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那个小伙子面对大家的请求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那位中年顾客却鼓励他说:“小伙子,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此时酒吧的经理也出来鼓励他,免得他扫了大家的兴。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酒吧老板说:“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那个小伙子放弃了弹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向流行歌坛进军。这个小伙子后来居然成为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纳京高。
要不是那次偶然的开口一唱,纳京高可能永远坐在酒吧里做一个三流的演奏者。
爸爸点评
不要害怕变化,不要害怕在更多的领域去尝试。开拓视野,大胆向更多的方向涉足,或许你会赢得一片更辽阔的天空。
幼年的兴趣
发明轮船的富尔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14岁的时候,他对制炮很感兴趣,和一个造炮工人结为朋友。他们时常坐一条小船,到河里去钓鱼。河水流得很急,船在逆水前行的时候,只靠一根竹篙撑动,又费劲,又缓慢。一次一次的劳累使爱用脑子的富尔顿思索起来:能不能造一样东西来帮人划船呢?这样既省体力,又可节省时间。
这个从生活需要所激发的创造思索,一天到晚都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父母时常看到他在“发呆”——他在煞费苦心地捕捉创造的灵感,决心把这个既像玩具又是机器的东西设计出来。
后来,他一头钻进舅舅家的工棚中——那里什么工具和材料都有,可以随着兴趣施展自己的本领——干了七天,带回一件新奇的玩意,大家都不明白它的用处。富尔顿又到那一条湍急的小河中,不慌不忙地把那一件东西装在小船上,用手摇动几下,就听到突突突的声音响起来了,人在船上也感觉到船的抖动,船尾有一股被搅动的浪花翻滚着。奇怪,今天再也不需要用竹篙划船了,它却走得比以往快呀!伙伴们围着含笑的富尔顿欢呼起来。那一件使大家惊奇得喊不出名字的东西,就是现在汽船上的轮子!
后来,富尔顿不断地摸索改进,不断地设计创新,使他终于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创造轮船的人才。富尔顿幼年时的兴趣,启发引导他选择了终生从事的奋斗目标。
爸爸点评
一个人在生命的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他终生成就的源泉。
条件反射的发现
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在俄国一个神父家庭,他是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巴甫洛夫从小学习就非常认真努力,并迷恋上了生物。他处的年代正好是生物神经系统研究飞速发展的时期。在上大学时,他就立下了把一生献给生物研究的志向。大学毕业后他又体会到,自己虽然从小就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上下了很大工夫,但现在要从事生物学研究,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学的知识,巴甫洛夫又到外科医学研究院学习了一年,接着又到国外留学两年。
在大学学习期间,巴甫洛夫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对循环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和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从国外留学归国之后,他的研究热情更高了。但由于当时的沙皇政府极不关心科学事业,所以巴甫洛夫的研究无人支持,连家庭生活也陷于极度的贫困之中。但是,对事业的热爱使他忘记了贫困,忘记了家庭。有一次,他的朋友看到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就凑了一点钱,嘱咐他给自己和孩子们添置几件过冬的棉衣,可他却把钱拿去买了几只狗。在巴甫洛夫看来,狗更重要,因为狗是他进行实验所不可缺少的。
