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任正非内部讲话:关键时,任正非说了什么
6135800000006

第6章 关键时刻之草根创业——步履维艰,同心合力(5)

企业对于未来的展望和美好愿景的憧憬往往代表着企业努力追求和争取的目标,远大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愿景却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从而有效地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人们本能的反应是畏惧或者逃避,而清晰的企业愿景可以消除团队成员的畏惧和逃避心理,引领团队前行的方向并将企业的未来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上来。

第三节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它是华为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价值观。

历时八年的市场游击队,锻炼了多少的英豪。没有他们含辛茹苦的艰难奋战,没有他们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没有他们在云南的大山里、在西北的荒漠里、在大兴安岭风雪里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远离家人在祖国各地,在欧洲、非洲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面对花花世界而埋头苦心钻研,出污泥而不染,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没有他们“一线一线”地奋力推销,没有他们默默无闻地装机与维护,哪有今天的大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游击队转向正规军,像参谋作业一样策划市场、像织布那样精密管理市场。去年他们为市场方法的大转移而集体辞职,又让出权利,开创了制度化的让贤。他们能这样做,十分难能可贵,他们的精神永远记载在我们的发展史上。他们八年读人的经验十分宝贵,他们经历了八年考验的高尚品格难能可贵,是可培养的最好基才。人的才华的外部培养相对而言是比较快的,人的德的内部修炼是十分艰难的,他们是我们事业的宝贵财富、中坚力量,各级干部要多培养、帮助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这个大发展的时候,多么缺乏一群像他们那样久经考验的干部。“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有些火烧得短一些,有些火要烧得长一些;有些是“文火”,有些是“旺火”。它是华为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价值观,也是华为挑选干部的价值标准。经过千锤百炼的干部是第二次创业的希望,我相信会有许多新老干部担负起华为的重任。我们期待着他们。

我们是会富裕起来的,生活、工作环境都会逐渐有较大改善。我们要从管理上要效益,从管理效益中改善待遇。我们不断推行严格、科学、有效的管理,要逐步减少加班,使员工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利思想上艰苦奋斗。我们要对早期参加工作,消磨了健康的员工,有卓越贡献而损害了健康的员工,对担子过重而健康不佳的高中级干部提供更好的疗养条件,使他们恢复健康。百年树人,不能因一时的干旱,毁坏了我们宝贵的中坚力量。我们已走出了困境,我们有条件帮助历史功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勋。

——摘自《不要忘记英雄》

背景分析

——随手一翻华为领导的内部讲话和宣传材料,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鼓舞、号令和诱惑,任正非卓越的口才和煽情被公认为这种企业传统的源泉。

——-在1997年华为市场部的迎新大会上,市场部老总挥动着双手,无比激动地演说:“市场营销是华为的先锋部队。在沙漠里,在高原上,在繁华的都市,在贫瘠的农村,等着我们的都是困难。我们的责任就是披荆斩棘,用生命、热血去铺筑华为的发展之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狭路相逢勇者胜,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市场营销是华为最具机会的部门,已经有2000人的队伍。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让我们去欧洲、进美洲、奋战在非洲!当我们的生命点燃成熊熊大火时,华为已经遍及全球。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今生无怨无悔!”一篇檄文,像战前动员一般令台下的年轻人热血沸腾,一批新员工就此毅然响应号召,去了当时最艰苦的边远市场。

拓展透析

理想与现实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龙永图认为寻找与环境的相容性是企业家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基础。企业家若空有理想而没有对现实和环境的认识,那么企业很可能还没成形便已夭折。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企业家,往往会令企业的成长道路布满荆棘。

1987年,留学日本的何鲁敏,谢绝了日本方面的高薪挽留,带着9箱技术资料回到国内。何鲁敏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当时的“海归”非常稀少,他完全可以进入国家科技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但是他选择了创业,“因为我念这么多年的书,一个月只挣62块钱,还不如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这个创业理由相当稚气,也预示了这个知识分子的创业道路将会有意料之中的曲折。

那时候,中国人均GDP才290美元。何鲁敏却把创业的目光瞄准了空气加湿器。何鲁敏带着一腔热血,头也不回地跳进了这个非常冷门的领域。很快,对做生意过于理想化的何鲁敏遭到了来自市场的当头棒喝。创业之初,何鲁敏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中没有比技术更有用、更值钱的东西了。后来他发现不完全是这样的,技术先进,并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面临实际困难后,何鲁敏才意识到市场经济是复杂而冷酷无情的。

