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十招让儿子成为男子汉
6040600000004

第4章 宽容豁达是男子汉的优秀品质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孩子,他们锱铢必较,生怕自己吃亏。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他们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别人哪怕只有一点点毛病,他们都要横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遇到一点点小问题,他们就耿耿于怀、闷闷不乐。

这样的孩子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意见,不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和过失,不仅自己活得辛苦,与他们相处的人也不会轻松。

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也说:“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人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撂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愤懑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更有价值的大事上。”对于孩子来说,拥有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尤其重要,因为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懂得宽容的人在给别人一个宽松环境的同时,也给自己一片广阔的空间。有宽容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宽容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别让狭隘禁锢了儿子的心灵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在事业上取得卓越成绩的人一般都心胸宽阔、凡事从不斤斤计较。因为心胸宽阔,为他人所喜欢,不但收获到友情,而且收获到了机遇。父母要想自己的儿子也取得成功,就应从小培养他宽容豁达的品质,让他的内心像大海一样宽阔无边。再说了,这也是一个男子汉应具备的最基本“软件”。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男孩都具有开阔的心胸。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狭隘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交往,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

这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

荀阳今年10岁,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这孩子平素很争气,很好强,学习成绩也相当优秀,表现更是突出。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孩子的气量小了点。平日里,做了错事,妈妈批评他几句,他就撅起嘴巴半天也不跟妈妈说一句话;在学校里,如果同学背地里说了他什么坏话,若是被他知道了,必定不依不饶,一副不说清楚我跟你没完的架势,所以,班上的同学都挺怕他的。然而,因为他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因此,家长并没有把他的缺点太放在心上。

不幸也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节日旅游,每个同学要交100元费用。荀阳向妈妈要钱。妈妈对他说:“最近单位不景气,爸爸又长年有病在身,这次你就先不去了,等以后有机会,妈妈带你去。”

荀阳一听这话,就拉长了脸:“又是效益不好,又是不景气,同学和老师如果知道我因为交不起100元钱不去旅游的话,他们会怎么看我呢?那样我多没面子呀!”

妈妈一听这话也急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说是你爸的命重要还是你的面子重要?要知道你是这样没有良心的孩子,我早应该把你扔水沟里了!”

不想,就因为这么一句话,荀阳就觉得妈妈不爱他,不理解他的感受。当天晚上,他趁爸爸妈妈睡着的时候,从阳台上纵身而下……

这么一朵娇艳无比的花儿就这么被“狭隘”摧毁了。如果荀阳对父母能多点体谅与理解,荀阳的父母能及早发现儿子的这一性格障碍,这样的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这是值得我们所有的家长引以为戒的呀。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同样具有狭隘型性格呢?一般来说,性格狭隘、偏执、器量小的孩子常常自视甚高,看问题非常主观,他们不能容忍不利于自己的议论和批评,更不能受到丝毫的委屈和无意的伤害;有偏见,嫉妒心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对批评和挫折过分敏感,总是怀疑别人,习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凡符合以下七条症状中的四条,就可诊断为狭隘、偏执型性格。

(1)在没有充分依据时,预期自己会遭人伤害;

(2)未经证实就怀疑朋友的诚实;

(3)从温和的评论和普通的事件中能看出羞辱与威胁的意向;

(4)对嘲笑和羞辱绝不宽恕;

(5)不愿信任别人,无缘无故地害怕别人会利用他的信任来反击他;

(6)很容易感到自己受轻视,并且立即报以恶眼与反击;

(7)未经证实,便怀疑亲人的忠实。

出现了偏执性格或表现出其中某些特点的孩子,往往与这些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指向自我,强调自我的存在。此时如果有些心胸狭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或盲目地维护自我而过高评价自己,或因自卑而以争胜好强的外表来掩盖,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受情绪支配,这样就容易走极端。偏执狭隘的性格使孩子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很难被接受,他自己也会深陷于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孩子走上不归路,这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

所以,孩子偏执、心胸狭窄的毛病不容忽视。那么,孩子偏执、狭隘的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分析,孩子所以心胸狭隘,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家长之间缺乏宽容,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狭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第一人老师,我们是否在孩子的心灵上播撒过宽容他人与人为善的种子呢?有很多家长,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斤斤计较,争锋相对。日常生活中,因为在外面受了气,回到家里还耿耿于怀,甚至辱骂,中伤对方,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刻薄”的阴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是不会懂得宽容的。

第二,视野狭小,导致“狭隘”。人与人之间如果封闭、孤独、不善交往,就会导致一个人心胸狭隘,宽容也就无从谈起了。家长只有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狭小的天地,广交朋友,多见世面,不要把自己固定在自己固有的小天地里。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激发生活的热情,让生活充满阳光,让心灵充满阳光。充满阳光的人生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么?

