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导读]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扣子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是要走好人生第一步。打好基础,才能盖起高楼;定好规矩,做事方有分寸。有人认为,树大自然直,船到桥头自然直,轻视年轻时的价值观养成。这在理论上是荒唐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我们就曾见过很多人年轻时吊儿郎当,中年时无所事事,到老了一事无成,教训深刻。这些人中固然也有浪子回头、幡然醒悟的,但多数人因为一开头步子没迈好,后来就一路斜斜歪歪地走了下去,甚至误入歧途。因为第一颗扣子没扣好,下边的几颗扣子就都扣错了,洋相出尽,贻笑大方。
怎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学生送了八个字: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勤学是基础,修德是关键,明辨是核心,笃实是保障。
勤学。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学好了这门学问,才能路走得直,心放得正,胸怀远大理想;其次要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这是青年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本领。唯此,才能安身立命,实现人生价值。
修德。古人推崇的“修齐治平”,把修身或修德排在第一。严以修德,对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培养科学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青年学生正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严以修德,正当其时;严以修德,大有益处。
明辨。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文化多元、思想多元,各种思潮流派相互激荡,各种信息更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青年人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言论所误导,不被那些心怀叵测的主义主张所迷惑,以切实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最后是笃实。即淳厚朴实,忠诚老实。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实实在在地工作,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青年人贵在锐意十足,血气方刚,但也容易张狂轻浮,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笃实”两字,就是希望青年学生能立求实之志,去虚狂之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青年时期正是人生的春天,人生的早晨,每个青年人一定要“扣好第一粒扣子”,抓住大好时机,勤奋学习,严以修德,明辨是非,笃实做人,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奉献社会,书写壮丽人生。
注释
[1]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4年5月4日电。
[2]经典引文出自原著,除发生歧义外,原文中的字或词不修改。下同。
经典五
孔子论修养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7.“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孟子论人生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6.“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导读]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伦理文化十分重视人格的修养、实践,并从不同方面对人格的形式、内涵,给予细致合理的探讨、阐发。这里选取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儒家理想中的道德人格就是君子人格,是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的统一,就是孔子所言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人格体现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在君子人格上,孔子侧重于“仁”,孟子侧重于“义”。为培养君子人格,儒家主张博学、慎思、躬行的修养方法,提倡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毋庸讳言,儒家思想不可避免带有时代、阶级局限性,但它又超越了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异,在当代中国、当今世界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具有永恒的世界性价值。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也为现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我们今天学习儒家思想,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
经典六
为学与做人[1]
梁启超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市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做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的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另一个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窄——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尝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了,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职业也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例如我想做农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灾、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得的知识,就是这一类。但专靠这些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著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怎样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一定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