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全集)
6175300000008

第8章 与人共处 不要忘记少年朋友(2)

崔晨走进病房时满头大汗,把提来的水果往床头柜上一放,便坐在小珍的病床前开始关切地询问她的病情,崔晨安慰小珍,这种病很平常,千万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小珍心理上的疙瘩并没有因这几句话而解开。

她们大约谈了半个小时,崔晨说,天气太热又说了这么久的话,渴极了。说完她就拿起床头柜上的一杯白开水,扬头准备喝下去,这可把孙小珍给吓坏了,小珍连忙阻止:“不行,千万别喝,我有传染病——你还是吃水果吧!”崔晨好像没听见似的,“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然后用手抹了抹嘴唇,笑着对小珍说:“没关系,健康的生命是不怕被传染的!”

小珍看着崔晨健康明媚的笑脸,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小珍知道,崔晨是在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来证明这种病的轻松,以减轻她的心理负担。小珍感觉到友情即使只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但依然是存在着的,它总是在需要时以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来包围需要爱的人们。

这一杯水的情谊足以让孙小珍记住一辈子。

妈妈心语

有时候爱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同享温暖的阳光,还需要共担猛烈的暴雨;爱一个朋友需要的是温柔、善良,还有一颗勇敢的心。

我们很快会成为好朋友的

“怎么了,鲍勃?”他妈妈问,“你为什么那么不高兴?”

“没人跟我玩。”鲍勃说,“我真希望我们还是住在盐湖城没有搬来。我在那儿朋友多。”

“在这儿,你很快会交上朋友的。”他妈妈说,“等着瞧吧!”

就在这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米勒太太打开门。

门口站着一位红发妇女。

“你好。”她说,“我是凯里太太,住在隔壁。”

“进来吧。”米勒太太说,“我和鲍勃都很高兴你来。”

“我来借两个鸡蛋。”凯里太太说,“我想烤个蛋糕。”

“我可以借给你。”米勒太太说,“别着急,请坐一坐,我们喝点咖啡,说会儿话吧。”

那天下午,又有人敲门。米勒太太打开门。

门外站着一个满头红发的男孩。

“我叫汤姆·凯里。”他说,“我妈妈送你这个蛋糕,还有这两个鸡蛋。”

“哎呀,谢谢,汤姆。”米勒太太说,“进来吧,和鲍勃认识认识。”

汤姆和鲍勃差不多一样年龄,不一会儿,他们吃起了蛋糕,喝着牛奶。鲍勃问:“你能呆在这儿跟我玩吗?”

汤姆说:“可以,我能待一个小时。”

“那么,我们打球吧。”鲍勃说,“我的狗也想跟着一起玩。”

汤姆发现跟小狗一起玩很有意思。他自己没有狗。

“我很高兴你住在隔壁。”鲍勃说,“现在有人跟我玩了。”

“妈妈说我们很快会成为好朋友的。”汤姆回答说。

鲍勃说:“我很高兴你妈妈需要两个鸡蛋。”

汤姆笑了。

“她并不是真的需要鸡蛋。”汤姆说,“她只是想跟你妈妈交朋友!”

妈妈心语

如果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的折磨,就必须创造机会,主动和别人交往。

无私才伟大

谢伍德·安德森是20世纪初美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广受赞誉,影响了一代人。

1919年,一位在欧洲大战中受伤的年轻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处公寓,住在了离安德森很近的地方。

这位年轻人经常邀请大作家一起散步,和他谈文学、人生以及写作技巧。安德森毫不保留地向他传授写作知识,如何更准确地表现人物和内心,如何捕捉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细节部分。后来年轻人离开了芝加哥,安德森也搬到了新奥尔良。在新的住址,一个同样受安德森作品影响的年轻人慕名拜访了他,并虔诚地向他求教。安德森一样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不仅传授写作技巧,还把他介绍给自己所认识的出版商,帮助年轻人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许多年过去了,安德森从未拒绝过每一个向他求教的年轻人,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修改作品,把他们推荐给出版界的朋友,尽力让每一个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安德森的作品和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仅仅影响了他所处的那一个时代,还通过年轻人的作品影响了下一个时代。

前面介绍的两位年轻人后来怎样了呢?第一个年轻人在192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并轰动了世界文坛。作品的名字是《太阳照样升起》,而年轻人的名字是海明威。