第三,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造成了孩子心灵上的创伤,这样就会形成两种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因此孩子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宽容的品质,二者是分不开的。儿童心理医生指出,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

第四,规定太多,导致孩子不敢放开手脚,自然没有“宽容”的机会。家长们往往从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甚至给孩子定下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规定这些不能做,那些不可碰,这些要求都是对“孩子气”的否定,实际上在清除“孩子气”中,我们连同孩子的个性也一同抹杀了。

家长对孩子要有宽容的态度,不能处处以条条框框约束他们,而是用理解和宽容来认可孩子的纯真天性,再引导和培养发展他们的个性。

第五,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不少家长认为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总会有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我的孩子可不能吃亏,多学点“本事”是重要的,如此,就必然忽视了对幼儿宽容性格的培养。

当你的儿子出现了偏执、狭隘等性格弱点时,家长不要把责任归咎于儿子自身。实际上,要了解孩子的问题,家长应先从自身找、从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以更好地培养儿子宽阔的胸怀。惟有给儿子狭隘的心灵解禁,儿子才能活得更幸福、更豁达、更精彩!

宽容豁达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美国著名的文学家爱默生说过:“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法国大作家雨果也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则是这样说的:“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人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撂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愤懑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更有价值的大事上。”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懂得宽容的人在给别人一个宽松环境的同时,也给自己一片广阔的空间。有宽容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宽容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宽容的意义重大。

首先,宽容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更和谐。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

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

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包容忍让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德。拥有这种美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受人尊敬的。

宽容的人,除了心胸豁达以外,还比较“健忘”,他们用感恩的心生活,用宽容的心对待别人曾经给予自己的伤害,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

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抢——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撕了自己的衬衣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地。他们都以为自己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救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看完这个故事,谁能不怦然心动呢?一个宽厚地对待他人,充分地理解他人、体谅他人的人,除了给自己带来美好的友情以外,还丰饶了自己的内心,让生命因此而充实。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此外,宽容还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有一个孩子,由于从小父母离异,谁都不管教他,这样一来,他就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搅和在一块,养成了很多不好的恶习。

一天,放学后他走到学校门口,看见路边摆了一个书摊,前面挤满了人。小孩平时很喜欢看一些图画书、故事书,于是他也挤进去看看卖些什么。原来卖的全是花花绿绿的小人书,很多都是他以前没有看过的。对于小孩来说,小人书是最吸引人的,很多人都掏钱把书买走了。这个小孩也想买一本,可是一掏口袋,发现自己没钱,身上的钱昨天花在了游戏室里。这可怎么办好呢?如果现在回家向家长要钱,再来恐怕就卖完了,他很是伤脑筋,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一个罪恶的念头闪进了脑海,偷!再说,以前和街头的小流氓们也偷过东西。

于是少年装作要买书的样子,拿起那本他想要的书翻了翻,趁摊主大爷找钱的时候偷偷塞进了书包里。就这样,很轻松就得手了,他转身想赶快离开,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大爷,他偷你的书!”刚才站在他身边的一个男生看见了他的行为,这时,小孩吓出了一身冷汗,怔在那里,脸一阵红,一阵白。

他正在那里不知所措呢,听见摊主大爷说:“哦,同学,你误会了。他是我孙子。”刚才那个男生看见是自己误会了,向大爷道歉离开了。小孩顿时有些傻眼,大爷又说:“你先回去吧,叫奶奶先做饭,我一会就回去。”他知道,大爷是帮自己解围,并告诉自己离开。可是他并没有离开,而是躲在一个角落里,直到摊主大爷收摊回家。他很想跑过去,向大爷说声对不起,可是他丧失了勇气。他知道,摊主大爷宽容了他。从那以后,少年再也没有偷东西。

多年以后,当摊主大爷快要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突然收到一个厚厚的包裹,里面全是书,每本书上面都写着同样一句话:“赠给改变我一生的人。”还有一封信,信上说:“大爷,您好。我就是当年偷你小人书的那个孩子,您以无限的胸怀宽容了我,您是改变我一生的人。如果您不介意,我真想叫您一声爷爷。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偷东西,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工作,为了报答您对我的宽容,我想寄一些书给您,但是这些书又怎么能够报答您对我的恩惠和宽容。”

