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全集)
6175200000005

第5章 当你疲惫不堪的时候 要懂得劳逸结合(4)

罗丹后来的伟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于他的勤奋好学。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个业余画家的家里对着实物画几个小时的素描,接着又急忙赶去上学。晚上从学校回来,还要去博物馆。当时博物馆里有一个专画人体的学习班。他在那里要画上两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要抽空到图书馆、博物馆,观摩学习古代的雕塑作品。罗丹是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他说:“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顿,哪怕是一秒钟,我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

罗丹14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进入了巴黎图画数学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一位爱才如命的老师——勒考克。勒考克发现罗丹是一株才华初露的幼苗,立刻以极大的热情和严格的态度来精心培植他。

有一次,罗丹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购买颜料,十分难过,一气之下,决定撕掉自己所作的画,永远与艺术告别。勒考克闻讯火速赶来,声色俱厉地对罗丹说:“只有我才能决定如何处理你的这些画!我要把这些画保存起来。”

不久,他把罗丹送进雕塑室去深造。后来,罗丹在别人劝告下报考巴黎官方的美术专科学校,但一连三次都名落孙山。

罗丹绝望了。他悲伤地认为,作为雕塑家,自己的生命已经结束了。这时,勒考克先生又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耐心地开导他说:“未被录取,这是你可能遇到的最好的事情。要知道,美术学校已经变成了一所古典主义的学校,那里塑造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毫无感情,非常单调,全是骗人的东西。”

在老师的鼓励下,罗丹重新树立起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终于成为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有影响的雕塑家。

爸爸点评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都有迷茫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不能自己走出迷茫,也可以向师长或朋友求助。

父亲给他的“安慰奖”

泰迪有一枚父亲给他的小钱,那是父亲给他的“安慰奖”——泰迪试图把他斧子上的缺口磨平,但失败了。

磨斧子并不纯粹是为了干着玩的。爸爸需要把斧子磨快,用它劈柴生火。那时,泰迪一家在弗蒙特州租了个年代久远的农场,以远离布鲁克林闷热的街道。当时他的爸爸是那里的牧师。

泰迪沮丧地凝视着这1分钱。

“别泄气,孩子,”父亲说,“我看你干得不错。”

泰迪没有说话。

“看你手里的小钱,”他说,“你知道那上面是谁的头像吗?”

“知道,是亚伯拉罕·林肯。”

“对。他也碰到过无数的挫折。不过,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

爸爸面带微笑,继续说着,似乎在讲解他的“初级教义”。泰迪的哥哥、8岁的迈克尔坐在一棵白柳树桩上,泰迪站在旁边。

爸爸问关于林肯他们知道些什么。泰迪能说的只有这个伟人出生在一间小木屋里,而且常常爱就着火光读书。迈克尔知道得多些:林肯解放了奴隶,拯救了合众国,并且为了他的理想,在耶稣被害的同一天——倒霉的星期五,遭人枪杀。

“一点儿不错。”爸爸说,“但你们是否知道林肯经营过杂货铺,破了产,并且因此而负债累累?是否知道他两次竞选参议员均遭败绩?事实上,他一生坎坷,历经挫折。然而,又有几个人的一生能比他更顺利呢?重要的是,林肯不失为一个有志者,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一点正是你们现在就应该具有的品格。泰迪,毅力,意味着一种沉着而耐心地承受不幸的力量。”

然后,父亲在他的说教中讲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话,这段话从此深深地铭刻在泰迪的心头。“林肯在精神上和体格上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爸爸说,“你们知道,他身高6英尺4英寸!”他走到后门廊一张他准备讲稿和写信的书桌前,取出一支削尖的铅笔。“来,孩子们,我给你们看他有多高。”

他指着一根门廊柱子。“泰迪,你先来。”6岁的泰迪,把躯干伸直,贴在柱子上。只觉得铅笔在自己头上擦过,爸爸画了一条线,表示泰迪的高度,他把泰迪名字的首写字母T和日期写在线的上方。又叫过迈克尔,也给他画了一条线,注上M。然后,他又画出自己的身高,5英尺8英寸,并且标明V。

接着,他用木工折尺在漆得雪白的柱子上高高地画了一条线,并用印刷体写上“亚伯拉罕·林肯——6英尺4英寸”。

爸爸又给他们讲了一些有关林肯的故事:一个喜欢逗趣的平民船工、魁梧健壮的锯木者、土地勘测员、无师自通的律师、演说家、总统。

每当泰迪碰到困难想放弃时,父亲给他的“安慰奖”就会浮现在眼前,父亲所给他讲的林肯故事也会回响在耳边,此时他会鼓起勇气,笑对困难。

爸爸点评

成功的人士并不是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他们往往能想得开,调整好心态从自己所受到的挫折中汲取力量。有的同学设立改错本,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不会在跌倒的地方再跌第二次。失败能比成功给我们更多的教益。

一只特别精美的金壳怀表

从前,德国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写了许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的诗篇。可是他却很苦恼。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读他的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是自己的诗写得不好吗?不,这不可能!年轻的诗人向来不怀疑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于是,他去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