原来巴甫洛夫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实验。因为他脑子里冒出一个小问题:唾液是怎样流出来的?于是他决定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朋友们都觉得他的想法很荒谬,劝他不要做这种荒唐的事,但巴甫洛夫并没有退缩,说干就干,他和助手们成立了一个实验室。他捉来一条狗,将狗的六条唾液中的一条引到外面来,用一个专门的仪器来计算唾液的滴数。当食物在嘴里嚼动时,它就分泌唾液,只不过其中有六分之一没有流到胃肠,而是流到管子里。
这一切布置好后,巴甫洛夫把助手们召集来说:“我们今天不只观察狗吃东西时怎样分泌唾液,还要观察它不吃时能不能分泌,在怎样的条件下分泌。就是说,我们是通过狗的唾液来研究一下它的脑子,看看它的神经是怎样活动的。”原来,巴甫洛夫是想举一反三,通过几滴唾液来探测神经活动的奥秘。
他们先是一摇响铃铛,就开始给狗喂食物,这样配合了几十次后,只要铃铛一响,即使不喂食物,狗也分泌唾液。后来他们又改成电灯一亮就喂食物,接着又换了其他多种信号,但无论哪一种信号,只要重复配合几十次,就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这证明,动物的每一个微小的器官都是由大脑和神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外部世界对动物有什么刺激,神经和大脑就会作出什么反应,再重复刺激,以后动物一遇到相同的条件,就立即有相同的反应。巴甫洛夫将这称为“条件反射”。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反射能力,动物和人将不能生存。不过人和动物又有不同,动物只会根据具体的条件反射,而人还可以根据语言来反射,这叫“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公布他的研究成果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了,人们没想到,小小的唾液也可以有如此重大的发现。这一发现把生物生理学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研究分支推进到了高级神经活动研究的新阶段。
爸爸点评
巴甫洛夫就因为对常见的小事持有好奇心从而产生兴趣,并追根究底,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可见好奇心对兴趣的产生有很大的重要性。当同学们做化学实验时,有没有过“异想天开”的时候?把这些“异想天开”记下来,并去实践,你就会发展新的兴趣及新的思路。
乒乓球和塑料
现在的塑料制品千千万万,五彩缤纷,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你知道吗?它的发明却源自一个新乒乓球的征集活动。
19世纪中期,乒乓球运动在美国很受欢迎,那时的乒乓球是橡胶做的,外面包有一层毛线,用起来十分不便。美国制造商费伦和卡兰德想投资乒乓球制造业,他们希望有一种更加理想的乒乓球出现。为此,他们于1863年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刊登广告悬赏1万美金,征集更好的乒乓球。1万美金,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有诱惑力的数字。很多人马上跃跃欲试,但都失败了。一个名叫海维特的印刷厂工人也被这消息吸引了,他也开始了乒乓球的制作。
一个普通的印刷工人,如何懂得化学制造呢?朋友们都对他表示怀疑,然而他还是要试一试。海维特有一个阅览各种报纸杂志的爱好,尤其对化学,他一直都很留心地去研读,经常自己搞些小发明和小试验。这次,他一边结合平时所学,尝试各种方法进行制造,但都不是很理想,可他从来没有灰心过。
终于,有一天,他在一本化学刊物上了解到有人研制出了一种特殊的棉花——将普通棉花浸在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中,棉花就出现了新的特性。海维特大受启发,依照这种方法进行试验。一次,他将樟脑放进这种溶液中,不断地搅拌摇晃,渐渐地溶液变得黏稠,最后变成了一团白色柔软的物质。他将其搓成一个圆团,成了乒乓球的样子,待圆团冷却变硬后把它往地上一丢;“乒”的一声竟然弹得老高。海维特大喜,这不就是更好的乒乓球吗?
