打入冷宫,全靠众宦官求情才得以过关。这一份情意,何进已经忘却,何太后却还记得。

“他们怎么会白求情,可是狠狠地敲了我几百万钱!”何进说。

话虽如此,何进的心,却在水中央左右摇摆。人家买过你一回猪肉,那便与你有了交情。下回再来买之际,便有好说话的资本。

那么,且就放过他们如何?

何进犹豫起来。

这便是袁绍不爽的原因。如果何进与中常侍们关系获得根本性的改善,他此前的努力,将全部付诸流水。

且与曹操谈谈,或许他别有良谋呢!

曹操又如何想呢?

首先,他赞同袁绍的想法,对付宦官,绝不能止于蹇硕,张让、赵忠之流也一定不可放过!

然而如何不放过呢?

曹操说:“这很简单,把这件事交给司隶校尉就可以了!”

袁绍愕然:“岂有如此简单?”

曹操摆摆手:“本初,你忘了阳方正吗?”

袁绍一时为之色变。

许多年前,当袁绍还是一位豪门少爷,已听闻阳方正的大名。阳方正(方正是他的字,著于史册之上的,是他的名:阳球,一个今人看来不太严肃的名字),据说在少年时曾因为郡中官员侮辱他的母亲,因而纠集少年,居然将官员满门杀死。

而后,当听闻中常侍们作恶多端、祸乱天下,时任小小议郎的他,曾经拍着大腿发下誓言:

“若是阳某人能做司隶校尉,这些宦官,又怎能轻易放过呢?”

结果天合人意。光和二年(179),也就是曹操在谯县隐居读书的时候,这位阳方正真的获任司隶校尉,担当监察京师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之职。从那一刻起,他便开始了捕杀宦官的历程。

司隶校尉其实不算什么大官,也就“比二千石”的俸禄,精确而言是一千两百石。和那些中郎将、侍中一个标准。可阳方正看中的是司隶校尉的职权,在这个位置上,他便能拥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上至三公九卿,只要触犯大汉律例,他便有权抓人。

于是,他便把矛头指向当时担任太尉的段颎。这人也算是当时的名将,他的字是纪明,曾经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并称“凉州三明”。可是品德却远不如前两位,为了做高官,他不惜与宦官合作,不惜捕杀太学生来换取富贵。

阳校尉便逮捕了段太尉,因为他与宦官勾结成奸。

此时,张让、赵忠等十常侍的前辈王甫正在家休假,阳校尉便抓住这个时机,借进宫感谢皇帝恩德的机会,向皇帝说出王甫等一干宦官的罪状。结果,皇帝居然准奏了,于是他便火速开工,连续捕捉王甫以及他的儿子永乐少府王萌、沛国相王吉等一干人等,并且连夜严刑拷打,将作恶多端的王甫父子杖毙。而段太尉也终究自杀以谢国人。

而今,曹操说起这段往事,无非就是想告诉袁绍,解决宦官只需一名干练得力的司隶校尉便可搞定。

袁绍却不这么想,他说:“孟德,就拿阳方正来说吧!”

后来又如何呢?初师告捷的阳校尉,想着要把其余的宦官恶首曹节、张让等一网打尽。可是当曹节看到被摆在路边示众的王甫尸体之际,他却擦着眼泪表示要引以为戒,那意思便是十常侍要团结起来,切切不可再给他人可乘之机。接着他便进宫劝皇帝将阳校尉改任卫尉,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内容却谬以千里。失去地方监察大权的阳方正陷入宦官的围攻,也就在他与当时担任司徒的刘郃商量如何对付宦官之时,十常侍的诬告降临到他们头上,结果刘郃、阳方正都遭遇不测。

“所以,只是一个司隶校尉,无法搞定大局!”

“你所谓的大局又是?”

袁绍告诉曹操,那便是斩草除根,将宦官全部消灭,这才能真正做到除恶务尽、永无后患!

也就是这句话,令一贯跟随其后的小弟曹操大吃一惊,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所谓除恶务尽,本朝以往历次事变,均因宦官余党不尽,诛杀一批再起一批,所以要根本解决,唯有彻底废除宦官!”

没有宦官,你我倒是无所谓,问题是皇上和太后能答应否?

“这便要靠大将军了!”

“若大将军也无法说服太后,那又该如何?”

面对曹操的问题,袁绍一时陷入困局,显然他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可是他毕竟是袁本初,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他说:

“我有后招!”

说完这话,袁绍居然如同一个小孩子般爽朗地开怀大笑起来。

袁绍走后,曹操心中忐忑许久。

袁绍这边在密谋,何进那边则在广纳人才,而且点名要智谋之士,如何颙、荀攸、郑泰等一班人,统统应征来到京师。何大将军倒也真慷慨,对他们加授官爵,且官位不小,何颙当上了掌监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等五营官兵的北军中侯,荀攸则就任皇帝身边的近侍之臣——黄门侍郎,郑泰做了国务秘书——尚书。

就在这何国舅忙碌不停的时刻,宫里他妹妹何太后又来人了,说是有新的烦恼。那烦恼便是董太后,近来忽然有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动辄要参与政务。

“我们都是女人家,操心那些做什么呢?朝廷之事,就让大臣们做便是了!”每当董太后要干涉政务,何太后便赔着笑脸相劝。

未承想这话反而激怒了董太后,老太太立马就翻脸了:

“你今天这么嚣张,不就是因为你哥哥何进在做大将军吗?我传道敕意下去,这就让骠骑将军断了他的头,那太简单了!”

其实董太后无非是说得太狠了些。可何太后便把话儿递给了宫外的大将军何进,何进一听,这还得了,要把我的脑袋给断了,这可别怪我反手一击太狠。

董太后说的“骠骑将军”,就是他的侄子董重。可怜董太后到底深居宫中,不明白外头的情势究竟如何,一句话便送了他亲侄的性命。董重还不知怎么回事,何进已将杀猪刀锁定了他的头颅。

对付董太后,何进拿手得很,与大臣们一商量,他便有了十足的理由:“这大汉朝啊,历来是有惯例的,藩国之后不得在京师居住,那就得回本藩去!”

原来,董太后当初嫁的是汉灵帝的父亲解渎亭侯,汉桓帝驾崩之际,因为没有儿子,所以才选择了解渎亭侯的儿子做新君。而新君即位,也没办法追尊自己的老爸做皇帝,勉勉强强,才尊了“皇”却没“帝”。母亲董氏最初也只能尊个“贵人”,多年之后才得以追加皇后、皇太后的名号。

这董太后究竟如何呢?据说也不怎么地道,干了不少买卖官爵、干预朝政的事,所以满朝的士大夫,对董太后都不太满意。现如今何进与三公一商量:好,其实你原本是一个“亭侯”的老婆,住在皇宫里算什么呢?这就搬出去吧,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至于那倒霉的董重就更惨了。无缘无故摊上了祸事,骠骑将军府被何进的大批军马包围,董重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抓我这没兵没权的干吗?

何进也懒得跟这莫名其妙当上骠骑将军的董重解释,莫名其妙将他免去一切职务关起来,没过几天董重死了,据说是悬梁自尽了。

可是没完,一个月后,那董老太太也死了,据说是被吓死的,死的模样颇为恐怖。一时之间民间便议论纷纷,舆论这就倒向弱势的一边去了!

董老太后虽死,另一个姓董之人却在黄河边上悄悄窥探起京中情形——那便是颠覆大汉江山的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