老钟表匠听后一句话也没说,把他领到一间小屋里,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名贵钟表。这些钟表,诗人从来没有见过。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有的会发出鸟叫声,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老人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盒,把它打开,取出了一只式样特别精美的金壳怀表。这只怀表不仅式样精美,更奇异的是:它能清楚地显示出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份和日期。这简直是一只“魔表”,世上到哪儿去找呀!诗人爱不释手。他很想买下这个“宝贝”,就开口问表的价钱。老人微笑了一下,只要求用这“宝贝”,换下青年手上的那只普普通通的表。

诗人对这只表真是珍爱至极,吃饭、走路、睡觉都戴着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对这只表不满意起来。最后,竟跑到老钟表匠那儿要求换回自己原来的那只普通的手表。老钟表匠故作惊奇,问他对这样珍异的怀表还有什么感到不满意。

青年诗人遗憾地说:“它不会指示时间,可表本来就是用来指示时间的。我带着它不知道时间,要它还有什么用处呢?有谁会来问我大海的潮汛和星象的运行呢?这表对我实在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老钟表匠还是微微一笑,把表往桌上一放,拿起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诗集,意味深长地说:“年轻的朋友,让我们努力干好各自的事业吧。你应该记住:怎样给人们带来用处。”

诗人这时才恍然大悟,从心底里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爸爸点评

与其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如脚踏实地地干些实事。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受青睐,立足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天资甚低而有建树的学者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担任过华秋帆主编的《续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和补修《史籍考》的主要工作,亲自编纂过《和州志》、《永清志》、《永定河志》、《常德府志》、《湖北通志》等许多方志,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方志学理论。他一生的著作收在《章氏遗书》中,其中《文史通义》、《校雠通义》被公认为史学、古典目录校雠学的两大名著。

章学诚这样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却是一个天资甚低的人,尤其是他的记忆力极差。据说,章学诚少年时一天最多只能诵读二三百字的书,连文言虚字的用法都记不住。这种天资在讲究读经诵典的封建社会,对于需要博闻强记的史学,无疑都是太低了。章学诚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一直到40岁时才中举人。

然而,章学诚不顾旁人的议论讥笑,毅然向天资挑战,抱定了做一个杰出史学家的志向。41岁中了进士后,他不顾家境贫寒,放弃仕宦之途,专心致志从事教书和研究学问。他针对自己的缺陷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方法补救。一般人治史由博而专,他反其道而行之,由专到博,学一点巩固一点。他认为这种方法“学问之始未能记诵,博涉及深,将超记诵”,能够有效地克服记忆缺陷。他克服记忆缺陷的另一办法是读书做札记,他的许多著作都出自于他的读书札记。他治学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他的大部分史学成果都出自晚年,63岁时双目失明,犹事著述,直至终身。他的座右铭是:不羡慕不费工夫而得来的虚名,不计较世俗庸人的褒贬,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肯花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所不愿下的工夫。

爸爸点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方向对头,执著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获得知识的绝妙之法

晋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隐居田园后,某一天,有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从陶渊明这里讨得获得知识的绝妙之法。

见到陶渊明,那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您老的学识与才华,不知您老在年轻时读书有无妙法?若有,敬请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棵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也无法发现今天比昨天掌握的知识要多,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孺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爸爸点评

要想真正学到一点知识,决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持之以恒者,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首美妙的坏诗

强强8岁时就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

妈妈边读边嚷了起来:“真美!强强,真的是你写的吗?”

强强脸红耳赤地承认了,心里充满了骄傲。妈妈赞不绝口,她甚至说只有神童才能写出如此美丽的诗篇!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强强兴高采烈地问。强强简直等不得了。他的爸爸是好莱坞电影公司著名的剧作家,一个大名鼎鼎的大人物!强强想:他一定比妈妈更能评判我的诗!

强强做了充分的准备以迎接爸爸的来到。首先,他用花体将诗好好地重新抄写了一遍,接着再用彩笔画上花边,最后,他将诗稿放在餐桌上爸爸的盘子里。

强强等呀等,好不容易等到七点半,爸爸这才气冲冲地回到家中。他回来后铁青着脸大发牢骚,他埋怨同事们不跟他好好配合。

“强强创造了一个奇迹。”妈妈劝慰道,“他写了一首诗!写得美极啦!”

“要是你不介意的话。”爸爸打断了妈妈的颂辞,“还是让我自己来评判吧。”

在爸爸读诗时,强强的脸几乎要埋进盘子中!诗只有短短十行,但爸爸似乎读了好几个小时!强强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终于,他听见爸爸将诗稿放回盘子里。接着,他直截了当地评判说:“依我看,诗写得很糟!”

强强抬不起头来。他的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

“你这个人有时就是让人闹不明白。”妈妈生气了,“强强还小,这是他学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你现在可不是在工作室里!”

“世上的劣诗已经太多了。”爸爸却很固执,“如果孩子写不出好诗,并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他非得去当诗人不可!”

爸爸和妈妈为此争论不休。强强再也无法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