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是对的,因为崇祯完全不能低估多尔衮兄弟的智力。有的时候,宁可相信自己是傻子,也不要觉得别人是傻子,这就是崇祯的思考方式。
毕自严虽然受到了皇帝的夸奖,说他是老成谋国之人,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因为他只是听到了皇帝在对多尔衮兄弟封予官爵,而且说是部属仍然受其节制。却并没有说这些人应该怎么安置。
粗略的估算一下的话,多尔衮和多铎的手下,连满兵带汉军全部算上的,大致有两万多人。两万多人,人吃马嚼的,先不说军饷军需的问题,就只说粮草消耗,就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山海关的边军只有八千人,袁应文都一直算经济账,如果这些新近归顺的清军也都纳入山海关大锅饭的范围的话,这对袁应文同志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对于这一点,崇祯心里是相当有数的,我们早就说过,他是一个心里很明白的皇帝。
因为心里很明白,所以才干脆打了一个太极拳,没有提这个茬。这才是最好的解释,因为现在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安置的问,而是先顺利把人给忽悠来的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大明的官员也都是福至心灵的,听皇帝这样的安排,毕尚书也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果他连这点弯弯绕都想不明白的话,估计也是坐不到这个省部级尚书的位置上的。
其实我们在大明朝堂的描写上浪费了整整的两章篇幅,这有些不应该。现在局势可谓是兵凶战危,战场上还有许多的不确定。一触即发的态势让白龙分队的情形并不是很乐观。
说了这么多,其实时间却并没有过去那么多。这几乎是与此同时发生的事情了。不过,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主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情报的来源。
按理说,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于情报来源不应该随便的就给予认定,而是应该做一个足够的筛选才行。因为情报会左右判断,而判断却直接能够左右着结果。一环扣一环。
而之所以崇祯认定了这个消息不假的原因是,对于朝廷那的那帮言官,虽然他说不是太过讨厌,但是也不能说就一定很相信,他知道那是一群喷子,完全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单纯的就是为了喷人而喷人。
在大明朝,有一个比较先进的情报机关,叫做锦衣卫。在这之前的内容里,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锦衣卫的故事。而且还提到了锦衣卫的在关外的一个根据地。
就是那个客栈,希望大家还记得那个叫尹大壮的锦衣卫。在两界山客栈暴露以后,尹大壮为了配合饶安诈死,让饶安等人带走了腰牌,然后秘密的潜回京城。
锦衣卫搞情报工作的高素养就体现在,他们完全滴水不漏,这些回到北京的锦衣卫已经成为了一种幽灵般的存在。也就是说,哪怕是在锦衣卫自己的花名册上,都已经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了。
这并不是说劳苦功高的这群人被组织给抛弃了。事实上,这是周全对他们最好的安排了。因为根据尹大壮个人的意见,他被推荐到了山海关,担任了一名游击。这是四品衔的武官,当年周全曾经许诺他,功成之日,授予佥事。现在虽然并没有给佥事,但是这个四品的游击更是对口味,反而让尹大壮更为高兴。
因为去到了山海关边军,其实就是意味着以后可以成为白龙分队的人,能够和饶安一起去并肩战斗了。对于这位白龙分队的指挥官,他完全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状态。如果能跟着饶安混,别说是四品官,当个亲兵都是高兴的。
俗话说,跟着苍蝇进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绝不是一句戏言,跟对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当然了,去往山海关报到的人并不是邮寄尹大壮,而是游击张正。因为他们每一个在关外搞过情报的人,都需要一个新的身份。
在他离开经常赶赴山海关之前,崇祯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长谈里,崇祯记住了饶安这个名字。应该说,其实崇祯并不是第一次见到饶安,只不过上一次见面的时候。饶安只是一个待罪在身从七品百户。
这个待罪在身指的是当年天雄军五千人集体阵亡的时候,在尸体成堆的战场遗迹里,饶安活了下来。而在那样惨烈的战斗里,死去的都是英雄,活下来的,都是可耻的。基于这样的想法,刑部和兵部才把他派到军前效力的。
