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它山传奇:四明首镇鄞江记忆
6162200000002

第2章 鄞江的细枝与末节(1)

印象鄞江

魏丽敏

1

四月的一天,春意料峭,行走于鄞江山水之间,鄞江镇便不再只是存储于我记忆细胞中的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四周的一切显得如此生机盎然,在依山傍水间我看到了这个位于四明山东麓,地处鄞西山区与鄞西平原交界处的小镇。如果我告诉你,它距七千年历史文化河姆渡人类文明发源地仅十几里之遥,距古林镇芦家桥五千年文化仅几公里之地,你大概会发出一声惊叹吧!然而它却是如此谦卑安静地存在,只有那潺潺流水诉说着它的千年历史,只有那缕缕清风散发出余味绵长的世事沧桑。

踏春之旅总会如同天气一般明媚,鄞江水系所萦绕出的栖息之地延绵不绝,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煦的暖风并没将游人熏醉,倒是吹开了这座古称小溪镇,至唐朝曾称光溪镇,后又以小溪镇闻名,及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始称鄞江乡的神秘面纱。

据说,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满目荒芜,史称九夷,浙东地方称为“东夷”,东海边的宁波,则古称“堇邑”之地。考证得之:“堇”乃黄土二字之缩写,堇邑二字合称为“鄞”。东晋隆安五年,刘裕迁句章县城,于鄞江之滨建造新县城,即今鄞江镇为县治之始,其地址在鄞东村土名古城畈一带。唐武德四年(621年)州治、县治均设小溪镇,为州属大镇。尔后小溪镇曾改称光溪镇。小溪镇在历史上作为县治、州治时间长达600余年,及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始称鄞江乡。作为浙东地区的重镇、大镇,它对沟通山区和平原的物资交流,繁荣浙东经济有着重要的集散作用。500余年的县治和80余年的州治,青砖灰瓦的背后,岁月俨然已经流转了千百年回。“四明首镇”鄞江承载了无数往昔的记忆。

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传说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四明山)得名。鄞江因水得名、依水而兴。鄞江镇上承四明山脉,下扼鄞西平原,南临鄞江,北横锡山,钟灵毓秀,素有“四明首镇”之称,其名称镌刻于光溪桥额之西。镇以鄞江桥闻名于世,该廊桥为省内最大的风雨屋盖式廊桥,其南首匾额题为“八邑津梁”,北首题为“四明锁钥”。如今的鄞江镇距宁波市中心25公里,东接洞桥镇、古林镇,西邻章水镇、龙观乡,南连奉化江口、萧王庙,北依横街镇。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公里。甬金高速公路擦肩而过,鄞横公路及荷梁公路直贯南北西东,距离宁波栎社机场及杭甬高速公路只有几分钟路程,堪称交通便利。

行走在这座千年名镇,脚下的青石板和随处可见的古老建筑,似乎都在诉说它的历史,遗憾的是这历史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惆怅——鄞江原有五个著名建筑分别为它山堰、鄞江桥、官池墩、光溪桥和贺公钓台,可惜如今保存下来的仅有它山堰与光溪桥而已。这大概是时代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却是文化传承进程中不该发生的遗憾。好在人们已经意识到,文明的毁灭开始于文化的失落,对历史的淡漠终将受到惩罚。我们欣喜地看到,鄞江镇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鄞江桥,虽然于1979年拆除,但目前正在施工重建,以图复原它古老的外貌。

自然,如今在鄞江,人们可做的事情除了凭吊历史遗迹,还可以攀登上化山,体验攀岩运动的激情;漫步它山艺术博物馆,领略石雕石刻的千年精髓;或是坐上竹筏,在光溪河上体验“慢生活”的闲适。古镇的一动一静无不诗意盎然,也正因如此,鄞江这座千年古镇才被称为是宁波的“后花园”,是人们可以诗意的栖居之地。

2

老子曰:“上善若水”,进入鄞江镇界内,随处可见大小河流,水质大都清澈见底,河边浣洗者怡然自得。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鄞江镇的水资源极为充沛,拥有江、河、溪、泉四类水源。

