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并不领多铎的情,这个中缘由,多铎并不清楚,皇太极也没有什么心情和他解释。毕竟已经是绿超人了,解释的多了以后,估计绿油油的颜色只会变的更深层,而并没有什么别的其他的效果。
其实说到这里,虽然这连批带讲的风格很是随意性,但是我还是要声明一点,对于庄妃布木布泰,我还是尊重的。灭高人有罪,这是班主说的,但是我无比赞同。毫无疑问,这是影响了历史的一位女政治家,而如果没有她,恐怕也不会有康熙的千古一帝。但是这种写法并不是对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的不尊重。而是因为,我觉得,习俗问题。
对于清朝来说,我们知道,最早的时候是建州女真,属于金人。有一定的习俗,这个习俗就是,父亲死了以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哥哥死了以后,兄弟可以娶嫂子,以至于历史上流传的不知道真假的孝庄下嫁事件,也未必就是空穴来风。
好,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咱们再说点别的。多铎直接就把自己的哥哥给拒绝的很彻底。皇太极很是郁闷,郁闷之余,他招来了代善。商量怎么削弱两白旗的实力,这一次,明显的是,不仅仅是多铎一个人,而且还捎带了多尔衮。
代善同志这个人,我们之前也算是介绍的比较多,这是因为我们之前的情节里,有一个猛虎卫队血洗忠义镇的事。那件事的执行者和策划者,就是代善的弟弟代售。这个名字似乎听着相当的别扭,好像是卖什么的。但是实话实说,遍查史籍才算是把这个名字给确定下来,如果是找不到的话,我估计我会自己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代购。恩,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和硕礼亲王,代善。
代善这个亲王可不和其他的亲王一样,这是一个****。这个****的来历也并不仅仅因为战功,更多的是拥戴之功。这个拥戴之功还是主动的,确切的说,在老汗王努尔哈赤驾崩的那一年。虽然多尔衮也很悲痛,但是当时仅仅是小屁孩的他无力服众。汗位的继承人只能在皇太极和代善里出。
两个人的对比,皇太极聪明睿智,战功卓著,抚慰汉臣收买人心很是有一套,而代善同样有有点,老成持重,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其实是次子,但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很早就犯事被杀,故而代善实际居长子之位),且战功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而且还是正蓝旗的旗主。
最重要的是,代善这个人有自知之明,这一点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皇位几乎是他直接让给皇太极的。代善本人生活作风方面似乎有点问题,这个问题呢也不算是很小。因为他那位绯闻女友,就是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还有一点就是代善的可取之处了。那就是代稍等善觉得自己擅长弓马,但是这是大清武士们共有的优点,皇太极的武力值也算是不错,但是要说治理国事,还是皇太极最为擅长。因次,代善觉得,与其在于皇太极的争斗中落在下风失去汗位,不如就由他牵头把皇太极扶上汗位。
四大贝勒里面,代善是居长的,其他两位阿敏和莽古尔泰见大哥都是这个态度了,自然也都没什么好说的,就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皇太极登上了汗位。世间总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这当然不是歌词,而是一句相当实打实的话。因为,皇太极给予代善的回报真的是可谓加以殊恩了。代善封为礼亲王,世袭罔替。代善之子岳托封为成亲王,世袭罔替。代善之子萨哈廉封为颖亲王,后传位给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顺承郡王世袭罔替。
****,就是世袭罔替的王爵,世袭罔替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轻易就能够得到的。一辈传一辈的王爷,不降级不除封。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有本家其他子孙继承,本家若无旁人,还可以让旁支的子孙袭封。综合来说,代善一家,除了两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一个世袭罔替的郡王爵位。
皇太极和代善的关系一直都比较融洽,因为代善对他不构成什么威胁,而且这个老头一直忠心耿耿的维护着家庭的利益。恩是的,确切的说是爱新觉罗家族,虽然皇太极是皇上,然而代善是族长。族长这个词应该大家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比较多。至于族长有什么权限那就更甭说了。题外话说一句,最近挺火的一部电视剧叫做大秧歌,好像是杨志刚主演的吧,那里面有个叫吴乾坤的老爷子,动不动就要请出家法要杀人。但是没有任何人觉得他做的不对,因为他是族长。
