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从另一角度看人,说不定很多缺点恰恰是优点。一个固执的人,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一个吝啬的人,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节约的人”;一个城府深的人,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能深谋远虑的人”;一个自大的人,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自信心强的人”;一个喜欢发脾气的人,你可以把他看成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等等。
宋朝袁采说:“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对朋友若是太苛求实际上等于还没理解“朋友”二字的含义。
我们需要朋友,但不能完全依赖朋友,不能对朋友有过高的期望。如果一个人太依赖友情,那他从友情中得到的往往不是快乐,而是苦恼。如果把快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很危险的,不管这个人是你多么亲近的人,父母也好,爱人也好,子女也好,寄托的结果往往是失望。倘若我们对别人没有太多的奢望,就会减少很多患得患失的烦恼。
三、学会自我保健
自我保健的内容,根据美国资料,主要是采取四项基本自我保健行动——不吸烟、饮酒适量、坚持锻炼。注意饮食的量和质。在我国要发扬中国的特色和优势来开展群众性的自我保健活动。
1.心理保健:塑造良好的心理个牲
良好的心理个性,即心理上的稳定,可抑制不必要的紧张心态,抵御或排除忧愁、烦恼、恐惧等不良影响,从而可以避免引起内分泌激素的副作用,以保持血液质量、脏器功能及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以上三项,就是进行自我保健所要采取的首要措施和内容,也就是健康与长寿的三个关键因素。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心理平衡。人们普遍认为保持心理健康应从下列三方面进行锻炼:内心应始终处于比较平衡与满足的状态。善于保持积极、乐观和愉快的情绪;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正确地对待外界的影响;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心理健康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那么容易定出公认的标准。因此就有多种意见和标准,主要的介绍如下: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的四种特点:
(1)积极的自我观念;
(2)恰当地认同他人;
(3)面对和接受现实;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采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专家许淑莲教授对心理健康概括如下五点:
(1)热爱生活和工作;
(2)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3)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
(4)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5)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姜德珍综合、归纳国内外的研究,提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四项特点:
(1)热爱生活,喜欢活动。他们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有力的精神支柱,在有限的日子里生活得有意义。喜欢聚会,在活动中乐于奉献、发挥聪明才智,并从中获得满足与激励,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心情愉快,能够控制情绪。他们胸怀博大、潇洒、保持愉快、满足等积极情绪。顺境时不狂喜,逆境与不幸时不悲观失望,对什么都能泰然处之,对死也视作彻底的安息。
(3)面对现实,善于适应。这一特点是最难理平的心理状态。要有自知之明,做到乐天知命,知足常乐,以科学、乐观的态度理解与对待事物的发展变化,顺应自然。既不埋怨对己不公,也不抱怨自己没有机遇,尽可能地去适应社会中的各种变化。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不去强求,只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
(4)人际关系协调、家庭和谐。心理健康的人感情真挚,平易近人,宽大为怀,富于幽默感,对人对己能恰当评价,即能理解人,也能被人理解,以信任、谅解、尊敬的心理与人相处,重“予”不重“取”。家庭中夫妻和睦,与儿女关系则是父慈子孝,对子辈既有爱心,又严格要求。
与心理健康标准相关的问题的是如何区分人的心理年龄与社会心理年龄。
我们通常指的年龄是指从出生时起至今为止累计的实际年限数,又称“时序年龄”。医学上还使用一种“生理年龄”,用以表示随着年龄时限的推移,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衰老程度。“时序年龄”和“生理年龄”往往并不同步。如某人的“时序年龄”已是70岁了,可是他手的握力强度,仍如他40岁时,那么,这位70岁的老汉,肌肉活动的生理年龄实际上只有40岁。当然,全面估计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大小,要根据多项生理指标来进行综合判断。
作为心理发展指标的“心理年龄”,是指根据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的“常模”,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即用它来表示人的心理发展的绝对水平。以儿童为例,有的可能“时序年龄”小于“心理年龄”,表示其智力水平较高,反之,“时序年龄”大于“心理年龄”者,则表明该儿童的智力水平较低。“社会心理年龄”者,即主观感受年龄,用以表示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人的“时序年龄”增加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现象,与人的主观愿望和行为无关。“生理年龄”的增加却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培养乐观性格、注意生理与心理卫生等加以推迟。至于说到人的“心理年龄”,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高,要想对“社会心理年龄”作控制,那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加个人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充满“明天”会比“今天”更美好的信心,并争取去实现。
所以有人说心理上的衰老才是真正的衰老。年纪大其实并不是衰老的标志。下面有一个包括14项内容的对照材料,您可以用来自测一下自己的心理衰老程度。(1)记忆力日渐减退,尤其记不住最近的事情;(2)遇有急事总感到心情焦灼不安;(3)凡事以我为主,关心自己为重;(4)总爱说过去的事情;(5)对以往的生活总感到后悔;(6)愿意独自生活,不愿旁人介入;(7)很难接受新事物;(8)对社会的变化诚惶诚恐,爱发牢骚;(9)不爱接触陌生人;(10)对噪音十分烦恼;(11)过于关心自己的健康;(12)喜欢夸耀过去的本领和功劳;(13)固执己见;(14)喜欢收集不实用的东西。