鄞江镇内河道纵横交错,川流不息。最先给予赞美的,自然是源于上游章溪的鄞江。从它山堰至南三江口,横贯区境,位于鄞江镇南部,旧称兰江。穿镇而过,汇入奉化江,旧称芙蓉江,流经宁波三江口即为著名的甬江。如果来鄞江,不可不去的地方是晴江岸。它位于鄞江镇西南的山岙的晴江岸村,发源于鄞皎山麓的鄞溪河。因其风光秀丽,成了众多影视的外景拍摄地。20世纪70年代电影《难忘的战斗》便是在这里开拍,而后的《田螺姑娘》、《真命小和尚》等影视作品亦都来此取景,不长的一段溪岸却有着不短的故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在这里表露无遗,这里绿树成荫,青草丛生,色彩各异的野花点缀其间,跨入这里便与尘世的喧嚣隔绝。道路的设计阻隔了汽车的打扰,漫步其间,如置身仙界。徘徊在河堤上,无名小花摇曳生姿,参天古树倒影在清澈蜿蜒的河水中。一条竹筏静静地横在清澈的河心,美丽的白鹭在水面舞蹈。若能在此水此景中划行一叶扁舟,那更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恍惚之间,你会有张孝祥的“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蜿蜒流淌在鄞西平原的光溪河被称之为鄞江的母亲河。自邵家滩平水潭始,汇章溪桓溪之水,汇入鄞溪、光溪过光溪桥入南塘河、小溪港。光溪河河道宽广,溪水清澈甘冽无污染,水草肥美。河床为砂砾溪水清澈见底,溪鱼颇有特色,如:密光鱼(现称月光鱼)槎鱼。河虾、石蟹、青蛳、黄蚬等。两岸风光秀丽,栲树成行,芳草野花沿溪而长,原生态自然风貌保持良好。溪上不能行船,古人以竹排为交通运输工具,两岸则以绳索牵引小船摆渡。站在河边遥想当年,所谓“野渡无人舟自横”之意趣大概就是如此罢。源头始于鄞江镇光溪桥的南塘河,全长24.5公里,宽约31米、均深1.84米,水源汇自四明诸溪之水经定山、下吕家、洞桥、栎社、石碶达于宁波南水门入市区瀦日、月湖,是京杭大运河之水上交通要津。

鄞江南面有清源溪,自龙观雪岙溪与里村溪相汇入卢王经禅岩、金陆、悬慈注入鄞江。北面梅园锡山六溪注入小溪港连通西乡河网。

此外,在这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镇里,还藏有省内最大的优质地下泉水——澄浪潭,位于镇南悬慈村,冬暖夏凉,常年恒温在18℃左右,是国家一级地下(低纳)泉水。据载:“悬慈葑潭,古称驼井,今称澄浪潭。观其泉不及膝,以竿探其葑泥,可下数丈。岁旱,溪河皆枯,潭水漫出,滋田数千亩……”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江南多雨,曾几何时的记忆深处,总有洪水泛滥的事实。大禹治水只是传说,而延续千年的鄞州水利史则是江南地区治水的真实缩影,鄞江镇则是中国县(市、区)水利建设的一个典范。在这悠久而壮阔的水利史中,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即公元833年的它山堰无疑是最辉煌的篇章。它以特殊的建筑形式展示了不可思议的科学奇迹,并因此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与都江堰、灵渠、郑国渠承载着同样的光荣。

它山堰位于鄞江镇它山堰村西,它山旁的樟溪出口处。关于“它山”一名的来历值得一说。据古籍记载,因“它山之阳为鄞江,其阴为光溪,孤拔无附丽,是名曰它”。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是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山堰是由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县令王元暐所创建。这位原籍山东琅琊的七品芝麻官,却在鄞江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他来之前,四明山的水每逢雨季就洪水泛滥,而鄞西的土地却因无水常常旱灾,鄞江的海水倒灌也时常成灾。王县令到任后,经过细致的实地勘察,作出一个影响中国古代水利史的决定:在鄞江上兴筑堰坝,以治水患。这就是与四川都江堰、山西郑国渠、广西灵渠齐名的它山堰。太和五年秋末,王县令亲率民工夫役,开始修建它山堰。历经无数艰辛,鄞江镇人民将堰坝造成,源源不断的鄞江水,从此开始造福鄞江。后来,王县令见境内水患已治,任县令十五年的他辞官归里。离任时当地百姓沿途相送着者达数千人。对于为百姓做事的好官,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人们在它山堰下游一华里的地方,建了一座桥,先名“大德桥”,后称“大德公桥”,就是后来的鄞江桥。这“大德”是老百姓对王元暐恩德的纪念,更是对一种为官从政之道的颂扬。

