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在昏迷中过了多久,当唐卫轩再次醒来、模模糊糊地睁开双眼时,自己已经是回到了在汉城的明军临时驻地的锦衣卫营帐中。周遭的一切,都和临出发去稷山前一模一样。
望着眼前的情形,仿佛不久前的稷山一行,都恍如一梦……
发觉唐卫轩已醒,负责在帐中照顾唐卫轩的锦衣卫侍从立刻将其扶坐起来,同时找来了暂时代其指挥的锦衣卫百户程本举。一进帐篷,见到唐卫轩气色不错,程本举也是一脸的欣慰,长舒了一口气。
而通过程本举随即口若悬河的讲述,稷山一战,在自己昏迷不醒后的过程,唐卫轩也很快基本了解了一个大概。
果然不出唐卫轩所料,就在彻底击溃迎面的五千倭军后不久,正在尾随追击的过程中,东南方也很快出现了一支不下两万人的倭军援兵,正在快速向着战场方向移动。发现敌情的哨骑们立刻吹响了示警的号角,眼看敌军新的援军步步逼近,解生也就没有贸然孤军深入、早早下令收兵撤退,见好就收,避免了再度陷入之战的险境。而后,在全军迅速撤回水原、经略杨镐在听罢战报之后,也随即下令全军返回汉城,并一路高奏凯歌,吹锣打鼓,沿途宣扬稷山之战的大胜而归……
“大胜——?”
唐卫轩忽然脱口而出地问了一句,毕竟,刚才听到东南方赶来的援军有两万多人时,唐卫轩心头也是忍不住捏了把汗,好在解生没有恋战、及时撤退,否则到手的胜利也很有可能再度拱手相让,反而被两万多倭军援兵包了饺子……不过,即便如此,说是一场大胜,似乎也有些过于夸张了。于是,唐卫轩继续问道:“对了,敌军和咱们双方的伤亡,分别大致是多少……?”
“这个……”程本举想了想,似乎在心中默算了一下,“由于前后两次都是击溃战,而并未围歼,实际算下来,大概歼灭了不下六百敌军吧。而我军在回到汉城后经过清点,己方也损失大约二百人。”
听到歼敌六百这个数字,唐卫轩也是苦笑不得地皱了皱眉,没有再多说什么。不过,又继续问道:“这之后,倭军那边又有什么新动作……?”
“哈哈,老实多了!”程本举喜上眉梢地笑呵呵说道,“肯定是稷山一战,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后,立马就收敛多了!据探马回报,大概是长了记性,倭军已不敢再向汉城贸然逼近一步。得到这一消息后,准备随时再度放弃汉城的朝鲜君臣和当地百姓们,也终于暂时安下心来,军心民心都总算是稳住了。另外,据东厂的那位掌班张卫乾所带来的密报表明,因为粮草迟迟未至,倭军好像已经开始在暗中布置撤退之事,我猜,他们现在大概是彻底放弃原本打算占据汉城的野心了吧……啊,对了,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咱们的援军主力,不日即将陆续抵达汉城!这些慢悠悠的家伙,总算是要到了!”
听到这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唐卫轩也总算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这回,前线战场形势的天平,终于彻底倒向了明朝联军一侧。也难怪,倭军已经急不可待地准备灰溜溜地撤退了……
看唐卫轩也是面露喜悦,程本举又顺便掏出了一封锦衣卫专用的书简,呈给唐卫轩阅览,同时说明道:
“因为唐兄这几日身体虚弱,经略杨大人那边又催得紧,这封是我替唐兄暂拟的这次稷山之战的战报,准备尽早派快马送回去,呈递给朝廷……”
唐卫轩展开书信,本想随便看一下就好,但是,无意间的一瞥,却是一时愣住了,直到认真读完整封战报,不由得紧紧皱起眉头,抬起头来,不解地看向了程本举……
似乎也是有几分心虚,程本举先是示意一旁的侍卫出帐等候,待帐内也无其他人时,这才赶忙解释道:“额……我这战报里写得,可能是有点儿夸张……”
“有点儿夸张……?”唐卫轩眉毛一扬,“程兄你刚才不是说,这回歼敌其实大概也就六百余人吗?这战报里却为何写得是‘歼敌不下六千’……?”