其实皇太极把代善叫来商量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是族长,而是因为他是代善。皇太极认为,你这个****爷是我封的,有我这个皇上的位置做的安稳,你家的三个铁帽子才带的安稳,不然的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皇太极想错了,他确实还不是真正的了解代善这个人,以及族长这个名分代表的是什么意义。当他提出来,要暗中削弱两白旗实力的时候。代善竟然公然问他,:“十四弟和十五弟,和陛下一样,都是托体于先帝的皇子阿哥。他们有什么罪名,为什么一定要夺取他们的兵权。两白旗的将士也是满洲的巴图鲁,他们又有什么过错,一定要把他们送到不测之地。”
崇德皇帝很纳闷,今天这是怎么了,一个个的都不怎么听招呼呢,就是想上来打擂台是怎么着呢。皇太极不得不和大哥解释说,:“多尔衮和多铎,虽然暂时还没有反迹,但是未雨绸缪并不是坏事,这也算是帝王心术,鬼神不言。我今天把大哥叫来,就是不和大哥见外。来商议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办理。”
话说到这个份上,代善如果再不表个态,也就不太合适了。他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族长,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兄弟反目,不愿意内部厮杀,祸起萧墙。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相当称职的仁厚长者。不过既然皇太极这样说了,恐怕也不会因为代善的意见如何就会改变原定的主意。所以,代善说什么,只不过一种点缀。皇太极这是准备在代善这里借力。
代善想起来了一个春秋时期的小故事,叫做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申生重耳之事,一直启发着很多人。包括荆州城公子三求计的故事里,诸葛亮教给刘琦的,也就是离开荆州去江夏,在外则安。因为你在这,不仅碍眼,还在人家眼皮子底下,人家啥时候想干掉你,那就是一句话。但是如果你走了,躲开了这是非之地,至少暂时来说是会平安无事的。
因此,代善萌生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让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离开盛京,去征伐大明,虽然兵凶战危,但是在外面,两白旗加上两白旗汉军,妥妥的有个六七万人。六七万人,保护住两员主将,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了。
而且,现在算起来,如果按照大明那边的纪年方式的话,应该是崇祯十二年的年底。这个时候,大明已经没有什么能打的将领了,至少代善是这么认为的。走了穿红的,来了挂绿的,从最早的孙承宗和袁崇焕,一直到满桂、何可纲等人,基本都作古了。就在半年多以前,公认的第一能战,卢象升也阵亡了。与卢象升同时阵亡的,是天雄军的五千人马。这个时候打大明的任何一个城池,应该他们都不会能在尽快的时间内组织起能够抵御七万大军的有效防御。
综合考虑之后,代善告诉皇太极说,:“一静不如一动,臣的意思是,不如派出十四弟和十五弟去,专司征伐之事。而皇上也可以在其军中派驻监军,却不派各旗人马参战。只许其调度两白旗人马和两白旗汉军。这样的话,自然就在暗自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并且也为皇上的江山出力,并不伤皇上的仁爱之心。”
好一个一举三得之计策,皇太极直到这个时候,才露出了一些笑容。他告诉代善,:“大哥说的好,让十四弟和十五弟在外掌兵,也算是正得其所,而且也成全了天家骨肉。但是朕有言在先,除了两白旗人马和汉军,朕不加派一兵一卒”。代善诺诺称是,不在做别的说辞。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他觉得,七万人马已经足够使用了。一直以来,并不在多,在将。而且,兵也着实不能算少了。
其实皇太极有一句话是对的,那就是帝王心术鬼神不言,和鬼神都不说的事,能和谁去说?只能自己偷偷的干,这件事是什么,就是多尔衮和多铎一旦领命出发,皇太极会立刻知会户部,在后勤补给问题上卡住他们的脖子,到时候,一旦断粮。这七万大军就会作鸟兽散,一发不可收拾。至于会闹成什么局面,怎么都好办。
这就是真实的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