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只是个看家鬼
6145900000004

第4章 又见思仙

太平镇地处皖南山区,滁州西北,背靠大别山南部余脉。概西汉司马迁来此,有感于南坡灼灼生华而北坡皑皑白雪,大叹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而得名。此山绵延数千里,连皖、鄂、豫、川、苏等地,一日之内一山之间而气候不齐,故而物产品类丰富,又由于水汽充沛常年多雾,故此山盛产名茶名药,茶以毛尖、瓜片、红芽尤为出名,药材如八月瓜、瓜窭、野马追、车前草、夏枯草等产量丰富,像葛根粉更是食药兼备的良材,几乎家家都能备上那么几斤,所以大别山周围,药贩子、生药行云集。

话说这太平镇镇东头坐落着本镇最大的生药行“济世堂”,老板姓于,于得利。聘请来的掌柜的药师傅头姓张,单字一个欣,手底下也带着俩师傅。这天早市,于老板和张掌柜的正在二楼喝茶聊闲天儿,扯些天南地北的胡话,忽见两个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担着箩筐,头发上、对襟汗衫上、半截裤脚都是湿的,径直奔济世堂门脸就过来了。二位对视一眼不动声色,都明白这就是来货了。

方一平和李大嘴后半夜起床,直走了两个时辰方来到这太平镇,东西虽说不重,但路途确实够远的,路倒还算是好走,一路平安,估计也没几个盗贼会候着天要亮了还傻等着肥羊。而且全是青石小路,上面古树老藤交相掩映,初生的叶子嫩黄,经冬的叶子墨绿,老去的叶子褚黄,越走天越亮,哥俩很轻松。到得太平镇,一番打听过后直奔镇东,眼见得一座恢宏高楼,明堂暗殿,朱阁流丹,下面正厅两侧挂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金石草木性虽殊异”,下联道“膏丸丹散用有专长”,横披四个大字“济世救人”。果然是到了济世堂了。

大嘴率先来到堂前,把扁担撂下,扯过汗衫擦擦脸,把门口的伙计和坐堂的药师看得直撇嘴。按理说医者父母心,但保不准店大欺客也是常有之事儿,何况毕竟是这镇子上第一,这地广人稀之处,百八十时地也不见得有第二座镇店。眼前这小伙子五大三粗,筐里不知道装的啥,还拿蓝色包袱皮儿裹着,乡野鄙气十足;后面跟着那个,形体瘦弱些个,面容端正,气质上倒沉静许多,一双眼睛看人似在审视,似笑非笑,弄得伙计和师傅一阵不舒服--好久没人敢这么正眼看济世堂的人了。

没等这伙计发话,大嘴急了:“你们这收茶叶不,俺们这有自家炒的茶,伙计你要不要尝尝?”“噗哧”两声,二楼两位大爷都喷茶了,想这哪来的糙汉子,乡野之人弄的粗茶叶也是可以随便请人品尝的吗?真是可笑得紧。二人起了好奇之心,索性站起来,走到栏杆前往下瞧乐子。

却见后面那个小伙子走上前去,轻轻揭开包袱皮儿,抓起一把茶叶往药师傅面前一送,药师傅当时一愣,立马变了脸色,赶紧冲伙计使眼色摆手,伙计掉头就往里跑。楼上于老板不满地看了张掌柜的一眼,做生意也要讲究一个气度沉稳,气度上先失了三分还如何拿得住价钱!

却说这张掌柜的脸上挂不住,不知道究竟是何等货色能让自己调/教出来的药师傅失态如此,正踌躇间,那伙计已然跑上楼来,手里攥着一把东西,往二位大爷面前一送,道:“二位爷您瞧瞧,开了这么些年,咱今儿总算收到好的了!”

张掌柜的听着好奇,于老板也觉着不对,二位齐齐伸头观瞧,这一瞧之下不由地齐声惊呼:上好的思仙!又见着思仙啦!

不说楼上两位大佬如何议论,楼下,大嘴先傻了眼,问方一平:”哥呀,这伙计啥毛病,抓了咱们药材就跑了是什么道理?“

药师傅给解释:”二位小哥,伙计是觉得您这个药材有点问题,去找掌柜的和老板鉴定去了,嘿嘿,您二位稍候片刻。“回头吩咐:”来人,把筐抬进大厅,给两位小哥看座上茶。“

方一平淡淡一乐:”掌柜的,您觉得我这药材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就爽快出价;如果说有,您直接说,我们立马走人。“掌柜的急忙拉住:”别别别,生意上的事情,由不得不慎重,我那伙计谨慎点也不能算错吧,您稍候一下,很快就好。“

正纠缠着,于得利从楼上下来了,手里攥着茶叶,问方一平:”这是你们送来的药材?你可知道这东西产自哪里,手里的货是真是假,药效如何,价值多少?“

方一平微笑作答:”这东西叫做思仙,又名杜仲,乃西南地区特产珍贵药材。南朝沈约在《奉和竟陵王药名诗》里提到过它:“垂景迫连桑,思仙慕云埒。”主治跌打损伤,气血淤滞,腰膝酸软,胎动不安等顽症。别的不多提,思仙断续膏您应该比我熟悉吧。至于我的货来自哪里不劳老板过问了。本地不产这个,整个中都留守司地界都难弄到,但我能保证货源。至于我手里这批货么,我敢保证不是红杜仲,更不是黄皮杜仲。老板且看,我这成品灰褐色,而且这叶柄折断以后,胶丝丰富,这又哪里是假货能比得了的呢?老板你多年浸淫此道,想必是清楚得很哪。“

老板点点头,回头和张掌柜的对了个眼色,问:”那你这思仙叶要价几何呢?“

方一平道:”山有山路,水有水路。一样货色自然有它一样的价钱。你这镇子上思仙叶的价钱都差不多吧,看看我这个成色,是按照茶叶工艺来炮制的,但适当减轻火候以免伤到药力,可是水份绝对比别人的要低两成。但我们初来,头一回跟您打交道,也不敢跟你多要,每一两比市价低五个钱就是了。如果说这药材比别家的好,下次我就要每两比别人多五个钱。您看如何?“

于老板陷入了沉思,张掌柜的小声提醒他:“老板咱这药行多年都紧缺这东西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机会长期合作。”于得利再这么一想,便点头道:“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