好在当时审文他的堂官唐宽和山海关的经略袁应文都是好人,这也算是饶安自己命好,总能遇到贵人。上一次是述职,而且是一次相当成功的述职,因为皇帝第一次见他,就给予了晋升。把从七品的千户升为五品的兵备道。刚回到山海关,还没等怎么着呢,五品的兵备道摇身一变又成四品的参议道。
当然了,后面的那个超乎寻常的任命中有人情的成分。是锦衣卫指挥使周全从中周旋给了他这个职务。当然了,周全本人也并不是做慈善事业的,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对饶安进行拉拢。对于这一点,饶安本人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也只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因为他不想加入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对此周全开始的时候还觉得这个年轻人有些不识抬举。但是后来也就想明白了,这个人如果真的是一心一意的为大明的朝廷效力的话,加入不加入锦衣卫又有什么关系呢。
无论如何,自己稳稳当当是大明朝的国舅爷。大明朝廷的江山如果不稳,自己别说国舅。连阶下囚都做不稳。所以现在必须去扶植这些大明的擎天保驾之臣。说的冠冕堂皇一些,这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而从私心来说的话,有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才有了自己的一切。
作为一个六品骤升四品的官员,张正之前也没有见过皇帝。所以他很紧张,但是他在见面中慢慢的稀释了这种紧张,因为他发现崇祯实在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在他面前你藏不住话,他很适合做一个倾听者,在你说完之前,他基本上不会去主动的打断你,皇帝这样的修养比很多人都强了太多。
张正给崇祯讲了自己在两界山的故事,也讲了白龙分队的由来,以及饶安和他的部下的故事。作为皇帝,崇祯并不是没有读到过书中描述的金戈铁马。但是这一次,他却是首次知道,还有这样的英雄。这是天佐大明!
就像是曹操把张飞的名字写在自己袍子上一样。崇祯也把饶安这个名字写在了寝殿的柱子上,从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所以,当棒子国的特使来到这里,讲述他们说知道的一切的时候,尽管有些大臣还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是崇祯却保持了绝对的相信。因为他又一次听到了饶安这个名字。
安排好了对山海关的奖励,也安排好了对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的官爵。接下来还有一件事还没干,那就是处理一下棒子国小弟的事。崇祯这一次干的有点打脸。
毕竟人家千里迢迢的来到这里就是来送信了,提供了这么一个重大的情报,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表示,如果大哥您想打,我们棒子国一定权力配合,去揍皇太极。
这态度,相当的到位,但是崇祯却并没有给他们太好的脸色看。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崇祯有些小心眼。这话是从何说起的呢。这是因为。棒子国从大明开过以来,就是大明的属国。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万历后期。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军事方面走了下坡路,而清军却盛陈兵威,逼迫着棒子国脱离了自己的宗主国。在当时,棒子国作为明朝的属国,包括他们国王的册立,都是需要明朝方面点头的。他们的国王,身份在明朝等同于郡王。
当时在军事威胁之下,他们背叛了大明,这时候又要来捡现成的便宜了。崇祯的心里自然就是不爽的。其实这一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换了谁谁也不爽。
但是崇祯知道,此时此刻,大明在军事上,确实还需要棒子国的帮助。说难听点,现在兵源这样的稀缺,就算是有些炮灰也是好的。所以他并不能对棒子国太多的斥责。
这一点,棒子国的特使本身也是清楚的,他们确实在这方面也觉得理亏。不过也委屈。自己无非是因为太弱了,谁更强就只能跟谁混,不然就就只能剩下了挨打的份了。但是这个话还是不能说的太直白。
崇祯终于开口了,对于棒子国的使臣,他答应了由他们出兵助战的要求。并且要这些助战的士兵都打边军的旗号,由袁应文节制。并且许诺,在平乱之后,封他们的国王为国公,食郡王俸禄。
其实这已经并不是奖赏,而是纯处罚了。因为之前的棒子国国王就是大明的郡王衔,而且他们的衣冠也基本上是效仿大明的,衣服上有补子,也有飞禽走兽。棒子国国王穿的是蟒袍,戴的是七梁冠。
这一下子,从王爷变成了国公。当然了,这并不是他们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好歹的大哥现在也是认咱了,这就比不认咱强。想到这里的时候特使还是欣慰了一把。
崇祯命令他们,立刻集结五千骑兵,星夜赶往山海关,听从袁应文指挥,准备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