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艰苦奋斗是华为的魂
第一节 华为是无数优秀员工成就的
坚持倡导“垫子文化”,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无数硅谷人与时间赛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荣,也引领了整个电子产业的发展。华为也是无数的优秀儿女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础。创业初期,我们的研发部从五、六个开发人员开始,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秉承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拼搏奉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大家以勤补拙,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开发、验证、测试产品设备……没有假日和周末,也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垫子上睡一觉,醒来接着干,这就是华为“垫子文化”的起源。虽然今天垫子已只是用来午休,但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记载的老一代华为人的奋斗和拼搏,是需要我们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服中心的员工们,用青春和心血铺就了华为成功的道路。不管冰天雪地、赤日炎炎,在白山黑水、在崇山峻岭中,没有日夜的概念,终年奔波在维修、装机的路上,用户的需要就是命令。严冬由于雪堵住了道路,一天7~8小时坐在零下20多度的车上;炎夏挤在蒸笼般的超载的长途车中。大年三十爬上高高的铁塔,为了维修在研究、生产中的一点点小小的疏忽;当我们坐在温暖的办公室内,他们却因为赶不上车,在车站外面等候;当我们一遍一遍受到培训,增加晋升机会,他们却因公司发展太快,服务工作跟不上,一直待在远离公司的地方,一待就是两年没有回来一次;当我们与家人团聚时,他们却在远离公司的地方,坚守岗位。不站好这班岗,哪有市场。当他们不断地守着我们早期有故障的产品,不敢停歇一会儿,以确保公司信用,在新技术方面没有跟上公司的发展。当他们打电话向公司求援时,却受到“明白人”的斥责,说他们水平不高。我们这个时代最崇高的是责任心,最可贵的是蜡烛精神,他们照亮了公司却消耗了自己。多么伟大的人格,多么高尚的情操,当我们取得辉煌时,他们仍然像萤火虫一样默默地发光。
不要把学习英雄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用心去学习。用服中心员工向我们展示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华为精神,只有它才会生生不息,把我们带向繁荣。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有几千名可爱的员工,用文化连接起来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无穷的。我们今天是利益共同体,明天是命运共同体,当我们形成内耗小、活力大的群体的时候,当我们跨过这个世纪形成团结如一人的数万人的群体的时候,我们抗击风雨的能力就增强了,可以到国际市场的大风暴中去搏击。我们是不会消亡的,因为我们拥有我们自己可以不断自我优化的文化。
——摘自《在春节慰问团及用服中心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华为于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五十多名华为人开始了充满艰险的创业之路。一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库房、厨房也设在同一层楼。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在工段上班,包括开发人员,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睡一下,醒来接着干,包括公司领导来也是这样。整层楼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在高温下作业,经常是汗流满面。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灯就睡。四周老化测试的机架,设备上一闪一闪的信号灯,高频电流的振荡声,伴随着枕戈待旦的华为人进入梦乡。
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车到货,不论是很重的蓄电池,还是机柜,都立即起来,卸完再睡。大多数人以此为家,领料、焊接、组装、调试、质检、包装、吃饭、上厕所,睡觉都在这一层楼上。除了到外协厂及公司总部外,不少人一连几天都没下过楼,有时候连外面天晴天阴,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没有包装工段,也没有搬运及包装临时工,设备测好后,临时叫上在场的几个人,不分工人、工段长还是经理,也不分大专、本科还是硕士、博士,大家一起包纸箱,装入木箱再钉上边角铁,然后四五个人一起抬起机柜箱,装车发货。当时华为的员工都开玩笑自称为“乡民”,经理就叫“乡长”。市场部招的新员工,一般都要先到总测工段实习,即先当“乡民”,经过培训后,才派出去。美国有著名的“西点军校”,华为人则自豪地称这是进华为的“西乡军校”。
拓展透析
河南省冬夏枣茶总公司就是由无数创业者并肩奋战的奉献精神铸就而成的。总公司的前身是内黄县酿酒总厂,1990年,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酒厂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困境中,王富安临危受命,成为这个半死不活的企业的当家人。走马上任后,王富安感觉肩头重担在压,丝毫不敢松懈,为了尽早将酒厂扭亏为盈,他带领整个领导班子日夜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却从没有领过加班费和补助,这种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为全厂职工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以至于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职工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技术;出差在外的购销人员为了节省资金,在最简陋的旅馆中构思着最宏大的销售计划……就这样,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厂当年便扭亏为盈,成为年产1.8万吨的中国最大的枣肉饮料生产厂家。它的成功,饱含着以王富安为首的新一代领导班子艰苦奋斗、牺牲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事实上,当我们翻开中国企业家创业史这浸透着汗水与心血的篇章时,我们就会发现,当今叱咤风云的巨头企业中,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是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崛起的。当年,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为了发展壮大联想,睡车棚、倒彩电、顶风雪、冒严寒,用一腔不灭的激情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铸就了联想成功的丰碑;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为了研制M-6401汉卡,艰苦钻研150天,凭借着20箱方便面和昏天黑地地工作终于将第二代汉卡研制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让企业转危为安。现在国内诸多著名企业都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包括奉献精神在内的企业精神,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创业的辛苦,只有华为人懂
