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制上,汉景帝以轻刑罚为主旨思想,在文帝废除肉刑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修改。比如,他废除了磔刑(分裂肢体);文帝虽然用笞刑取代了肉刑,但同样会使犯人致残或将犯人打死,汉景帝对此做了修改。另外,为了避免冤案的发生,汉景帝要求有司在审案过程中一定要弄清真相,做到实事求是。
还值得一提的是,汉景帝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汉景帝在对待各种思想学说时采取了求同存异的态度,各种思想学说纷纷兴起。除了黄老思想外,儒家思想的推行尤为广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汉景帝起用儒者为博士官是分不开的。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选派了一些人前往长安城求学,然后在蜀郡创建了汉朝以来第一个学馆,在蜀郡广泛传播了儒学思想。
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汉景帝一面仿效汉高祖,对部分豪强采取迁离措施,一方面在各地安插酷吏,严惩无视法纪的盗贼、豪强、外戚等,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汉景帝采用的诸多措施促进了汉朝的经济繁荣,汉朝在他的统治下又迎来了一个治世。汉文帝和汉景帝在治国安邦上有着杰出的贡献,后来人们把他们在位的这两段辉煌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
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积劳成疾,病死于未央宫,享年48岁。
雄才伟略汉武帝
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刘彻出生。他父亲汉景帝刘启正好在这年登基,所以他一出生便是皇子。刘彻的生母王夫人只是一个妃子,刘彻只能算作庶子,按封建宗法规定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4岁时,他被封为胶东王,其大哥刘荣被封为皇太子。
汉景帝虽然有十余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是薄皇后所出。为此,朝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皇储之争。当时,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干预朝政。窦太后对汉景帝的胞弟梁王刘武最为疼爱,考虑到薄皇后没有子嗣,于是想让汉景帝传位于刘武。七国叛乱前,汉景帝曾在醉酒后许诺传位于刘武,后被窦婴以“汉法之约,传子嫡孙”提醒,不再提及此事。在平定七国叛乱时,梁王刘武为保社稷奋勇杀敌,立下了战功。于是,窦太后待平定七国叛乱后又提及传位一事,窦婴用齐宣公不立儿子而立弟以致引发五世之乱的故事来反驳,窦太后只好作罢,放弃了拥立梁王刘武的打算。
汉景帝的姐姐长安公主有个名叫陈阿娇的女儿,长安公主想把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但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长安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便与栗姬结下仇怨。不久,她又打算把女儿许配给刘彻,但汉景帝并不支持。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促使汉景帝同意了这门亲事,从此长安公主与刘彻的母亲结成了亲家。
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薄皇后被废。接着,长安公主不断在汉景帝面前诋毁刘荣及其生母栗姬。次年,汉景帝将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由于长安公主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再加上刘彻自己的出色表现,汉景帝在半年后终于立刘彻的生母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此时刘彻仅有7岁。
刘彻的初名为“彘”,他生性聪明,勤学好问,7岁的时候“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汉景帝见其“圣彻过人”,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为“彻”。
公元前148年,临江王刘荣因犯法被严审,不久便自杀。随后,梁王刘武暗地招兵买马,欲篡皇权。汉景帝发觉此事后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刘武反叛失败。由于窦太后和其他外戚的关系,汉景帝赦免了刘武的死罪。刘武随后便心神不宁,不久便病入膏肓,离开人世。刘武死后,汉景帝顺势把梁地划分成五块,使刘武后嗣没有反叛的能力。
为了能够为刘彻扫清各种障碍,汉景帝竟然毫不留情地对付位高权重的忠臣周亚夫。周亚夫深感委屈,遂绝食自尽。
刘彻做了太子后,景帝请了学识渊博的卫绾做他的老师。他学习非常勤奋,先后学习了骑马、射箭、经学、文学等知识,为以后继承帝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16岁的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汉武帝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位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术。为了顺利推行,他罢免了年事已高的宰相卫绾,任魏其侯窦婴为宰相,任母舅田蚡为掌握军权的太尉。窦婴和田蚡都喜欢儒术,他们又向汉武帝推荐了儒生出身的赵绾和王臧。汉武帝任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汉武帝与儒臣合作,决心推行一场政治改革。一方面,他整顿法规,严格执法,要求臣子相互检举违法乱纪的官员,特别是皇亲国戚,罪行一旦被核实就对其贬谪;另一方面,为了削弱王侯的权力,他令住在京城的王侯迁回各自的封地。
但是,当时的朝中大权仍操纵在“好黄帝、老子言”的窦太皇太后手里。她位高权重,其家族以她为靠山,飞扬跋扈,为非作歹。汉武帝的改革得罪了皇亲国戚,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遭到检举和贬谪。另外,王侯并不愿意迁回封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到窦太皇太后那里去告状,诽谤当时推行的新政,再加上窦太皇太后本人并不喜欢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她为核心的反对改革的集团。