却说制造商费伦和卡兰德刊登征集广告后,先后收到了许多“乒乓球”,但没有一个是令人满意的。由于在好几年内都没有征得比较理想的乒乓球,他们渐渐地也就把这件事放到脑后了。谁知在征集广告发出6年后的1869年还有人送来新型的乒乓球。起初,他们认为海维特送来的也和以前送来的许多新型“乒乓球”一样不理想,但当他们亲眼看到雪白的小球扔到地上就弹得很高后,十分满意。他们欣然拿出1万美金买下了这项发明。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乒乓球。
由于这种乒乓球的原料来自纤维素,人们称它为赛璐珞,意思是来自纤维素的塑料。这是人类发明史上的第一种塑料。到了20世纪,科学家们在这种塑料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造和创新,终于研究出了现在最常用的塑料——聚乙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爸爸点评
兴趣是人类创造力的资源,它强化了海维特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如你可以从自身的性格发现学习的乐趣,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尽力去施展自己的天分,但也不要完全地放弃自己不太感兴趣的科目,不要因为这些科目而影响自己的升学。
痴迷的法布尔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前小溪流水,村外山野树林,环境十分优美。大自然的万物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热衷于将山楂树当床,将鳃角金龟放在山楂小床上喂养,他想知道为什么鳃角金龟穿着栗底白点的衣裳;夏日的夜晚他匍匐在荆棘丛旁,伺机逮住田野里的“歌手”,他想知道是谁在荆棘丛里纵情鸣唱。昆虫世界是那么奇妙莫测,童年的法布尔总是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警觉地注视着虫儿和花草,好奇心唤起了他探求昆虫世界真相的欲望。
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和家人在庭院乘凉,突然听见房屋背后、荒草滩里响起一阵“唧——唧唧唧”的虫鸣声。声音清脆好听。是蟋蟀?比蟋蟀的声音小多了。是山雀?山雀不会连续叫个不停,更何况在漆黑的夜晚呢。于是他决定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说,有狼,会专门吃小孩子的。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勇敢地跑到屋后去观察个究竟。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每天早晨,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不是在水边东蹦西跑地抓蝌蚪、逮青蛙、捉甲虫,就是蹲下来静静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和身上好像披了五彩羽衣的蠕虫……
有一次,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要小些的甲虫。他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放在一个空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夕阳西下的时候,法布尔欢欢喜喜赶着鸭子,满载而归。一路上,他默默地歌唱,心里甜滋滋的。尽管这歌声里没有字眼儿,可它比有字的还悦耳,比美梦还缥缈,因为它道出了池塘水底的奥秘,赞美那天仙般美丽的甲虫。
法布尔一回家,父亲见到他衣服很脏,还捡一些奇怪的东西回家,便怒气冲冲地吼道:“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你呀整天不干正经事,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你见我还不够辛苦吗?”母亲在一旁也厉声地责备说,“捡石子干吗?撑破你的衣袋!老是捉小虫儿,不叫你小手中毒才怪呢!”
听了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法布尔难过极了。他只好恋恋不舍地把心爱的宝贝扔进了垃圾堆。
在扔那个装了小甲虫的蜗牛壳时,他看了又看,好像在说:“小甲虫啊,小甲虫,你先在这里委屈一夜,明天早晨我一定把你带走。”
父母的责骂并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之情,强烈的兴趣已经深种在他的心田。以后每次放鸭子,他仍然乐趣无穷地干那些“没有出息的事”,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满满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正是这种痴迷的兴趣,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为他建造了雕像。有趣的是,他的雕像的两个衣袋全都高高鼓起,好像塞满了沉甸甸的东西。
爸爸点评
兴趣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积极的兴趣时,即使面对压力,也应把握自己兴趣的发展方向,才能取得成功。
化学家戴维的故事
汉弗莱·戴维于1778年12月17日出生在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的母亲抚养着5个小孩过着艰难的日子。
戴维从小就很聪明,总想着探讨、侦察点什么新鲜的东西。小时候老师经常夸奖他天赋高,学习勤奋。读完小学后,父亲送他到彭赞斯读书,寄住到了约翰·汤金外祖父家里。城里的新鲜事吸引了他,特别是药剂师们配制药物时物质的各种奇异变化。此后,他常常一个人偷偷地躲进顶楼,用碗、杯和碟做器具,学着做起实验来。一次,他险些把楼给点着了,事后遭到外祖父的责骂,但这丝毫也没有减弱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自己的实验室,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父亲的突然逝世,破坏了他美好的梦想。少年戴维沉默了。他把自己平时喜欢的化学实验仪器收到一个大柜子里,因为母亲已无法给他支付买化学药品的钱了。为了养活5个孩子,她卖掉了小农庄,带着戴维的弟弟妹妹也迁居到彭赞斯来了。母亲开了个小小的帽店,但经济上还是不宽裕,因此戴维的前途要慎重考虑,虽未成年但他需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帮助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