我说一声辛苦了,会让人泪如雨下。华为人的辛苦,只有华为人懂。
多年来的含辛茹苦,只有我们自己与亲人才真正知道。一声辛苦了,会使人泪如雨下,只有华为人才真正地理解它的内涵。活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对著名跨国公司的能量与水平还没有真正的认识。现在国家还有海关保护,一旦实现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中国还会剩下几个产业?为了能生存下来,我们的研究与试验人员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拼命地追赶世界潮流,我们有名的“垫子文化”,将万古流芳。我们的生产队伍,努力进行国际接轨,不惜调换一些功臣,也决不迟疑地坚持进步;机关服务队伍,一听枪声,一见火光,就全力以赴支援前方,并不需要长官指令。为了点滴的进步,大家熬干了心血,为了积累一点生产的流动资金,至今绝大部分的员工还住在农民房里,我们许多博士、硕士,甚至公司的高层领导还居无定所。一切是为了活下去,一切是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振兴。世界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努力,不努力将一无所有。
华为经历了8年奋斗产生和日渐完善的企业文化,认真研究了中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实事求是地拟出了实现管理的大纲,使群体奋斗在华为成为坚实的基础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才有可能长成茂实的庄稼,它孕育着无数的英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一代中国青年的写照。
中国长期受中庸之道的影响,虽然在寻求稳定上有很大的贡献,但也压制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成长,使他们的个性不能充分地发挥,无法实现对社会的牵引和贡献,或者没有共性的个性对社会形成破坏。因此,发展中的中国特别需要英雄群体来推动火车头的前进,这种渴求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华为将自己的目标选定向世界一流公司靠拢,而现在差距又这么大,更迫切地需要英雄,需要那种群体奋斗的英雄,那种勇于献身、无私无畏的英雄。所有有志的热血儿女都应为中华的振兴而奋不顾身。献出你的青春,献出你的热血,拥抱你的事业,享受奋斗的人生。
——摘自《在公司研究试验系统先进事迹汇报大会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从当初籍籍无名的深圳企业,到如今成为全球前五大通信设备商,华为用了20年的时间。而其中,华为的国际化之路走了近15年。可以说,华为的国际化伴随着汗水、泪水、艰辛、坎坷与牺牲。华为内部著名文件《天道酬勤》中说,很多人感到不解,“华为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华为为什么能活下去?”答案是,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华为不战则亡,没有退路,只有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面对部分公众对于华为“垫子文化”等精神的质疑,任正非的这次讲话可谓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击。任正非在不断强调自身的弱小与同顶级企业的差距的同时,再次重申华为企业文化的原点:“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并在内部员工层面实现了高度统一的认识。随着这次讲话流传开来,华为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持很快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支持,而原先的指责之声也日渐沉寂了下去。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立的华为,成长速度非常快。华为以大市场、大科研、大系统、大结构为目标,建立了一个运作良好的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1995年时,华为有1750名员工,其中1400多人受过本科以上教育,有800多名博士、硕士。在公司全体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员占40%,市场营销人员占33%,生产人员占15%,管理人员占12%,这是一个良好的倒三角形组织结构。按照计划,1996年的华为已发展到2500~2600人。华为已经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营销网络及延伸到美国和香港地区的采购网络。同时,在市场销售的激烈竞争中,一批久经考验、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队伍也被逐步磨砺出来了。
拓展透析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曾经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的企业家身上萦绕着散发不完的光环。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
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车。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
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几乎到了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这是一个企业家辈出的时代,老一代企业家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中年一代企业家马云、俞敏洪、陈天桥;年青一代李想、茅侃侃、戴志康,等等。老中青三代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影响了中国,他们的成功故事给无数创业者指引与激励。
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创业者的美好时代,全民创业的时代已悄然而至。从市场层面来看,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地球村的市场到来、创业的机遇云集;从政策层面来看,各级政府提出了全民创业的口号。但即使有这样多的有利条件,我们在创业之前仍然需要谨慎思考、严谨行事,仍然需要继承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将创业当儿戏,不浮躁、不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