宽容拥有如此大的力量,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培养孩子的宽容性格。因为宽容是基本的道德美德。它能帮助孩子们相互尊敬,接受差异。一个懂得宽容的孩子,必然不会“狭隘”不会“刻薄”。他们有容人的雅量,更有善待他人的胸襟。如果我们的孩子善于宽容与体谅,他的人生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帮儿子克服斤斤计较的心理

小浩今年读五年级了,他做事认真,学习成绩较好,但性格不够稳定。他心中常常只有自己,不大考虑别人,达不到自己愿望时,就乱发脾气。与同学发生矛盾后,总是耿耿于怀,有时还会把一些陈年旧账翻出来,诋毁、威胁同学,因此与同学关系处得不好。

有一次,班长在管理时,冤枉了他,他和班长发生矛盾冲突,产生报复心理,对班长大打出手,幸亏班主任即时赶到解了围。小浩觉得非常委屈,明明是自己有理,为什么老师还批评自己呢?从此以后,对班主任非常不满,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了很多。

父母为此非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这么锱铢必较呢?为什么他老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呢?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呢?归根到底,就是孩子太爱较真了,不懂得宽容。

那么,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克服爱较真、斤斤计较的心理呢?一般来说,要帮助孩子爱较真、斤斤计较的心理,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让儿子除去自我中心意识,与人友好相处。家长应让儿子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懂得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是行不通的,必须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1)让儿子懂得家庭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心中有他人,不娇惯、溺爱。

(2)让儿子理解和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劳动成果。

(3)让儿子体验到只有宽容谦让,才能与别人享受共同的快乐,必要时让儿子体验一下吃亏的感受,以锻炼儿子的克制能力。

第二,让儿子敢于承认错误,抛弃积怨。父母要告诉儿子: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父母要了解儿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和心态,对儿子循循善诱,有意识地教儿子学会发现错误,唤醒儿子的责任心,让儿子学会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化“敌”为友,抛弃积怨。尤其要疏导、转移儿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别人的缺点与失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有利于增进友谊。

第三,让儿子不苛求别人,不斤斤计较小事。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磨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有忍耐、包容、体谅的心态,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要将心比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度量放宽、眼界放远,化解矛盾。

第四,做儿子的榜样,让儿子学会感谢、感恩。父母要做儿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儿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儿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宽容他人。

第五,让儿子乐观向上,争取优秀。宽容别人首先要自己乐观。悲观之人总是心情压抑、郁闷,容易想到人或事物不利的一面,所以常常对别人不满或者发脾气。乐观之人总是心态宁静,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成就自己。另外,宽容大度之人一般做得比较优秀。真正优秀的人,容易坦然的接受他人的过失,与人为友。

此外,要帮助儿子克服斤斤计较的心理,家长还应该注意自身的教育原则:

——让儿子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盯着儿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美儿子尝试活动中的努力和勇气。

——多赞美儿子的宽容心,多肯定儿子的思想与行为,让儿子变得更加自信与美好。唯有自信的孩子才不会对自己、对他人苛刻。

——让儿子学会欣赏。心中有善的孩子,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一个懂得欣赏别人的孩子,同样能够得到他人的欣赏;一个对别人宽容、不斤斤计较的孩子,别人也能宽容他。

——家长在帮助儿子纠正错误时,切忌简单粗暴,要循循善诱,让儿子明白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正确疏导儿子的委屈感

文文这几天说什么也不肯去幼儿园。妈妈耐心地问他,结果这孩子一句话还没说泪水就下来了。原来有一次老师要找一个小朋友来排演故事,文文觉得平日里老师最喜欢他,这个任务肯定是非他莫属的,可是那天老师却叫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去演,文文就不高兴了,他觉得很受伤,心里特别委屈。为此还有点记恨幼儿园的老师呢!

生活中,像文文这样的孩子很多,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敏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种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或者经受一点点挫折时,常常大发脾气或是满脸委屈,两眼泪汪汪……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在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成人要较真,他们更在乎父母、老师、伙伴对他们的评价。很多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可能就会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并伤心不已。

问题在于,当孩子受了委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家长该采取什么措施呢?是安慰孩子忍耐、原谅别人的过失,还是愤然去找欺负自己孩子的人算账?事实上,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每位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爱”。只是,有些“爱”爱得主观,爱得缺乏理智,而有些“爱”则是客观而理智的。显然,唯有理智的爱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从小受点委屈反而有利于他的成长。因为孩子受了委屈,就会明白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就会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学会与人相处,逐步或长为敢于面对争斗、善于巧妙地避免争斗、不怕困难、能屈能伸的人。这样,在未来纷繁复杂、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才能游刃有余,灵活机智地克服困难。因此,作为家长,不要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孩子及时疏导委屈情绪,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此外,让孩子直面“不公正”还能让孩子更快地成长起来。