以上现象有13条至14条者为极高的心理衰老;有10条至12条者为很衰老;有7条至9条者为比较衰老;有4条至6条者为有些衰老;有3条以下者为基本无衰老,但需加以注意。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保证。所谓情绪,广义讲即情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常常伴随个人的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而转移。做为社会属性的人,每天都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都要接触无数的信息。其个人也将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或者是愉快或不愉快,或者是处于没什么反应的平静状态。
愉快的情绪,会带来欢乐、高兴、喜悦,而且能舒畅胸怀,驱散疲劳和烦恼,并活跃神经机能和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力,有利于防治和战胜各种疾病;不愉快的情绪,会带来烦闷、悲伤、胆怯、焦虑,使人抑郁、忧愁、悲观、失望,或是生气、发怒、愤懑、暴躁、不能自我克制等等。
无论是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况,都是因受外来刺激才产生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良性的刺激,后者是恶性刺激,皆影响身心的健康,故最好是控制在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或者是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为宜。否则,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以及脏器的生理活动,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喜乐过度,血压容易升高,不利于心血管的保护,甚至乐极生悲,发生脑血管意外;情绪过于忧郁、伤感,容易形成抑郁病和精神失常症,还往往导致旧病复发,加重病情的恶化程度。正如我国中医所言:“喜过之伤心,怒过之伤肝,忧过之伤脾,悲过之伤肺,恐过之伤肾”。“经常情绪不佳,会使气滞血瘀”。
世界著名长寿学者胡弗兰德说:“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寿、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因此,许多人越来越重视对心理的养护,以保持心理健康。
比如,随着现代城市的繁华,市中心区建筑林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有的气势恢宏,玻璃幕高耸;有的庄重威严,白色墙体矗立;有的富丽堂皇,铝合金、不锈钢材料装修。殊不知这豪华气派却带来了被称为“噪光”的新污染。这些污染首先通过视觉进入脑海继而影响心理健康。
当今国际上流行一种“绿视率”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人感觉最为舒适。据统计,世界上长寿地区的“绿视率”均在15%以上,不难看出,绿视率与人的寿命是何等密切相关。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生态概念问题,即“视觉生态”问题。
居住在闹市区的人们,喜欢离开城市去蓝色的海边,绿色的草原;工厂的机器设备,总是设计成“苹果绿色”,以调节工人的视觉;热餐厅内的橙线色,能使就餐者增加食欲;冷餐厅的绿色是冷色调,能给你带来凉爽。与此相反,单调而又有害的“视觉”会对心理健康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从单调视觉来看,人若长时间置身于大红、橙红和橘红的色彩中,就会烦燥不安,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但若置身于白色、浅黄色、浅蓝色和绿色中,人的心情就随之愉悦起来。尤其是绿色和浅绿色更为人们所喜爱,怪不得健康专家经常提醒人们:春来踏青郊游,夏至海滨休闲,秋天登高览胜,冬天享受日照之趣。钟情山水之间,养旷达之风,存浩然之气,留一份清新快乐给自己,健康你的心理,美丽你的容颜,蓝天绿水宜健康。
生理学指出:人的情绪过分激动会使血球和红细胞数目急剧增加,血液比正常状态下凝结得要快;同时,因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在体内产生突然的应激作用,释放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因而,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性增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活性物质分泌增多,血液中胆固醇增高,颜面潮红,脉搏突然加快,血压急速上升,严重时,会出现心悸、肌肉颤抖等不良现象。这样,会使人产生许多疾病,或者是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
我国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黄宛教授明确指出: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的发展,都与不良的精神和情绪有关。
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以及神经、器官的敏感性和体质的差异,因情绪波动或恶化所产生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有的人情绪激动只持续一会儿,但有的人很久不能平静下来;有的人可能会血压升高或诱发冠心病;有的人是食欲减退引起胃肠病或结肠炎;有的人可能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失眠、支气管哮喘等等。因此,对任何人而言,在各种场合下,都要理智地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和发展,或者是,在情绪变坏以后,迅速自我消除之,使身心所遭受的损害减少到最小。
一般地说,为了防治不良情绪的产生,可通过心理卫生以及改变饮食的方式和内容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已经出现不良情绪以后,可依靠“情绪锻炼”来转变或消除之。至于因疾病引起的情绪失常——精神病,则要找医生、服药治疗了。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身心和谐的象征。但是,保持良好的情绪,特别是当环境变迁或遭遇不佳时,不是所有的人经常都能办到的。
所谓情绪锻炼,就是在各种情况或遭遇下,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发展,运用不良情绪的排遣法和转变法。必要时,针对自己可能产生的恶劣情绪,立下一至几条戒律或座右铭。当然,并非所有人皆应如此照办,而应由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的情绪锻炼。
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为了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可以参照以下做法:
(1)激怒时,要疏导、平静;愤懑时,要克制,遵循“遇事不怒”古训,对任何事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先理出头绪来,再慢慢解决之。
(2)怨恨时,要宽大为怀,“天下没有不可了结的事”。过喜时,要收敛,以防“乐极生悲”。
(3)忧愁时,宜释放、自解,善于自我排遣。还要提醒自己:“忧愁没有用,与事无益,还是面对现实,想想办法”。
(4)悲伤时,要转移,自找娱乐,使心胸开阔些,尽量做到乐观、豁达。
(5)孤独时,要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不必过分沉默,也不要谈得过分。
(6)惊慌时,要镇定、沉着。遇事不慌,安然处之,学会在“逆境”中处理问题的方法。
(7)恐惧时,寻求支持、帮助。要善于接触他人,以增强勇气及生活的信心。
(8)思虑时,应分散、消遣之。性情固执的人,要改变自以为是的思想方法,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9)疲劳时,学会休息,松弛精神,做到劳逸结合,遇事量力而行。各人随压力的大小不同要有自知之明,适可而止。