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6098200000017

第17章 得势淡如云,富贵平常事(1)

古人有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确,富贵与钱财皆为身外之物,绝非与生俱来,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一个人不论是权势通天,还是腰缠万贯,皆为过眼云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不了了之。这样看来,对于权势与钱财,能够达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心境,才是低调做人的最佳境界。

1、名利是过眼烟云,得不喜、弃不忧

有人说:“名利是智慧的枷锁。”的确,许多人会被“名”的光环、“利”的诱惑遮住智慧的双眼,使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尽情发挥,只在名利的夹缝中趋炎附势或者苛延残喘,这样的人也许有一天会得到所谓的“名利”,但最终也体会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想默默无声、碌碌无为地活一辈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人们在求取名利时,应该少一点欲念,多一点洒脱,切勿被名利遮住双眼。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自然会水到渠成。

一个人如果对于名利过分地追求,往往会导致很多人们最不愿见到的事情。比如,父子不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等等。而如果人们把名利当做过眼烟云,看得非常淡薄,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妒忌之语、诽谤之为、仇杀纷争之乱将会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应该衡量事情的利弊,擦亮双眼看清事物,看淡名利,不要做让自己羞耻、别人憎恶的事情。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个很有才华的外甥——刘希夷。一日,刘希夷带着自己新作的一首诗——《代白头吟》请舅舅指点,宋之问让刘希夷先读一遍他的诗,于是刘希夷忙扬声诵读:“……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听了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刘希夷走后,宋之问开始翻来覆去念这两句诗,越念越觉得此诗非同寻常,如果一面世,定会成为千古绝唱,一举名扬天下……。想到这,他开始动了歪念头,如果此诗属于自己那岂不是一夜成名了吗?那怎样才能从外甥那得到这首诗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刘希夷死。后来,宋之问真的这样做了,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宋之问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说:“宋之问的死,是天之报应。”

事实上,追求名誉并非坏事。名誉感很多时候会成为人们进取的动力,许多人怕玷污自己的名声而不搞旁门左道,积极进取使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口碑。但是,如果追求名利过分急切,就容易走上旁门左道。最终不仅名誉扫地,更会臭名远扬。

自古胸怀大志者多有三大目标:求名、求官、求利。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所以人们在求取名利时:切莫让名利遮住眼。

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上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

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之流,并非无能鼠辈,甚至在各自的领域里还可以说很有建树。但是,就一个“名”字,致使这些本该名垂青史的人成为了万人唾弃的盗窃者。

有时,既未沽名钓誉,更未有盗窃之嫌,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时又当如何呢?以下两个例子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里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海斯得到飞来的美名,但因为表现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得喘不上气来。

智慧点拨:

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但是,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还是要少一点欲念和私心,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强求不得,千万不要被名利所诱惑,让其遮住智慧的双眼,否则将失去生活中那份踏实的快乐。

2、得意莫忘形,见好就收场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意思是人不会一生顺畅,花不能永远绽放。命运让人无法捉摸,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要得意、炫耀,因为见好就收,才是大智慧者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众所周知,廉颇曾经因为蔑视蔺相如而在相如府前负荆请罪,如果现在我们来追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廉颇的得意忘形,所以才使自己吃了苦头。常言道:“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逢。”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堵自己的退路。事到难处须忍让,抽身退出要趁早。即使自己很得意也不要炫耀,要懂得掩饰自己的才能,隐藏自身的光耀,要知道树大招风,必有后患。尤其是在权衡得失时,切莫得意忘形,务必做到见好就收。

在一次百兽舞会中,狮子因为舞跳得很好,被推举为王,一只狐狸很嫉妒,看到猎人设的陷阱里有一块肉,就说找到了宝物,但不愿独占,要献给国王,力劝狮子去拿那块肉。狮子听了很欢喜地走了过去,结果掉入陷阱,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骗我?”狐狸说:“啊!狮子先生,像你这么愚蠢,怎能当百兽之王呢?”