一般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帮助儿子缓解内心的委屈感。

第一,父母要及时了解儿子委屈的原因,不要主观臆测。孩子受了委屈,哭哭啼啼,每个家长都会心疼,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说:“谁欺负你了,我去找他。”这样会造成孩子“爸妈向着我”的感觉。所以,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一定要让孩子主动地述说,当孩子提及自己的感受时,鼓励其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家长在仔细聆听后,可以心平气和地从其他人的角度设几个问题问孩子,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切忌说“你没打他,对吗?他先打的你,是吗”等诸如此类的话,而应鼓励孩子讲真话,做诚实的孩子。

第二,共同分析,寻找根源,帮助儿子解决问题。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家长应和儿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是别人的无意行为,还是自己的不对,或是一些专横跋扈的孩子以强欺弱的行为。找到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儿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儿子的独立性,又可了解儿子的真实态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于别人的无意行为造成的伤害,应让儿子持原谅的态度,并告诉儿子对方可能也会因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后悔,可让儿子及时给予对方安慰;如果是儿子自己错了,应启发、教育儿子主动向对方道歉;如果责任在对方,应鼓励儿子去和对方讲理。但不论是自家孩子错了还是别人的孩子错了,作为家长,都应抽空去和对方的父母交流,态度一定要诚恳,双方先达成谅解,使孩子受到感染,化不愉快为愉快,让孩子在磨砺中坚强起来,充实孩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总之,当儿子受到委屈时,作为家长不要急于去分担儿子的“委屈”感,而应该帮助儿子化解这种情绪,并让儿子学会理解、宽容他人的缺点和失误,只有这样,儿子才能更加理智地看待问题,成长的也更快!

防治儿子的“红眼病”

“红眼病”是一种扰乱心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别人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不满、怨恨、愤怒等复杂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消极情感。

许多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受他人的关注与喜爱。为此,孩子总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总担心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一旦有人表现得比自己突出,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开始嫉妒、攻击别人。

如果你的儿子也患有这种“红眼病”,不妨多给他讲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并让他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

小天鹅的舞姿优美,是飞鸟王国里众所周之的“舞中王后”。很多人多喜欢它,羡慕它,纷纷来看它的演出。

小天鹅因此变得洋洋得意起来。它觉得自己的舞姿如此优雅,再没有人能比得过自己。

不料,歌舞团里又来了一位“明星级”人物——丹顶鹤。丹顶鹤长得亭亭玉立,又非常地勤奋好学,它想向小天鹅学习舞技。

然而,小天鹅可不愿意教丹顶鹤,它把丹顶鹤当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认为丹顶鹤会抢了自己的风头。因此,尽管丹顶鹤在小天鹅面前恭恭敬敬、虚心请教,可小天鹅眼里就是容不下这粒“沙子”,它决意要捍卫自己“舞后”的地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丹顶鹤挤走。

因为嫉妒丹顶鹤影响到了小天鹅的情绪,因此,最近一段时间里,它在舞台上的表现不是很好,很多观众开始对它有意见。倒是丹顶鹤,因为从来都是不卑不亢的,所以很受欢迎。

一次,山鹰大王要亲临歌舞团观看演出,事关重大。为了演出顺利,团长决定临时把领舞者换成丹顶鹤。

小天鹅知道团长的决定后,以为是丹顶鹤从中作梗,便怒气冲冲地去练功房找丹顶鹤理论。可没想到气急攻心,眼前一黑,脚下一软,摔倒在地上,折断了身上那几根最漂亮的羽毛。

团长因不知内幕,以为小天鹅是因为练功过度伤了身体,就请来最好的医生——啄木鸟为它治疗。

啄木鸟医生为小天鹅把脉后说:“这是心病,肝火旺盛,气大伤身。这种病无药可治,唯一的方法是要靠它自己去调整心态,看淡一切,包容一切,才可痊愈。”

这一下,小天鹅永远也不能再返回舞台了。

其实,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能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从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改变现状,那是有利的;反之,如果陷入嫉妒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最后害人、害己。

在一个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山坡下,育一条欢乐地歌唱着流向远方的小河;山坡上,有一块凸凹不平的石头在花草中悲叹着。

“唉!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你瞧那小河,它凭什么就可以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它饱览了世上的风光,逛遍了天下美景,它,哼!你瞧它得意的,不停地唱着欢歌,它凭什么?凭什么?论性格,它柔弱无比,哪里比得上我的刚强?论品质,它曲迎善变,哪里比得上我的刚正不阿?它嘻嘻哈哈,浅薄明白,哪里有我沉默寡言内涵深刻?”