第二位年轻人就是美国乡土小说创作的鼻祖——福克纳,他的《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许多人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安德森能够如此无私地把自己安身立命的法宝传授给任何一个并不相识的年轻人。

安德森在面对人们的疑问时微微一笑,他说:“伟大的作家德莱塞也同样毫无保留地帮助过我。”

前面提到的所有人,他们都创作了可以传世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指导我们更积极地对待人生,而他们伟大的人格带来的影响更是深入灵魂。无私——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要永久。

妈妈心语

把自己最美好的品行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就是所有老师都具备的美德。

保护更弱小的人

有一次,罗斯一家人在假日里到森林中去游玩,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孩子们的父母让他们看看盛开着铃兰花的林中旷地。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

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父亲在看一本有趣的书。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五年级学生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而妈妈却又把雨衣还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披在了罗斯的身上。

4岁的罗斯问道:“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我怎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罗斯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啰?”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他朝蔷薇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罗斯问道。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妈妈心语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能够关照和帮助别人的人就不是弱者,而是强者。

第一次和男友外出晚餐

他为她拉开了门,很礼貌地让她先进入,然后自己才跟着进去。带位小姐把他们带到靠墙边的一个半月形卡座上。室内灯光幽暗,音乐柔和,大多是一对对年轻情侣在用餐。她觉得恰如他所告诉她的,这家餐厅的气氛的确不错。

他殷勤地帮她脱下外套。坐定后,她不禁又看了他一眼,发觉他也正深情款款地看着她,并对她微笑。她想,这也许就是故事中所说的“白马王子”了。他大约二十五六岁,身材挺拔,面貌英俊,碧眼、卷发,说得贴切点,就像个电影明星。

她来美国才不过半年,自己从未想到过一来美国就会交到男朋友,尤其不会想到交的是美国男朋友。她和他认识刚好一个月,曾经约会过几次,但都是在校园和图书馆见面,这回他第一次约她外出晚餐。

侍者送来菜单,他仍礼貌地让她先点。她接过菜单看了看,心想,第一次和他一起吃饭,不能点太贵的东西。牛排的价钱比鸡稍贵,但比龙虾便宜得多,于是她点了一盘,腓力牛排,并点了一杯红酒,因为她想,在这种场合下,一杯酒更能增添罗曼蒂克的情调。

令她非常意外的是,轮到他点时,他点的却是几乎最廉价的鱿鱼三明治和炸薯条。她心想,这种东西在任何一家速食店都吃得到,为什么要到这种餐馆来吃?更使她惊奇的是,当侍者问他要用什么饮料时,他手指着已被侍者放在桌上的那杯冰水说:“水就行了。”

她在想她点的东西是不是太贵了。她尤其后悔点了那杯酒,她并不擅饮,只是为了增加气氛和情调而已,也可以说是为他而点。

在极不相称的食物和饮料下,尽管他吃得非常自然,而她却感到很不自在。面对他的三明治,她每吃一口牛排,就觉得有一份让他多花了钱的不好意思;面对他的冰水,她的酒几乎连杯子都没有动过。这杯酒非但不能增加气氛和情调,简直是件煞风景到极点的东西。

好不容易吃了不到半块牛排,放下刀叉,对面的他已将三明治和薯条全部吃完,并已叫侍者加过两次冰水。

餐毕他们继续谈话,他的兴致仍浓,但她却完全失去了谈兴,牛排和红酒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15分钟后,她说她该回家了,他没有坚持,告诉侍者结账的同时,说了一声:“两张账单。”

她没在意,一时也没深想他这话的意思。

等到侍者拿了两张账单,在他们两人面前各放一张,他迅速拿起他的那张,一面读着上面的数字“7块零5分”,一面从后裤袋内掏出皮夹子,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元,3张1元,递给传者,同时说:“不用找了。”侍者接过他的钱,但还站在她的面前没有离去时,她才突然惊觉,赶紧拿起自己面前的那张账单。

灯光虽很昏暗,但她还是看得很清楚,17元25美分。她打开皮包,拿出一张20元的钞票递给侍者,也和他说的一样:“不用找了。”

以上这个小故事是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一位年轻女性文友的亲身经历。事情发生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她仍心有余悸。她说那时她刚来美国不久,既无信用卡,也未带支票簿,幸好还带着点现款,否则就出丑了。

她说她不是不知道美国人之间一起吃饭是各付各的账,她也不否定美国人这种不讲面子、不虚伪的做法,但是她说像这种刻意邀约女朋友吃饭,并特别介绍去某家餐馆,到头来却是“两张账单”,她实在难以接受。她说虽然现在还只是个学生,不会赚钱,但是他请她吃一次饭,她回请一次,也还请得起。对一个东方女孩子来说,这才像是在谈恋爱,在被人追求呢!

