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6038600000010

第10章 父母,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5)

等客人离去后,妈妈把青青叫到面前,给他讲了一个不讲礼貌的故事,其中就有今天来客人时的场景。然后,妈妈问青青:“你说这种做法对不对呢?”青青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对,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妈妈一听这话,欣慰地笑了,并且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我就知道青青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以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青青都会上前很有礼貌地问好。客人们都夸奖青青是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还羡慕青青的妈妈教育的好。

同样是孩子不甚礼貌的表现,但青青的妈妈却采取了正面、积极的教育态度。先用故事教育孩子,让孩子能够理性地分析、判断自己的做法,之后又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以后,他自然就会表现得更好!

这两个故事告诉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就应该给孩子以正面、枳极的引导与暗示!具体的做法如下。

1.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错误

人们常有这样一种想法:“找出错误,才能进步。”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许多“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动不动就指责挑剔孩子,使很多孩子丧失了信心;更有一些孩子非常害怕犯错,但越是害怕犯错就越容易犯错!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一错到底了!

因此,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进步,就不要尽挑孩子的错误,不必对孩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相反,你应该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价值感,把错误当成成功的一块跳板,这样,在错误中,孩子学会的是总结与跳跃!一个善于从“错误”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2.相信孩子,给孩子以积极的期待

成人有益的帮助会导致儿童积极的发展趋向;反之,消极的期待则会导致儿童发展趋向于消极。如果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做好某件事,得到的结果通常就是如此。

赵明想参加学校足球队队员的选拔,爸爸觉得他才三年级,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于是对赵明说:“明明呀,我觉得你今年是选不上的,为什么不等明年再参加呢?等到明年的时候,你的年纪大一点,技术更成熟一点,选上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但是,固执的赵明不听爸爸的话,他坚持今年一定要参加。

爸爸见赵明这么坚决,只好无奈地说:“好吧!那你想参加就参加吧,不过你可别说我没有事先提醒过你。”

到了选拔时,“果然”如爸爸预料的,赵明没有选上,他因此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是踢足球的料,从此对足球失去了兴趣!

其实,故事中的爸爸并不是要泄他的气,他只是希望赵明准备好以后再参加。然而,赵明却觉得爸爸是在暗示自己没有能力!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赵明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事实上,期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当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预期孩子会失败时,孩子就会在心理或者言行上表现出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反之,如果家长相信孩子的实力,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功!因此,相信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吧,别让你的孩子成为负向期望的牺牲品。

3.做孩子的“正面”榜样

这是两个经历相似,学历相同,社会地位同等的父亲。

然而,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第一个父亲往往是乐观、公正地看待它,分析造成眼前不利的原因;而第二个父亲表现出来的则是麻木和消极抵抗。

两个父亲各有一个男孩,他们一样的健康、聪明。上学后,他们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老师的误解和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时候第一个父亲往往静下心来,与孩子一起寻找症结,教他解决的方法。第二个父亲则是当着孩子的面狠狠地诅咒社会和老师,仿佛所有的波折都是有意让他们父子难堪。

一次,当地发生了地震,两个孩子都被埋在废墟下。他们周围没有人,没有食物,只能等待救援。第一个孩子表现得很冷静,他尽量减少活动保持体力,减少有限空间中的氧气消耗,然后用砖头不断地敲击楼板,发出求救的信号;而第二个孩子当时就吓蒙了,他绝望地哭了起来。等救援队找到他们时,第一个孩子还顽强地活着,第二个孩子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你看,家长的处世态度对孩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呀。一个心态消极,总喜欢抱怨的家长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消极;而心态积极乐观的家长,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向上!

因此,作为家长,特别是心态消极的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力图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具备豁达的人生态度,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这样才能给孩子一片塑造优秀人格的土壤。

和孩子一起成长

某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总能看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痕迹。一个认真求教、谦虚的家长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家长更易于让孩子接受,也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起快乐、平等、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因此我们说,要维持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很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总认为家长就应该高高在上,孩子就应该服从家长,听家长的话。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别说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了,就是跟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都很难。这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

老严是个商人,他平常应酬多,工作又很忙,所以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儿子今年上高中了,住到了学校里,直到周末才回家。这样一来,他们间的交流就更少了。

这段时间,老严发现儿子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玩电脑,一玩就是大半天,有时候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了。妻子说,孩子平常学习很紧张,周末让他放松放松也未尝不可。可老严却非常反感。于是,只要一看到儿子玩电脑,就不免要上去批评儿子,让儿子少玩点电脑,可是儿子不仅不听他的话,还经常顶嘴。