“可是,可是,我又得到了什么?我被整日固定在这山坡上,享受不到周游世界的乐趣,也无人听到我心中的悲歌……唉!唉!太不公平了!太不公平了!”

这块石头被心中的妒忌之火燃烧着,它从来没有感受过生活中的快乐。它身边的花草劝它:

“算了吧,石头大哥。在这个世界上,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各人有各人的乐趣,你何必因为别人的快乐而痛苦呢?在我们看来,您也挺不错嘛。您瞧,每天,您的身边环绕着鲜花绿草,温暖的阳光从早到晚照耀着您,时而还有牧羊人到这儿与您聊天。您不必为生计发愁,不必去逢迎么,难道这不是您逍遥自在的生活?”

但是石头听不进劝告,它决心豁出命去,阻止小河的欢乐。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一个牧羊人来到这儿,他坐在石头旁边休息。

“牧羊老哥,求求际,求求您了!请赶快把我抱起来,放进那条小河里去。我要阻止它随心所欲的生活,我不能让它这么快乐!哼!最起码的,它也得带上我,一起去过周游世界的生活。”石头请求着。

“可是……”牧羊人想说什么,但是这块妒火中烧的石头根本不允许他兑,再三恳求着。牧羊人无奈,只好把它放在了小河里。

小河想带上它去周游世界,然而它太重了,石头只随着小河走了几步,便一头跌进一个深坑里,出不来了。

这块妒忌的石头在坑里谩骂着。现在,它既无法阻止小河的欢乐和奔跑,也无法从深坑里出来,每时每刻还要看着快乐的小河从它身边流过,它的痛苦更深了。

爱妒忌的人不仅让别人遭受了不幸,同时也让自己遭受了不幸。爱嫉妒的人没有办法从自己拥有的一切里汲取快乐,所以,他总想从他人拥有的东西中汲取痛苦。

家长应如何医治儿子的“红眼病”呢?

第一,向儿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嫉妒不仅影响孩子间的团结,而且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第二,让儿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激发儿子的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

第三,培养儿子的热情、合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

第四,不要溺爱儿子,因为溺爱是滋生嫉妒的温床。

第五,培养儿子宽容的品质。

第六,引导儿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第七,教育儿子承认差异,奋进努力。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好起来,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

疏导儿子的仇恨心理

许多孩子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或者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受到不公平待遇之后,通常都会产生仇恨、报复的心理。仇恨、报复心理是一种以攻击方式对曾经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和心中不满的情绪,危害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仇恨、报复心理的人容易误解他人的意思,对他人经常有戒备防范心理。任其发展的话,孩子的心胸会越来越狭窄,与人相处较难,终将一事无成。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应及时予以疏导和心理辅导。

而要疏导孩子的仇恨心理,家长应从自身做起,调查数据表明,许多孩子的仇恨心理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如家长性格暴躁,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滋生仇恨的心理;而家长自身的仇恨心理,也会影响到孩子,在孩子的内心埋下仇恨的伏笔;此外,家长的性格过于偏激、狭窄也是孩子与人相处容易产生仇恨心理的诱因。因此,要想剔除孩子内心的仇恨,让孩子变得达观、快乐,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给孩子灌输仇恨的想法。很多家长因为自身婚姻的不幸,迁怒于对方,总在孩子面子把对方贬的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的情绪。比如“你爸爸有了狐狸精,不要我们了!”“你妈妈是个没有道德的女人”等。长期生活在这种仇恨的阴影里,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孤僻,看事情也会越来越负面、偏激。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你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起来,家长不可向孩子灌输仇恨的情绪。

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胜出的年轻总统奥巴马,用他无与伦比的口才与性格魅力征服了大多数选民。很少有人知道,奥巴马就是从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奥巴马刚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奥巴马获得了两个求学机会,一个是纽约新学院大学提供的足够一家三口在纽约生活的优厚奖学金,一个是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老奥巴马毫不犹豫地去了哈佛,他对妻子安说:“我怎么能拒绝最好的教育呢?”这是1961年,而1964年,安提出离婚,老奥巴马没有异议。此后,老奥巴马带着另一个美国女子去了肯尼亚老家工作。