狮子因为得势而生贪婪,认为整个森林的动物都会归顺,将所有的好处都留给自己。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想法,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强者,那么就应该做到:“不可来者不拒,予人危害之机。”而身居高位,不假思索、不懂自省的人,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想要一个很好的口碑,所以难免会谈一些自己的得意之事,但是一定要做到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很“了不起”,还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只会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不要时时处处提自己得意之事,在偶尔谈到时最好使用以下几种低调的方式:

(1)在别人谈起得意之事后,自己再谈也不迟。也就是说,如果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有时会很尴尬。

(2)在别人尚未表现出不耐烦时,自己先结束谈话,这样既不会显得你在故意炫耀自己,也不会让别人产生厌烦心理。

(3)最好在别人再三追问的情况下再谈起自己经历的得意之事,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理,又可以把自己的“光辉历史”展现出来,恰到好处地在人前展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以上三种方式,那么就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有一个良好的口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铺建坚实的人脉之路,这就是低调做人的奥妙所在。

社会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为了“收获名利”而忽略了见好就收的道理,最终招致祸害。

越王勾践手下有一名重臣——文种,他为勾践复国破吴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他自然是加官晋爵,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地侍奉越王。所以范蠡曾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越王的长相是: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安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

文种读了信后,聪明的他当然明白其信中的含义,于是在不久后便称病返乡,但是由于他还贪恋自己的名望,没有像范蠡一样彻底隐退,返乡后他的名字仍然威慑朝野,如此一来便让佞臣钻了空子,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早有“猎狗烹”之意,故而趁着这个机会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很显然,文种“只进不退、见好不收”的做法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像文种这样久居高位,最后惨遭杀戮的人并不少见,因为他们都像文种一样心中始终有贪念,放不下名利,由此可见,见好就收有多么的重要。

秦国宰相范雎,虽然是说客出身,但是也深谙用兵之道,他曾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壮大秦国军事实力,为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声在当时自然也是家喻户晓。

范雎晚年,他力荐的一名将军带领他手下的三万士兵投降了敌人。当时投降乃是“株连九族”之罪,并且推荐者也会连带处以死刑。范雎虽得秦王信赖被免除死刑,但他知道此事之后,秦王对他的信任度会大大的降低,于是心中整日忐忑不安,正在这个时候,他收到蔡泽的劝慰信:

“逸书里有‘成功之下必不久处’之说,如果你趁此时辞去宰相的职位,既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声,又可享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般的长寿!何乐而不为呢?”

范雎读过信后心情豁然开朗,决定辞去宰相之职。于是三日后他上了一份请辞的奏章,并且举荐蔡泽为相……

智慧点拨:

老子有句话说,“福兮祸所优,祸兮福所依”,这是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本着“见好就收,低调做人”的原则,才不会为自己忘形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

3、宠辱不惊,平心静气

人生就是一个受苦受难的过程。这个观点得到了好多人的认同,但要谋求发展,必须“稳步前进、谦虚谨慎,宠辱不惊”,这是每个人都无法置疑的。因为成大事者需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荀攸,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期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他从容不迫地谋划战争策略,处理军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直到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他能始终在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处于稳定地位,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气,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不会乱了方向。

曹操曾对荀攸的这种低调做人的心态用一段话作出了精辟的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见,荀攸的智慧过人,他对内对外,表现得迥然不同,对内,他用过人智慧连出妙策;对外,他用坚强的意志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得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欲加掩盖他的功绩。

在曹操谋取袁绍冀州时,荀攸前后谋划了十二种策略,使得曹操顺利地打败袁绍,但当有人问起他当时的情况时,他的回答却极其出人意料,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即使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时,他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正是由于他宠辱不惊的心态,他深受曹操宠信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也没有一人在曹操面前谗言陷害他,更没有过让曹操不悦的行为,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在他死后,曹操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宠辱不惊的低调处世方式,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不知喜怒哀乐,事实上,它是通过多做事少说话、沉着冷静地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宠辱不惊、稳住心气还能够保命安身,得以善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西汉初年,在连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汉高祖赐予功勋卓著的张良富饶的齐地三万户为封邑,张良在这种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汉高祖的厚赐,这种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堪称高明。高官厚禄的确诱人,但是低调做人的本色不能丢弃。如果你拥有名利就沾沾自喜,失去名利就黯然伤神,那么,你永远也只是外物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