她现在的朋友中仍有些美国人,但她尽量避免答应和他们一起吃饭。她说,如果非和他们一起吃饭不可,她会很注意地听这两个字:“Two Tickets”,或是“Two Bills”。

妈妈心语

“入乡随俗”是最明智的做法。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对方所熟悉的游戏规则。

男朋友约会迟到以后

鲍波已经跟苔丝谈了三年的恋爱,两个人都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恨不得上帝当初就不应把他们分成两半,省得他们俩找了这么多年。周围的朋友们都羡慕地以两人为楷模,教育自己的“另一半”。

那天,这对恋人相约到一家咖啡屋会面。

鲍波迟到了20分钟,这还是头一次。苔丝急了,审问鲍波干什么去了。鲍波不知道遇上了什么事,也来了脾气:“凭什么你审问我呀?我是有自由的,干吗什么事都得向你汇报呀?”苔丝一气之下,还泼了鲍波一身咖啡,转身就走了。鲍波火冒三丈,也没追。

之后,苔丝在家等着小伙子前来道歉。可鲍波愣是好几天不露面,往他家打电话,也没人接。她心里打鼓,可还是因为矜持,没好意思去。

其实,鲍波出差去了华盛顿,本来临走之前想给苔丝打个电话,可也是没咽下胸中的恶气,所以一赌气走人了。鲍波走了半个月,气早就消了,在外地工作特忙,打电话又不方便,老想回来再说。

可等鲍波回到纽约,一切竟然已经发生了变化。苔丝赌气交了个男朋友。鲍波听了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给苔丝写了封绝交信,转身又奔了西雅图。这一去就是半年,当他再次出现在苔丝面前的时候,姑娘已经成了别人的新娘。

鲍波痛苦地在昔日女友的婚宴上喝醉了,一边哭一边说:“我那天迟到,其实就是因为开车超速,跟警察打了一架耽误了时间。本想说明原委得到你的安慰,可还没张嘴,就让你给顶了回来!”

妈妈心语

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和误会是难免的。一旦发生,一定要采取冷静的态度,尽快积极主动地去化解。

编辑部的故事

一位家境贫寒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从乡下考到县城读高中。她来县城上学还不到10天,家中就传来噩耗,父母姐妹在制作花炮的过程中,竟然在一声爆响里全被炸死了。家中房倒屋塌,不剩片瓦。一夜之间,她失去了所有。

她含着眼泪向学校提出退学。看来这是惟一的办法。老师问她日后打算怎么办,她说家中有一亩水田,还有一头老牛。15岁的她马上就要结束自己刚刚展翅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方式跌回到起点。

可在走之前,语文老师跑来告诉她,学校正筹办一份校报,需要一名采稿员,每月200元。于是,她入学10天便成了一名学报的采稿员。主要负责向各班征稿、分发,然后把稿件分类,在阅报栏张贴校报。编辑部有两位老师,都对她很好。她因课程紧不能天天都去,老师们也从来不去找她。工作也十分简单,她从来就是很愉快又很迅速地把活干完了。

时光飞逝,3年高中生活结束,她很顺利地考取了大学,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申请到了助学金。但她始终不知道,高中3年中的每月200元,并非学校所发,而是两位老师从工资里均摊给她的。她更不知道校报并不需要这样一位采稿员,一切都是为她专门设立的。

从来没有人说破这个秘密。她毕业离校的那天,两位老师突然觉得空落落的。到发工资的时候,他们已经习惯了将每月工资取出一部分,习惯了这种安慰与自我心灵的净化。于是,他们决定,再帮助一位贫困生,将这种爱永久地延续下去。

他们又雇用了一名因交不起学费而要中途退学的山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