看起来,安有很多理由对老奥巴马愤怒,她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生活非常拮据,而且自他们离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奥巴马遭遇车祸去世,奥巴马只见过爸爸一次。此外,老奥巴马也没支付过抚养费,这个父亲没有尽过自己的责任。

然而,安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也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爸爸的坏话。实际上,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爸爸,安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爸爸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

安可能是天生豁达,所以只是给奥巴马陈述事实,也可能是希望儿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谈的都是优点,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这种方式都收获了很好的结果——她说的老奥巴马的这些优点,奥巴马身上都有。

不仅如此,或许更重要的收获是,妈妈这样谈到爸爸,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离婚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他的内心不仅不必分裂,还学到了豁达,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积极的一面。这可能是奥巴马现在展现出的乐观性格的重要缘由。

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无暇的,作为家长不能因为个人的问题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仇恨的种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一个充满仇恨的孩子会因此而排斥一切事物,丧失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感,从而养成孤僻、抑郁的性格。而这将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家庭、事业。

第二,冷静处理孩子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教孩子学会宽容他人。

一天,在一个“儿童俱乐部”的活动现场,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小男孩。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个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就将这个小孩留在了网球场。等工作人员找到孩子后。小孩因为一人在偏远的网球场,受到惊吓,哭得十分伤心。

不久,孩子的妈妈来了,看到哭得惨兮兮的孩子,她没有因为心痛孩子而责备那个工作人员,而是蹲下来,一边安慰受惊的孩子,一边很理性地对他说:“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4岁的小孩听了妈妈的话,停止了哭泣,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说:“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这位妈妈是智慧的,她知道怎样爱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而缺乏宽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与人相处。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父母往往会心疼得不得了,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教育现象——

一位家长很生气地质问孩子:“到底谁打你了?”孩子一言不发,只知哭泣。“走,到学校去收拾他!”孩子还是呆立不动。“你怎么和木头一样,地打你,你就不会打他吗?”“是我不小心碰了他……”“碰了他,他就打你,你怎么不还手呀!找他去……”

家长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不仅不能使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使孩子变得狭隘、小气,甚至对待家人、朋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从小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同学关系,更是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用故事感化孩子,消除孩子的仇恨心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当事人要以博大胸怀宽容对方,避免怨恨消极情绪的产生,消除人为的紧张,愈合身心的创伤。是否具有这样的性格,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天,12岁的乐乐放学回到家,也没和正在做晚饭的妈妈打声招呼就闷头进了卧室,一直到吃晚饭时候才出来。妈妈觉得有些奇怪,就问他:“乐乐,怎么了?谁惹你不高兴了?”

乐乐恨恨地说:“今天在放学的路上,班长当着好多同学的面揭我的短,弄得我很没面子,我明天一定要报复他!”

妈妈听了乐乐的话,放下手中的筷子,拉着儿子的手说:“吃饭前,妈妈先给你讲个故事。”

从小就爱听故事的乐乐一下子高兴了起来。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力大无穷的英雄叫海格力斯。有一天,海格力斯在山路上行走时,发现路中间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便踢了它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踢开反而膨胀起来。海格力斯有点生气,便狠狠踩了一脚想把它踩破,哪知那东西不但没踩破反而又膨胀了许多。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拿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狠砸起来,那东西竟然加倍地膨胀,最后大到把路堵死了。一位圣人路过,连忙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忽略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的心里老记着它,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前进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说完这个故事,妈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那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它就会自行消亡;如果你老是想着它,它就会在你心里不断膨胀。人的心中一旦充满了仇恨,就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这种状态下,人最容易失去理智。你想想,你愿意如此吗?”

乐乐眨了眨眼睛说:“不愿意!”

“那你想想你该怎么做呢?”

“我想好了,做人不要太小气,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我可不想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坏了自己的好心情!”

第四,引导孩子化解矛盾,消除仇恨。

一位妈妈这样介绍他的教子心得:

儿子晨晨经常跟我说,他们班级有一个同学很有力气,是他们班级的“小霸王”。这个“霸王”经常堵在班级门口不让晨晨出门。

一个下雨天,我开车去接晨晨放学。当我打伞来到学校门口时,发现晨晨说的那个“小霸王”正在教室门口着急地四处张望着,原来他今天忘了带雨伞。

干是,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小朋友,一起上车吧,我顺路送你回家。”晨晨急忙给我递眼色,意思是不带他。我装着看不见,坚持让晨晨把这个同学叫上车,并顺路把他送到了家。

这个“小霸王”到家时,高兴地说谢谢我和晨晨。到家后,我故意问晨晨:“你为什么不让我送那位没带伞的同学回家呀?”