窦太皇太后的权势直接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御史大夫赵绾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上书汉武帝,提议不要让窦太皇太后干预国政,实际上是建议汉武帝取消窦太皇太后的特权。窦太皇太后听闻大怒,逼迫汉武帝废除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罢免窦婴和田蚡的职务,囚禁了赵绾和王臧。不久,赵绾和王臧在狱中被迫自杀,汉武帝的改革措施由此中断。
随后,许昌任丞相,左青翟任御史大夫,石建任郎中令,这些人都是窦太皇太后的亲信。汉武帝并没有因为大权落旁而消沉下去,而是在养精蓄锐,等待振臂而起的时机。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死,汉武帝摆脱了束缚。他立即下令罢免许昌和左青翟,清除了窦太皇太后朝内的所有亲信党羽,任命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见大儒董仲舒,向其探询治国良策。董仲舒将自己的一整套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汉武帝听,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治国安邦之策,史称“贤良对策”。
儒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伦理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仁政”是儒学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更适用于统治阶级控制人民。董仲舒应运而生,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上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的需求。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给皇权披上了神化的外衣;实施仁政的同时也加强法制,对待百姓要先进行教育,教育无效后再用刑罚来镇压。
为了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接班人。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了完全把儒家五经作为教学课程的太学,聘请儒学博士担任老师。由于国家的大力提倡,太学生数逐年增加,到西汉末已多达上万人,这些人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有力的维护者。另外,汉武帝还号召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使儒学成为士人进身入仕的阶梯,将国家体制与儒家思想有效地结合起来。
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通过颁布“推恩令”来清除分封制。推恩令规定,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的形式让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可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有独立的地域,且不再受原国王管辖,而直接由各地的郡县来管理。“推恩令”名义上是皇帝施以恩德,但实际上却剥夺了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西汉初年,由于政策的宽松,刑罚被减轻,地方豪强势力得到很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出现了一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豪强地主。为了实施对他们的有效控制,汉武帝除了继续推行汉初以来将豪强迁至关中、直接监管的策略外,还任用酷吏来诛杀豪强。
为了加强和完善对全国各地的监察,汉武帝改革了汉初的监察制度。他把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作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仅中央的刺史叫作司隶校尉。刺史不处理行政事务,专门检查各地豪强的违法行为和地方长官郡守、国相等人的营私舞弊行为,防止郡守和地方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避免以前同姓王犯上作乱局面的再次出现。同时,刺史要负责向中央推荐优秀官吏或罢免政绩不好的官吏。这一措施的施行,使地方豪强势力受到遏制,社会趋于安定。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设置了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三大监察系统。这样一来,朝内外的绝大部分官员都处于被监察的范围内。
从西汉初到汉武帝时,基本上都是军人当权。为了改变政治官员的构成,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一系列法令、措施,建立了以选拔文官为主的用人制度。
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德行、学术等科。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否则就要受罚。
汉武帝在完善察举制的同时,还建立了征召制。征召制、察举制与公车上书制互相配合,使汉武帝网罗了大批优秀人才,壮大了他的统治基础。
汉武帝非常敬重鬼神,即位不久就在祭祀中心隆重举办了仪式,祭祀五位天帝。此后几乎每隔三年,他就会举办一次。
在求神的过程中,汉武帝开始与方士往来。当时,有个有名的方士李少君,自称能够驱鬼,有长生不老之术。后来,他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
李少君蛊惑说:“虔诚地祭祀灶神,能把鬼神招来。鬼神来了后,能把朱砂炼成黄金。用黄金做成的器皿饮食,就会有延年益寿的效果。寿命延长后,就能与蓬莱岛的仙人相见,然后举行封禅,便能长生不老。黄帝以前就是这么做的。我曾在海上见过蓬莱岛山中一位叫安期生的仙人,他还给我像瓜那么大的枣。要想见到他,必须要跟他情投意合才行,否则他不会现身的。”汉武帝深信不疑,在祭祀灶神的同时派方士去访求仙人。
李少君病死后,汉武帝认为他成仙了,并令人学习他的方术。派去访求仙人的人,都没有见到过仙人。
方士们见李少君深受汉武帝的敬重,纷纷赶往长安城,以便受宠。当时,亳县人谬忌上奏说:“泰一神是最尊贵的天神,辅佐他的神是五天帝。古代天子每年都会在春秋两季祭祀他,每次祭祀要持续七天。他们筑起了八面都有通道的祭坛,以便神鬼走动。”于是,汉武帝重用了谬忌,并依照他的详述建筑祭坛,隆重祭祀泰一神。
此后,汉武帝对方术、巫医、巫术等依旧深信不疑,还在泰山封禅,修建祭拜专用的明堂,建造迎候仙人的建章宫,等等。他一心想要成仙,但无疑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