目前所见它山堰顶长113.7米,堰顶宽5米,堰身高约3.05米。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以其堰体倾斜度、粘土夹碎石层、堰体平面布局以及多级护理消能防冲方式,创造了古水利工程的奇迹。它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依旧保存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泄洪等功能。1982年6月,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舟是行进的桥,桥是不动的舟,它们都是江南水乡最有特色的代表性景物。鄞江不仅以堰闻名,更以桥闻名。如果你到过鄞江,便知道这里该就是元人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吧。鄞江的桥颇具江南水乡的桥梁特色,样式繁多,有单孔石拱桥如光溪桥、蜈蚣桥,有三孔石平桥如六贵桥,还有屋盖式风雨廊桥如悬慈桥以及亭阁式的梅园大桥等。

而在这各式桥梁中最有名的当是鄞江桥,它曾被冠以“廊桥圆梦”的美称。1600多年前,鄞江桥的前身大德公桥伴随着奔涌的鄞江水顺势而起。东晋建句章县城伊始,鄞江桥又陪伴着作为县治、州治的鄞江,走过了509年的时光。它最早是以木柱为桥脚,上面铺有竹棚的简易木桥,如今人们只能通过图片想见它曾经的风采。北宋时(约公元1078年-1085年),对其进行大规模修缮,简易木桥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七柱石墩凌空托起一排巨木桥桁,桁上横铺宽厚的杉木桥板,其上再立柱置梁,架橼复瓦,一座雄飞的廊桥从此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鄞江桥全长三十八丈,宽三丈,分二十八间,是浙江省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大桥。廊桥曾几经维修或重建,最末一次是清道光十三年的重建。1979年为适应交通,鄞江桥被拆除,原址改建成钢筋水泥大桥。然而,人们恐怕没有想到,他们拆掉这座古廊桥,也将难以复原的历史和文化撕裂了。历史的吊诡在于,如今主持重建廊桥的人,正是当年的拆桥人,而很多在古桥边长大的人们,成了重建鄞江桥最热心的召集人。即将重生的鄞江桥将建于它山堰西路大夫第前,与古桥原址相距不远,向西便与它山堰主题公园相连。不久的将来,鄞江人就会与鄞江桥重逢。

与鄞江桥并行而建的光溪桥则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据史籍记载:明朝前叶,鄞江镇的主要通道是经当店弄过“孙家桥”,沿树巷弄途径大德公桥至悬慈。因孙家桥低平,洪水时常冲毁,鄞县县令沈继美,为便利鄞江镇南北交通,发动民众建成光溪桥和官池塘。光溪桥是和官池塘同年的连贯性建筑。原先过光溪桥后连接南岸的是一条略有弓形的百米桥堰,高高的光溪桥下通来往船舶,而又平又长的桥堰则为蓄水泄洪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在光溪上拦堰以后,在它的下方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塘,用来停泊官舫民船和方便两岸百姓生活用水,这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官池塘。可惜的是桥堰在1978年被拆除,只剩一座光溪桥和堰墩孤零零地伫立着。现桥全长39.95米,宽4.5米,桥孔跨度12米,高7.8米,桥空高度6.5米,南端石阶28级,北端石阶25级,是宁波地区最大的单一石拱桥。桥两侧各悬桥匾,东面中刻“光溪桥”,上款镌有“大清嘉靖三年光绪壬寅重修”。下款为“二月仲春立”。西匾中刻“四明首镇”四字,上下款与东面悬匾相同,桥侧立有长条对联:

东侧为:虹桥联古桥,遥通百里舟车;曲堤枕大江,迎接万家烟火。

西侧为: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梵石驾龙门,雄抱苍山重翠。

全桥布局合理,造型古朴,宏伟壮观。

4

四明山是浙东名山,濒海,因山心有岩兀起,周布四窟,日月洞明,故名四明。宁波古时因山而名四明,明代因与朝号相冲,始易名宁波。鄞州多山,所以多石。鄞江是历史上著名的石料集散地。石,这种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是构成鄞江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既是风景,亦是建筑材料,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人类的文明自石器时代开始,而人类以石器作为主要工具开始,石就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分不开了,随后大量的石器被用于建筑材料。古代埃及人用石头建造了金字塔,古代希腊人用石头建造了帕特农神庙,从雄伟的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到欧洲各处年代久远的石头城堡,都可以称之为西方世界的石文化。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建造出像金字塔那样巨型石头建筑物,但中华民族的能工巧匠,依然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中国特有的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