“因为他总是欺负我,我讨厌他。”儿子很有理地说。

“他欺负你,你不理他,是不是你们永远是仇家呢?如果你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你们是不是有可能成为好朋友呀?”我开导儿子说。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正如我和儿子讲的那样,在这件小事之后,这个“小霸王”同学主动把晨晨当作他的好朋友,再也不欺负晨晨了,两个孩子后来还成了好朋友。

这位妈妈无疑是明智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以德报怨,才能为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仇恨中,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不利的。这也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有利于孩子养成豁达、乐观的个性。

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

11岁的楚楚总是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评,对父母要不就不理不睬,要不就大叫大嚷。现在父母批评他还算轻的,他都不听,父母很担心,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他怎会接受领导或其他人的批评呢?

就像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们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事实上,学会接受批评对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塑造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有些父母天天哄着孩子,看着孩子的脸色行事,只要看到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不断表扬他,而当他做了错事时,却很少批评孩子。孩子其实跟大人一样,也往往喜欢听表扬,不愿意接受批评,其实孩子还是需要适当的批评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从来没挨过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非不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毫无益处的;而当这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他会无法面临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促成事业成功是不起任何积极作用的。

德国著名的早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对于儿子的善行,他会加以表扬。尽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也不要表扬过头。原因之一是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原因之二则是不让他自满。父母总是炫耀孩子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与众不同”,这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因为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不能成为栋梁,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正是骄傲自大毁掉了他的潜质,毁掉了他成为天才的机会。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其实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如果教育方法正确,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

第一,不要武断地拒绝儿子的合理要求。该吃点心的时候,孩子对妈妈说:“我饿了,想吃点心。”如果妈妈说“不行”。肯定会让孩子感到很委屈。孩子肯定会想:反正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干吗就那么有权威呢?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决定?因此,当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时,家长切忌随意说“不”。在回答孩子提出的要求前,最好考虑清楚。如果你确实不打算同意时,才对孩子说“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必须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而是让家长意识到不能随便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自我意识受到压抑,还会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跟儿子讲清楚为什么说“不”的理由。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如果孩子坚持要买很贵重的玩具时,家长应该尝试着对孩子说:“玩具好是好,但太贵了。如果我们把钱都花在玩具上,我们就没有钱买衣服和吃的东西了。那我们该怎么生活呢?”这样说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孩子毕竟会明白家长的难处。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妈妈的经济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买什么。

第三,不给儿子讨价还价的机会。不要以“这样做可以吗”等商量的口吻回答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同时,家长应该避免和孩子争论。

第四,坚持自己的立场。当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放弃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却无济于事时,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决定。不管孩子哭吵得多么厉害,都应该假装没听见也没看见。孩子哭闹一阵,自己也就会感觉到没劲儿,就会放弃。

第五,教育儿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须注意对孩子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事实上,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也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六,家长要注意批评的语调。批评孩子首先要用平静而坚定的语调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父母的口吻和语调也在向孩子传达重要的信息,我们的平静告诉孩子我们是清醒和理智的,我们的坚定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决定了的,不可更改的,对于我们这种理智的批评,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遵从的。千万不要在生气或发怒的情况下批评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智、不清醒,进而觉得父母任由情绪的左右对待自己是不公平的。

第七,批评要有理有据。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批评她,这样孩子明白是因为他的错误的行为,父母才会去批评他,这样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长刚批评完孩子以后,切忌马上就去安慰孩子。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这更有利于孩子接受批评。当然过后等孩子的心情好一点时父母可以跟孩子沟通,让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些。此外,批评孩子还要注意不翻旧账,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老账,这样不但伤害了孩子稚嫩的心,还会让孩子养成锱铢必较、记仇的性格。

孩子只有学会了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而且还起着表扬难以起到的警示作用。

家长也应宽容孩子

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家长,我们教育孩子,不要总盯住孩子的过错不放,而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包容孩子,进而正确地引导孩子,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很快改正。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宽容与理解往往比对孩子一味的批评处罚,更能让孩子心悦诚服,给孩子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家长的宽容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能引导他们走出阴霾,走向光明。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过:“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原来,甘地出生在一个小藩王国的宰相之家。从小就爱撒娇,性格也不开朗。他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一挨老师批评,就难过得受不了。

少年时期,由于好奇,他染上了烟瘾,后来发展到偷兄长和家臣的钱买烟抽,而且越陷越深。渐渐地,他觉察到自己偷别人的钱,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痛苦,甚至还想过自杀。当他终于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时,便把自己的整个堕落过程写在了笔记本上,鼓足了勇气,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惩罚,以减轻内心的痛苦。