知识分子创业往往太理想化,何鲁敏的创业一路磕磕碰碰,遇到各种倒霉事,好在何鲁敏抗挫折力极强,一路坚持,终于大难不死,取得了成功。

每个企业家都需要经历一些弯路才能慢慢长大成熟。但是如果何鲁敏在创业之初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紧密一些,也许他所受的挫折不会那么多。柳传志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来人:“凡事需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理想主义者,这一点非常可贵,可惜理想主义者往往想法浪漫,觉得一切问题只要按理想率性而为就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但现实会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教训得头破血流。何鲁敏最大的优点就是,心怀理想主义的热情,不抛弃,不放弃,在理想的世界中接受现实的洗礼,最终得到了凤凰涅槃的升华。

关键时刻的启示之一:创业要有坚定的勇气和决心。

在某种意义上,华为的成功是企业家的成功,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说没有任正非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华为从那么小的一个企业,到今天这样的辉煌,它的源头还是任正非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尝试自主创业,或已经开始自主创业的尝试。企业起步阶段的根基打造无疑是一个企业能否生存下去,能否继续得到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成功的创业尝试要求创业者具有明确的目标、长远的眼光,等等。但如果10年前有人问,创业首先需要什么?很多人会说要有勇气和魄力。而今天如果有人问想创业先做什么?答案却是唯一的:创业的路是艰辛的,想创业要先创信心。创业的路上没有后悔,只有拥有坚强的自信心,才能让创业之路越走越远。

创业的过程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其实,顺境和逆境都是命运的安排,坦然面对,才是最好的方式。把“置身绝境”看成是锻炼自己的珍贵机会。明白这一点,在面临艰难困苦时,就能勇气百倍地承受,迎接挑战。唯有如此,才能涌出新的智慧,转祸为福。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并不是社会的幸运儿,但是,不幸的生活促使他成为一个永远的抗争者。松下电器公司并非是一个一夜之间成功的公司,创业之初,正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物价飞涨,而松下幸之助手里的所有资金极少。公司成立后,最初的产品是插座和灯头,然而产品遇到了棘手的销售问题,工厂竟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同事们相继离去,使幸之助的境况变得很糟糕,当时的困难可以想象。

但松下幸之助把这一切都看成是创业的必然经历,他相信:坚持下去取得成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报答。功夫不负有心人,生意逐渐有了转机,当6年后他拿出第一个像样的行车前灯时,公司才慢慢走出了困境。然而,走出困境的松下电器公司所面对的并不是风景美好的坦途,而是一条坎坷困窘的道路。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电器销量锐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日本经济走上了衰落,松下幸之助变得一贫如洗,他所拥有的是高达10亿日元的巨额债务。为抗议把公司定为财阀,松下幸之助不下50次地去美军司令部进行交涉,其中的苦楚自不必言。

在94岁高龄时,松下说过:“你只要有一颗谦虚和开放的心,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从任何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坦然的处世态度往往会使人更加聪明。”他用他的成功向人们表明,一个人只有从心理上、道德上成长起来,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创业过程中一定存在压力和困难,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以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创业之路实际上很残酷,就像只无形的手,总是攫住你,让你无处可逃。但有压力有困难对人并非只是坏事,很多时候,人需要有一种力量来推动,就像慢马需要马绳一样。适当的压力能激出你的潜力,竞争可以检验你的能力。遇到困难时,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勇敢迎接它,告诉自己——我顶得住!试问哪一个创业者不是承受了各方的压力,最终超越压力,甚至将压力巧妙地转换为动力而获得成功的?成功的面前总是会有一些障碍,只有能够克服困难走过去的人,才有资格品尝胜利的自豪和快乐。

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说:“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困难不能躲避,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扛,任何困难都必须自己去面对。创业者任何时候都要勇往直前,而且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直到找到一个方向为止。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再爬起来。如果说有成功的希望,就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失败对坚定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它是成功前的一次测试。成功的富豪都经过失败的历练,失败教会他们成功。

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儿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在上海一家药厂上班,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农村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父母沉重的生活负担,鲁冠球回家种地,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但他是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后来,经人帮忙,鲁冠球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打铁是非常苦的活儿,三年铁业社学徒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用劳动的汗水凝成的情感。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地到集上磨米面,鲁冠球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他竟然情不自禁地对轧面机、碾米机产生了感情。而且他发现,乡亲们磨米面要跑的路太远了,很不方便,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而且可以赚些钱。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信任他,也很支持他,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凑了三千元,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