“这个……”程本举苦笑了一下,挠了挠脑袋说道:“其实是杨经略的意思……他先将其拟好的战报给我们做个参考,里面写得就是歼敌六千许。如果我们实写六百的话,岂不是对不上了吗……?我本来其实也有些为难,但是那东厂的掌班张卫乾也当即点头认可,准备在东厂的奏报里也按照‘我军势如破竹、一战便歼敌六千、敌军望风披靡’来汇报。如果就独独我们如实写的话……”
说到这里,唐卫轩已完全明白了事情的缘由。看着程本举陷入里外难做人的窘境,也是叹了口气,不再继续追问。毕竟,对于大明上下一向的虚报战功之风,唐卫轩多少也有些了解。如果真的据实上奏仅仅歼敌六百,对于汉城周边的十万倭军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的损失,根本未伤元气。那这大捷之说,可就难以站得住脚了。不仅如此,汉城附近刚刚建立起来的军心民心,也有可能因此而再受打击。对此,唐卫轩倒也理解,自己也不会轻易去戳穿所谓“大捷”背后的实情。
但是,向朝廷的密报之中再刻意瞒报、虚报,唐卫轩就难以接受了。
歼敌六千——?最初对阵的黑田军全加在一起,也很难凑得够这六千人啊……
真要是歼敌六千的话,又何必如此迅速地就及时撤回了汉城的坚城高墙内,而不继续乘胜进击、收复天安郡城呢?!
不过,唐卫轩心中其实也并没有责怪程本举的意思。此番虚报战功,对于锦衣卫来说其实分不到多大的功劳,程本举也根本没有动机值得去这么做。最主要的功劳,还是会归功于杨镐的身上。如此一番上奏,在朝廷的眼里,之前麻贵始终迟疑不肯出战,而作为经略的杨镐一到,立刻逆转局势、取得大捷,稳定住了岌岌可危的汉城局势,再加上倭军即将开始的全面后撤,恐怕杨镐立刻便会成为整个大明朝廷眼中最功不可没的此战关键人物!
而此番明里暗里都在全力支持杨镐的东厂张卫乾,也算是尽心竭力地在帮着其说好话。这回,更是要把锦衣卫也一起绑上。等功劳下来、论功行赏,将士们杀敌有功,将领们指挥有方,东厂锦衣卫也算是督战有功,虚报出来的多余功劳大家照样人人有份,每个人嘴里各有甜头,自然也不会有人再去说什么闲话。就算有人存有质疑,杨镐、东厂、锦衣卫的三封不同战报里,都写得是此番大捷、歼敌六千许,白纸黑字,也容不得朝廷里的任何人存有丝毫的怀疑……
论行军作战,倒是没看出来杨镐究竟有多大本事,这次要不是西北军作战得力、加上援军来得还算及时,才取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胜利。但是要说这邀功请赏的能力,杨镐却的确是令人叹为观止,颇有一套……
想到这里,唐卫轩打心底里一阵反感,脸色也是越来越难看。
见到唐卫轩如此表情,程本举又立即提议了一个中间方案:“唐兄,要不这样,我改成‘歼敌数千’,也不写明具体数字,打个马虎眼如何?”