一次,儿子甚至对他说:“玩电脑没有什么不好,而且非常有意思,我知道你不会,要不我来教你吧!”听到儿子要教自己,老严更加生气,他咆哮着对儿子说:“笑话!还有儿子教老子的!简直无法无天了。你的事我不管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儿子见老爸这么无理,而且还这么“老土”,索性就不搭理他了。父子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了。

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说过:“如果您放弃权力,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摆在与子女平等的位置上。

当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或出现错误时,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让他明白事理,改正错误和缺点。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而自己却不具备时,父母就应该主动扮演受教育者,向孩子请教,向孩子学习。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家长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量可能比父母大很多。孩子比父母学得快、记得快、阅读速度快。孩子在英语、电脑、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比很多家长强。此时,家长就应该放下架子,拜孩子为师,向孩子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家长虚心向孩子学习,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赞扬、鼓励、赏识和尊重,只有这样,家长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朋友,从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一位妈妈在家长学校听完教育专家的课后,决定采纳专家的建议,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回到家后,这个妈妈对自己初中一年级的儿子说:“我想学习英语,我们单位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英语过关,否则不给涨工资。我这些年没动英语,都忘光了,你来帮助我,教我英语行吗?”

儿子听到这话,既觉得新鲜,又有些诚惶诚恐,他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我的英语不好呀,我怕教不好你。”

妈妈说:“你总比我强呀,我就从你们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开始复习,我快点补课,有不会的就问你,等到我补到和你一样进度了,就由你教我。好不好?”儿子说:“试试吧!”

妈妈的单位也的确要求学会英语,于是,她真的开始认真学习。她每次问儿子都表现得很虚心,而且还时不时地夸奖或感谢儿子,这让儿子对此非常上心,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教好妈妈。

为了能更好地教妈妈学习英语,他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还专门请教自己的老师,学习英语越来越努力,成绩也不断提高。

拜孩子为师不只是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好方法,同时还是让孩子接受我们的好方法。在拜孩子为师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无话不讲。更可喜的是当孩子是你的老师时,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增强,同时还可为家长提供有价值、有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

陈先生在一条繁华的马路上开了一家小型超市。他很会做生意,每天都有很多顾客光顾小店。经常也会有一些外国游客来买东西,由于语言障碍,他只能通过手势沟通,所以互相理解非常困难。

儿子听父亲说起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要教爸爸学习英语,还建议爸爸进一些“外国货”到自己的店里,老外见到英文商标,可能会更加愿意到店里买东西。

陈先生听从儿子的建议,认认真真地学起英语来,而且还真的进了一批“美国货”,这让这些旅居在外的“老外”觉得非常贴心。从此,来这里买东西的外国朋友更多了。

赏识孩子的知识,尊重孩子的建议,主动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不仅可以实现家庭情感的互动交流,营造家庭温馨的学习气氛,而且可以建立畅通无阻的亲子沟通渠道。家长与孩子平等对话,可以促进子女对长辈的尊重体谅,从而跨越代沟,实现两代人的心灵互动。

除了和孩子一起学习,陪伴孩子成长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完全可以邀请孩子做自己的小帮手,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家事。看到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就向他们请教,让孩子来教你,这时孩子会非常得意,会干得更起劲。当孩子和你一起做完事情后,应当真诚地表示感谢,让孩子知道他的帮助对你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千万不能因为孩子能力不足,认为他越帮越忙而拒绝他或敷衍他,这样最容易打击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孩子是在锻炼中成长的,与父母合作的愉快经验有助于指导和帮助孩子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孩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在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经常会遇到下面两种情况。

1.家长的教育方式遭到孩子的拒绝

比如说家长很想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但如果以质问的口气去问孩子,孩子往往会三缄其口,不愿交流。这时候,家长不妨采取向孩子讨教问题的方法。“我在工作中有一个难题,能不能帮爸爸解决一下?”

“我同事的小孩跟你差不多年龄,他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帮忙出出主意?”

这时候,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父母的赏识、信任和尊重,会非常高兴地来帮忙,家长也就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发现孩子内心的想法,进而“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2.孩子在某个领域确实比家长强

孩子学习和适应新生事物的能力一般都会比家长强,这时候,家长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从而更快地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事物。这样,不仅自己能够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还能通过向孩子学习,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从而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