父亲看后,非常生气,心情十分沉痛。但是父亲深爱孩子,没有责备他,只是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久久地凝视着儿子。甘地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受到极大的刺激,更加悔恨、内疚、自责,深感对不起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从此,他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路。从那以后,甘地在行为上很少出现过失。事隔多年,每当甘地回顾那段经历,总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父亲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更加坚定我改过向善的决心。虽然当时我准备接受任何严厉的处罚,如果父亲真的责备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而无益我德性的进展。”

甘地的事例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宽容能产生巨大的能力,在一般的情况下,宽容运用得当,以情感激励孩子,比动之以武力更有效。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对孩子认识错误态度的肯定。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中,尤其是孩子有了过失而又主动认识错误的时候,应当以宽容的态度给孩予以心灵上的抚慰,进而强化孩子改正错误的勇气。而粗暴的打骂未必能够使孩子吸取教训。

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今天我放学回家,接到妈妈的电话,妈妈要加班,要很晚才回来。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去网吧玩游戏了。

我在网吧玩了两个小时,回到家后,没想到妈妈已经回来了,我当时害怕得不得了,心都要从肚子里跳出来了。妈妈很严肃地问我:“这么晚了你去干什么了?”

我很怕妈妈惩罚我,便骗妈妈:“我去楼下小强家和他一起做实验了。”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没有再问什么就让我去做作业了。后来,在妈妈与爸爸和谈话中我才知道,妈妈知道我去了网吧,因为网吧里有好多人吸烟,我身上有很重的烟味。我还听到妈妈说:“我知道小峰是个好孩子,他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从那一刻起,我觉得妈妈很伟大,我一定不会辜负妈妈的希望,我会努力做一个好孩子的。

事实上,宽容并不意味着放纵,也不是无原则的偏袒和迁就,而是要家长把握孩子的心理,把握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要盲目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和惩罚,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很多事实都证明,只要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宽容比惩罚更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其实,家长不仅要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宽容,给孩子做好表率,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行为,如,对待家人的一些小毛病不要不依不饶、吵闹不休,对待别人的过错,不要斤斤计较,老担心自己吃亏。这样,孩子自然能在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宽容、有度量的人。

一般来说,家长要想以自己的“宽容”换得儿子同等的宽容品质,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儿子的过错,要宽容,不要责难。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家长的眼睛里有时要能够“掺点少子”。不要指责、不要责难、不要讽刺、不要挖苦、不要埋怨、不要或协、不要惩罚。指责、责难、讽刺、挖苦、埋怨、威胁、惩罚这些做法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更糟糕,它往往会培植孩子怨恨和激起孩子的反抗,有的孩子因此受到恐吓,会严重忧郁。

第二,宽容不等于放任,对于儿子的过错,家长的教育是少不了的。很多时候,儿子不小心犯了错误,做家长的知道后,因没能控制住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对儿子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还可能让孩子因此自暴自弃,走上不归路。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方向,纵容儿子的过错,对儿子的错误不闻不问,这种做法同样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等到双方的情绪都稳定以后,和儿子进行沟通、交流,晓之以理,让儿子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特别是要与儿子一起分析这次行为是不是一种过错,要达成共识。

第三,让儿子承担一定的责任,付出一些代价。家长对孩子的宽容归宽容,对自觉性不高的孩子,还是应该适当地让他们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要的,但这要讲究方法,要适度,以不伤害孩子为前提。

从长远看,不仅仅要进行这种教育,还应该配套与孩子进行约法三章,对于孩子来说,有智有谋的约束与激励,也是必要的。

第四,当儿子犯了错以后,家长还可以要求儿子弥补损失。比如,孩子犯了某种过错,家长可以对孩子这样说:

“孩子,我们遇到了困难,看来我们有些麻烦了,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它好不好?”这时孩子心里一定会感激父母。

“孩子,爸爸妈妈建议你今后这样做好不好?”

“孩子,我要是你的话,我将这样做,你看行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对孩子批评不能只是一味指责,而应该是建设性地批评,它主要的功能在于指出孩子在当时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这种建设性的批评是有益的,它不涉及孩子的人格,只是指出如何解决当时的困境,就事论事,没有攻击人身。这能让孩子很好地接受教训,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作为家长,我们宽容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爱,为了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这比家长枯燥地说教有效的多。孩子能从家长的宽容中体味到豁达,体味到宽容的可贵,从而不苛责别人,更不斤斤计较。这对孩子的一生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