抬头看了看眼前十分为难的程本举,唐卫轩苦笑了一下,长长地叹了口气。
一看唐卫轩似乎并不打算去较真了,程本举正待高兴,却听唐卫轩说道:
“这样吧。程兄你就将这封战报留下。回头杨大人他们问起来,就说已将其上交给我,后面也就不清楚了。待我稍作修改之后,自会单独派快马送回京城……”
“这……”
……
一听此话,深知唐卫轩脾气性格的程本举,自然知道一旦让性情耿直、秉笔直书的唐卫轩来改,必会是一封与原来大相径庭的战报。虽然极为真实可信,却等于直接打了一味坚持鼓吹歼敌六千的杨镐的脸……纵使这是一封锦衣卫内部的密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恐怕早晚也会被杨镐、张卫乾以及其背后的庞大势力所知晓,更何况如今锦衣卫的都指挥使很可能已经换成了唯东厂张公公马首是瞻的王之桢。到时一旦这封据实上奏的战报被公布出来,不仅仅是惹恼了杨镐等人,更是彻底得罪了参与了稷山之战、期盼朝廷赏赐的所有参战将士……
本着这样的想法,程本举还想再劝阻一番,但考虑到唐卫轩那一向不计后果的倔脾气,再加上这据实上报,按理说也本就是身为前线锦衣卫最高官职的唐卫轩份内之事,再想劝阻,恐怕八头牛也拉不回来。想到这里,程本举除了后悔自己不该给唐卫轩过目这封战报外,也只好做罢,深深地叹了口气后,行礼告退……
很快,之后的一个来月内,如程本举所说,后援的数万明军先后陆续抵达汉城,终于集结完毕,而早已得知消息的倭军也先一步全面撤退,收缩防线,龟缩在了朝鲜东南海岸线上的几处倭城中,不敢轻易出战。
见敌军示弱,明军将士们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好好教训一番这些东夷倭寇,让他们下辈子也不敢再来渡海送死。一时间,汉城内外明朝联军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出征。
不过,奇怪的是,过了没有多久,就在即将出征前的前几日,原本打算全军倾巢出击的经略杨镐,却忽然单独给唐卫轩等锦衣卫们下达了留守汉城的临时命令。甚至在出征前最后一次重要军议会上,连一些正六品的武官都一同列席旁听,却单单没有照例叫上身为正五品千户的唐卫轩一同参加……
加上朝廷方面对于稷山“大捷”的冷淡回应,也让不少当初参加此战的西北军心生怨气,一时间,也不知是哪里传出来的坊间谣言,在明军各个军营里迅速流传,将这领不到功劳的责任全部怪到了直言不讳的唐卫轩头上。很快,不少将领对于唐卫轩的态度,也明显冷淡了不少,偶尔见面,也总有些若即若离、拒之千里的客套与冷漠。
眨眼间,原本与倭军作战最为丰富、炙手可热的唐卫轩,忽然变得根本无人问津起来。不仅杨镐将其闲置在汉城,将领之中似乎也没有谁敢于主动建议,叫上这名原本几乎每战必胜的“福将”同行……
很清楚此间缘由的唐卫轩,自然对于杨镐与不少将领不愿意带上自己的心理心知肚明。如今明军占尽优势,倭军却只能龟缩挨打,不需要唐卫轩的经验,也未必赢不了。更何况,一旦到时有了些许的功劳,本可以大书特书一番,却因为唐卫轩的据实奏报而被搅黄的话,又有谁愿意带上这名既不通情理、又可以直达圣听的锦衣卫千户呢……?
对此,唐卫轩虽然心怀坦荡,但却也无可奈何,感到几分落寞与郁闷。而当得知杨镐打算率军数万,为显天朝声威,先正面攻打倭军重兵把守的蔚山城,而后再将其余倭军一举荡平的宏伟计划时,唐卫轩虽然依旧想提出谏言,但是,这样的情形下,却也已没有了任何开口的机会……
不久之后,盛大的出征之日,很快到了。
数万明军在朝鲜百姓的夹道欢呼声中大张旗鼓、威风凛凛地开出了汉城城门。不过,和这人人兴奋雀跃的热闹气氛有些格格不入的是,卸去甲胄、身穿常服的唐卫轩,略显落寞得只身一身,站在城楼的冷僻角落,无奈地望着眼前敲锣打鼓、欢声雷动的当地百姓,与自信满满、志在必得的明、朝联军将士,却微微皱起了眉头,似乎充满了不安与忧虑。
虽然明军在兵力对比上已开始扳回劣势,但是回想起自己曾亲眼目睹过的那一座座倭军精心构筑的坚固倭城,再加上眼前这些大多没有多少与倭军交手经验的新到援军,唐卫轩的心中忍不住升起一股难以拭去的不详预感……
举头望去,面有阴云的唐卫轩,朝着东南向的远方,忍不住长叹了一口气……
既像是思考着这依旧阴晴不明的未来战局,又像是在忧心忡忡地望着此番明军出征的目标——
蔚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